美银行高管在华被困 专家析中共人质外交手段
2025-07-19 14:25:5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一名高管近日被中共禁止出境,成为继多起类似事件后又一典型案例。此事不仅引发美国政府关切,更加剧了跨国企业对在华营商环境的担忧。专家指出,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背景下,外企高管在中国面临的法律和人身安全风险正急剧攀升。
富国银行高管突遭出境限制 中共外交部称“不知情”
据《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贸易融资业务负责人毛晨月(Chenyue Mao,音译)近期赴中国被禁止离境。
毛晨月出生于上海,现为美国公民,常驻亚特兰大,同时担任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主席,在全球贸易融资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富国银行表示,正通过适当渠道协助员工尽快返回美国,但未透露毛晨月此次访华的具体原因。美国国务院已就此事向中方表达关切,敦促中方允许受影响的美国公民尽快离境。
中共外交部回应称“不掌握相关情况”,但强调中方致力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然而,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已成为外企对华投资的重要风险因子。
近年来,外企高管在华频频遭遇限制,引发外资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担忧。2025年7月,北京法院以间谍罪判处日本安斯泰来制药一名高管三年半徒刑,日本政府表示抗议。在此之前,野村证券的王仲何和德安华(Kroll)的迈克尔‧陈(Michael Chan)等高管也曾被限制出境。
美国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2023年在华遭搜查,多名员工被拘,其新加坡籍主管曾被禁离境,公司被罚约150万美元。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王磊自2024年12月起被限制自由,至今失联。
根据欧盟商会数据显示,9%的企业反映外国员工赴华存在安全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因出境禁令而导致商务往来受阻,形成实际营运障碍。
专家解析中共“人质外交”惯用手段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对大纪元表示,中共限制外企高管人身自由出于三重考量:一是获取美国银行核心业务信息或施压企业配合政策;二是以此为筹码迫使外企在特定事务上妥协;三是利用高管在华复杂利益关联,作为谈判或斗争工具。
“中方惯常以间谍、经济犯罪等名义实施扣押,但相关指控往往缺乏透明依据,更多服务于外交博弈需求。”叶耀元指出,“这已成为‘人质外交’的惯用手段。”
他进一步分析,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竞争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此类做法或意在制造谈判筹码,但只会进一步恶化营商环境,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对华投资风险。
中共金融监管趋严下的外企风险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从另一角度分析认为,该事件可能反映几个深层问题:
首先,中共近年来加大了对洗钱、资本外流等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涉案企业及人员风险显著上升。金融行业高管涉外业务较多,若存在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极易被纳入调查范围。
其次,中共当前面临资本外流压力,涉足资金调度领域的外企,容易被视为潜在风险对象。中共为防范资金外逃,严格控制涉外金融业务人员的行踪,也有可能借此掌握资金流动情况或施压相关企业配合监管。
第三,沈明室认为,政治因素不可忽视。中共党内派系斗争持续,金融行业作为资金链的重要一环,容易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利用外企金融高管设局立案,既可对内清算政敌,又可对外施压示强,藉以稳定内部局势或对美反制。
沈明室告诉大纪元,中共原本承诺放宽管制吸引外资,但近年来相关做法趋于收紧,反映出内部改革开放力量式微,政治安全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此类事件将进一步削弱外资信心,不利于中共与国际金融体系的长期合作。
营商风险持续攀升 外企重审对华策略
富国银行事件发生后,该行已全面暂停赴华商务旅行。此前瑞银、德安华等机构员工亦曾遭限制出境,促使外资金融机构普遍加强对华业务合规与人身安全预警。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表示,此类事件将加剧外企对在华营商的不安情绪,降低中国对高端外籍人才的吸引力。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已限制员工单独赴华,或将相关职能转移至其它国家。
美国及多国政府已多次敦促中方改善法治保障,确保外籍人员合法权益,但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正加速外资对中国风险的重新定价。
富国银行事件再次凸显,跨国企业在华运营不仅面临市场不确定性,更需应对法律、政治等多重风险。几位专家认为,随着中共对外资、外企高管监控趋严,企业在华运营的合规成本与法律风险持续攀升。西方企业或因此调整全球布局,将更多业务职能迁往法律环境更为透明、可预期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