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网络进入“全静音”时代 “一尊”不能提
2025-07-24 08:25:3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佳音时刻
最近,多位网友反映,微信、QQ、抖音这些常用软件后台的监控越来越严。有业内人士透露,中共国家网信办下达新命令,要求各大平台必须接入“关键词搜索”和“二次数据分析”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不仅是检查现在在说什么,还要检查以前说过什么。
不仅如此,当局还在后台部署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聊天记录、语音、图片等信息进行持续扫描,以及深度识别。
北京网民陈先生称,不久前,他在微信群中发送“一尊”两字,就被海淀公安分局传唤两次。他说,网警开门见山地说,“你说谁不行,‘你只要一提他,我们就得处理’。听这意思,警察也很无奈。”
陈先生表示,在谈话时,警察在无意中表示,北京现在有数万名网警,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屏幕,查看聊天记录、分析账号行为,工作强度甚至比刑警还高。他说:“北京都这样了,其它城市恐怕也差不多。
网安领域的业内人士周先生透露,现在很多平台已经接入网信办统一部署的“智能舆情监测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公开监控实时动态,还能识别语音、拼音、谐音词,甚至连图片上的文字都能分析。他说,“以前聊天记录只是备份,现在却是反复分析,哪怕是几年前的记录,只要触发敏感词就会被标记。”
周先生补充,这个系统全天候运行。每条可疑信息都会生成报告,并交由专人审查。他说:“现在连点赞、转发、浏览频次等行为也被记录与量化。后台会追踪你在群里说了什么、谁给你点赞、你转发了哪些内容,这些全都存在资料库里。”
河南网民吕先生表示,自己的账号被封了十几次,有时自己啥都没说,账号就被封了。有朋友的留言,只有他自己能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这种情况说明,平台将他的账户设置成‘隐形屏蔽’,以致于他的言论根本就传不出去。这种行为非常隐蔽,账户被‘隐形屏蔽’后,在账号内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其它账号查看,才能发现留言被屏蔽了。也就是说,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账号是正常的,但实际上早就被“限流”或“沉底”了,完全没有传播力。
业内人士高先生指出,这一轮审查比以前都要狠,腾讯、字节跳动、快手、阿里这些大型平台,被要求随时响应政府指令。一有“风吹草动”,就得删帖、封号,交出用户资料;有的平台甚至设立专人团队,全天候配合政府。
更严重的是,平台不仅是加强审查,还会主动回溯分析。哪怕只是转发、点赞,也会被算法标记,形成行为档案。也就是说,现在不仅是你当下说了什么,而是“你以前说过什么”。
在这种程序的审查下,网民使用的很多“避审”方式都失效了,比如拼音、谐音字、表情符号等。为了规避风险,很多用户根本不敢说话,只能通过转发海外截图、自媒体链接来表达心情。
高先生提醒大家:“现在不是封你一个账号那么简单了。如果言论被归类为‘有组织’或‘传播广泛’,不仅封号,还可能被传唤、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起诉。”
北京阅兵前夕 学校单位等全面限制人员流动
7月22日,北京多所大中小学发布内部通知,要求老师、学生在8月中旬提前回校,并明确规定8月20日之后不得离开北京。这一规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根据原本计划,本学期的开学时间延后,以避开9月3日的大阅兵活动,但现在却突然变了。目前,很多学校已经通知教师提前返校。
大兴地区一名教师表示,自己接到学校通知,要求老师在8月15日前返回北京。学生的回校期限是8月21日。如果有外籍亲属来北京,需要提前报备。
大兴亦庄的一位家长说,孩子已经接到通知,要求他们在8月20日前回到学校。
西城区的一位家长证实,他们接到的学校通知是,8月18日前必须返京,因为9月3日大阅兵必须提前半个月做准备,任何想来北京旅游的人要尽量提早,或将行程改到10月份。
有家长不满表示,本以为会延迟开学,所以早就做好了出行准备,连机票都订好了,现在却要改变行程,真的是太麻烦了。
除了学生和老师,北京有一些单位也发布通知,要求员工自8月份开始不得离开北京。
对此,独立时评人蔡慎坤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说,当局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管控民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局想要摸摸学生的底,他们想要了解学生在假期都去了哪里,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有没有不好的苗头。在中共社会,学校有审查的责任。他们认为,把学生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查看他们的表现,搞思想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隐患。
其实北京早在好几天前就已经进入高度戒严。根据官方公告,北京在7月16日就已经把多个城区列为“净空限制区”,包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9个城区,严格限制无人机等飞行器的活动,防范任何可能影响空中秩序的行为。
富人不敢花钱 认为中国经济比疫情时还惨?
日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发布调查报告,近年,中国经济惨淡,富人群体对经济的悲观情绪比疫情时期还要严重。
奥纬咨询在今年5月,针对中国2,000家高收入家庭进行调查,这些家庭的月收入在3万元人民币以上,约4千多美元。
根据中共官方发布的数据,2024年,大陆居民人均收入是每月3443元。也就是说,即使夫妻双方都有收入,一个家庭的月收入还不到7千元。
由此可见,家庭月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在中国绝对属于富裕群体。但即使是这部分群体,仍有22%的富人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悲观态度。这个比例比2022年疫情最严重、封控最严厉的时候还要高一点。
奥纬咨询的合伙人沃特斯表示,现在中国富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看法,不是短期情绪,而是在心态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当这些人觉得自己经济状况不好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生根本改变。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敢花钱,不想投资,只想着多存点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心理上的转变,会对整体经济活动造成影响。
沃特斯说:“这种情况拖得越久,他们对长期前景就会越悲观,消费也会变得更加谨慎。”
另外,调查报告还显示,不管收入高低,很多受访者都觉得,自2023年以来,自家的经济状况是越来越差。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85点后,直到现在也没有涨回来。
在另一项调查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觉得“机会不平等”是导致贫困的最大原因。如今,民众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感受,越来越强烈。
在这当中,对未来最悲观的是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年纪在18到28岁之间的年轻富人。他们对经济最没信心,也是信心下滑最厉害的一群。相比之下,30岁至45岁之间的群体,反而对未来更加乐观一些。这可能与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财富有关。
另外,中国的富人在花钱方面也有所改变,他们不再热中于奢侈品,更是让自己“更加舒服一点”,比如出国旅游。
奥纬咨询预测,今年中国富裕人群出国旅游的比例会达到37%,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高。
不过,报告指出,现在中国富裕阶层旅游的目的地发生了改变,不像以前那样热中于去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在他们更愿意去距离近一点的国家,比如日本、马来西亚。也就是说,即使选择出游,富人选择的也是费用相对低廉的地区。
——《佳音时刻》制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