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开始“租儿防老”

2025-11-27 19:25: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视觉志

在不少老人的生活里,孤独是一种无声的常态。

子女在外打拼,老伴先走一步,日子被三餐、电视与回忆填满。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快,而他们的时间,却慢了下来。

这两年,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一种新职业悄然出现----外包儿女。

他们是陌生的年轻人,却在约定的时间里,成为老年人临时的家人。陪看病、陪过节、陪买菜,甚至只是安静地听他们说说话。他们用时间换取报酬,也用陪伴填补老人生命中的空白。

随着需求增长,这份原本小众的兼职,也悄悄成了年轻人的 " 隐秘高薪 "。有人一天跑三四单,一个月能赚到两三万;也有人把它当事业做,尝试组建年轻的团队。

然而,当亲情也能 " 外包 ",这到底是温暖的传递,还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无奈?

或许,二者皆是。

拿人钱财,替人尽孝

在许多大城市,有一群这样的老年人:在他们年轻时,拼尽全力托举子女成长,孩子长大后远赴海外,事业与家庭均扎根在异国他乡。

如今他们老了,子女却不在身边,只有偶尔的视频通话,和一个个孤独度过的团圆节日。尤其对那些失去老伴的独居老人来说,晚年常常与寂寞为伴。

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一位北京七旬老人坦言,在她的原单位,子女定居国外的家庭,占了接近四成。

她坦诚说道:" 如果有来生,不会再把孩子培养得那么优秀。"

然而,这些谈话间的吐槽,并非是对子女的埋怨,他们为子女的成就骄傲,却也难免在独处的日子里,羡慕别人家儿孙绕膝的温暖。

老年人的需求,被不少年轻人理解、看见,并渐渐创造出了一种新职业,有人称之为 " 外包儿女 "。

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发布 " 求职帖 ",列出自己擅长的服务:做饭、聊天、打扫、陪诊 …… 甚至有人开始组建团队,把这当作一份正经事业来经营。

还有人调侃:与其在职场上当 " 孙子 ",不如去有需要的老人那里,做一回 " 真孙子 "。

收费因人而异,新手可能一天只收 50 元,有些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年轻人,每单可赚取 500 元。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来自浙江的大学生小 C,起初抱着跟风的心态,把自己 " 挂 " 上了二手平台,写下 " 陪伴老人 " 的业务。不久之后,真有 " 买家 " 上门咨询。

委托人告诉小 C,每年重阳节,自己都会陪伴奶奶去满觉陇赏桂花。今年重阳节,自己不得不前往外地出差,无法陪伴奶奶,但实在不忍心奶奶错过桂花,希望有人能带奶奶同行。

这单委托来得急,小 C 恰逢明天没课,时间上没问题,又赶快做起功课,考虑这单委托的可行性----

满觉陇村位于杭盅眺湖景区,村内及周边不仅有许多景点,也是桂花最盛之地。然而,赏花需要走不少的路。小 C 问委托人:" 游玩满觉陇要走很多路,老人是否能接受?"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第二天,小 C 带着老人一同前往。

一日相伴的旅途中,小 C 为老人带了板栗,带老人去赏桂花,还为老人拍下照片留念。

在旅途中,奶奶也悄悄举起相机,偷偷拍下了小 C 的背影。当天晚上,委托人和奶奶打视频电话,奶奶告诉孙女,自己被小 C 洋溢的青春所感染,度过了特别开心的一天。

短短一天的相处,这份雇佣关系也在悄然转化,小 C 直言,如果有机会,下次还想陪伴奶奶一同出门---- " 下次免费!"

一天的雇佣关系,变成了一段温暖的记忆。像小 C 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有人接单陪老人散步、逛超市,去熟悉的小摊买老人最爱吃的水晶包;还有人早上陪老人在公园晒太阳,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赚点生活费。

大多数为老人寻找陪伴的,都是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孙辈,希望能有年轻人带老人出去逛逛,排解孤独。

有人找到 " 外包孙女 " 后,会嘱咐他们注意事项,比如奶奶牙口不好,吃不了太硬、太辣的东西,奶奶喜欢吃某家小店的海蛎煎,希望可以陪同前往,还告知奶奶腿脚不好,走一段路,就需要休息一会。

在去接老人时,老人一见面就给 " 临时孙女 " 塞了许多好吃的,出去玩的时候,还给对方讲了很多自己孙女小时候的趣事。

有些 " 外包儿女 " 完成工作后发现,表面上是 " 拿人钱财,替人尽孝 ",实际却是在一次次真诚的相遇中,让彼此都得到治愈。

有人说,这种陪伴像 " 蹭 Wi-Fi" ----

老人蹭一点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蹭一点长辈的温柔,属实是双赢。

老年人,开始 " 租儿防老 "

对一些老人而言,雇 " 外包子女 " 不只是为了对抗孤独,也是为了安全感和体面。

在养老院," 面子 " 可能是一场无声的较量。

有些老人每天能接到子女的视频,有的周末被接出去吃饭,更多人只是静静坐在窗边,看别人的孩子推着轮椅走过。谁家儿子孝顺、谁家孙女懂事,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辽宁大连,一支被网友称为 " 假儿子团队 " 的群体,正以此为生。

他们原本承接家政、护送等委托,直到一位客户提出:" 能不能替我去看看爸妈?我在外地,实在不放心。"

一项新业务就此诞生----他们开始代客户探望老人,陪聊、送饭、就诊,甚至在医院值夜看护。

很多雇主的理由出奇一致:" 怕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会被欺负。"

该团队一次服务收费 500 元到 2000 元,忙时月入过万,团队从最初的 9 人,发展到上千人,其中不乏退伍军人和律师。

这些 " 假儿子 " 不是演员,而是临时的家人,他们要会察言观色,懂基础护理,能哄老人开心,也能应对突发状况。

在极端情况下," 租儿子 " 成了一种 " 防欺负 " 的手段。

有些无子女的老人住进养老院后,担心因无人探望而被冷落或欺负,选择雇一个年轻人定期上门,也许就能减少被忽视的风险。

除了面子,安全感也是 " 外包子女 " 需求激增的原因。

在一些大型城市医院,独自就诊的老人并不罕见。挂号麻烦、排队久、信息繁杂,许多老人根本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于是,陪诊师、代问诊服务便开始兴起。

他们帮助老人取号、记医嘱、拍检查报告、甚至在病房陪夜,价格从半天 200 元到全天 1000 元不等。

还有一些老人,想要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在网上 " 下单 " 雇个年轻人陪自己同行。

上午陪老人到银行取钱,下午又陪老人去逛了公园,短短一天,就和老人熟悉了起来。

养儿防老,向来是中国人深信不疑的规则,可如今,当地理隔阂、生活节奏带来了亲情的疏离,新的替代方式便出现了----

有人靠亲情防老,有人靠储蓄防老,也有人,靠 " 租儿女养老 "。

年轻人以劳动换取收入,老人以金钱换取陪伴,各取所需。

无论真假,在某一刻,当年轻人扶着老人慢慢走过马路,那个画面,是老人需要的。

年轻人,免费当起 " 共享儿女 "

不只是老人在等待陪伴,很多年轻人,也在 " 尽孝焦虑 " 中挣扎。

他们从小城来到大城市,读书、工作、安家,终于过上理想生活,却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突然意识到:父母老了,自己却不能陪在家人身边。

社交平台上,一位出国定居的网友咨询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评论区里,挤满了同样的叹息。

" 外包儿女 " 的出现,让他们在愧疚中,看到了一丝新的可能性----原来有人可以替自己,陪爸妈走一段路。

于是,除了雇佣关系的 " 外包儿女 ",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自发当起了 " 共享儿女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在外看到需要帮助的陌生老人,会主动帮忙,这样的年轻人多起来,说不定有一天自己爸妈在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年轻人愿意伸出援手。

没有报酬,没有合约,只有一句简单的承诺:" 你帮我照看爸妈,我帮你照看爸妈。" 活动发起后,很快报名人数就达到了 100 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伸出援手:

有人帮第一次坐高铁的叔叔调座椅;有人带迷路的阿姨过地铁闸机;有人在医院门口,一遍遍教老人怎么取号、缴费。

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却能帮老年人解决问题。而这费搪暖,说不定有一天就会回到自己父母身上。

去年,一份《陌生人爸妈出门互助条约》在网络上悄然流传。

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在评论区许下同一个承诺:" 如果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伸手帮一把。"

今天我扶起你的父母,明天,也许就有人扶起我的父母。

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女孩,在评论区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去年冬天,远在东北的父亲突发旧疾,她赶不回去,是一个在哈尔滨的男生帮她跑了两趟医院,陪她爸挂号、拿药、签字,还发来视频报平安。

后来,她也开始帮别人的父母,陪他们去超市、去菜市场,偶尔给马上边清扫的老人送水。她说:" 我不觉得这是志愿活动,更像是在还一个人情。"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很多城市悄悄发生:

有人坐公交遇到没有零钱投币的人,会主动帮忙;

有人在医院碰到迷茫的老人,会主动帮他们打印片子;

还有人遇到身体不便的老人,会主动上前搀扶一把。

这种 " 共享儿女 " 的方式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它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一点温情,但当年轻人蹲下身,耐心教老人操作手机时;当陌生人在医院里,替远方子女陪护老人时;当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在城市各个角落发生时----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互助方式,更是一个社会在转型期中,自发形成的一个缓冲。

亲情无法被替代,但温暖可以传递,距离无法被消除,但善意可以流动。

这个世界不会凭空变好,但庆幸还有一小部分人,仍愿意为之努力,寻找新的可能。

2025 只剩一个多月,岁月的变迁,是否让你感慨更迭的流年?

当你老了,又会有谁,在你身边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传蔡奇接受审查 其两位保密局下属突被免职
  2. 连环贷款纠纷迷局:借款人伪造公章致公司负债亿元
  3. 川普“电话教导”高市早苗内容被披露 日本尬极了
  4. 鹤岗“房产一哥”,转行擦边背后
  5. 美移民局重审来自部分国家绿卡持有者
  6. 浓烟、求助与逃亡:亲历者讲述香港大埔火灾
  7. 网约车司机猝死,家属担心无法得到保险保障
  8. 竹棚架:香港标志性符号及其背后的安全隐忧
  9. 昆明火车站列车撞施工人员致11死2伤
  10. 安徽亳州一小学附近发生爆炸 目前伤亡不明
  11. 铜精矿危机冲击 中国冶炼厂年度费用谈判承压
  12. 塔吉克斯坦金矿遭袭,3中国公民身亡
  13. 法拉盛1年来20店歇业、35店新张
  14. 日本撤走光刻胶业务 中国半导体产能大倒退!
  15. 白宫发言人的亲戚,被抓了
  16. 一文读懂谷歌TPU:英伟达暴跌跟它有关
  17. 一针抵一套豪宅,1800万/针天价救命药获批
  18. 胡萝卜是转氨酶“利器”?
  19. 段永平隐退23年了,段家人还在:亲哥神操作曝光
  20. 一句“谁在乎”捅了马蜂窝
  21. 大埔恶火75死300人失联“成中共掌控香港能力严峻考验”
  22. 大陆一天两起列车撞人事故 引发安全质疑
  23. U.S. News AI爆冷,CMU/MIT并立,公立黑马逆袭
  24. 成都市长王凤朝落马内情曝光
  25. 90后华人取代65岁图灵奖得主 过亿美金年薪背后....
  26. 香港大火,增至75死逾70伤
  27. 美俄代表密谈录音泄露,谁干的?
  28. 一文看懂AI眼镜产业链
  29. 川普敦促高市:不要加剧与中国的争端
  30. 我在中东读美国名校,帮父母省了500万
  31. 中国科技巨头海外训练AI模型
  32. 10月工业利润回落的三个原因
  33. 金价狂飙背后黑手,购金量超越央行
  34. 俄罗斯:新版方案可谈
  35. 90%命门在日本手里,中国半导体慌了
  36. 四川女大学生因反映社区书记聚众赌博 被关精神病院8年
  37. 香港大火26小时: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 挣扎的亲人
  38. 美媒曝德秘密对俄作战计划 长达1200页 涉80万士兵
  39. 多米尼加允许美军进入限制区 联手打击毒贩
  40. 川普要高市"别刺激北京"?日本当局火速驳斥:不实报道
  41. 以色列围困约旦河西岸
  42. 钱志敏带走的400亿比特币,能归还中国吗?
  43. 石破茂:没有日中关系,日本还能生存吗?
  44. 报告揭中共砸两千亿美元渗透美国敏感产业
  45. 为投奔自由台湾 共军杀死艇长 周恩来急下密令
  46. 欢度感恩节 美国人外出就餐激增13%
  47. AI“信仰”vs城投“信仰”
  48. 美取消庇护难民粮食券 21州及华盛顿特区提告
  49. 北京模式不可靠?世纪大工程五大洲灾情频传裂痕全面浮现
  50. 白宫发言人的亲属遭ICE拘留 面临被驱逐出境程序
  51. 川普称物价正下降 美农民与企业指关税已致成本高企
  52. 土耳其:俄乌若达成和平协议 将参与乌境内维和
  53. 113万买房4年后卖掉,卖价太心酸
  54. 马克龙将访华,冀平衡优化关系
  55. AI时代的迷失:可怕的不是跟不上,而是用旧思维赶路
  56. 中国经济下行 年轻一代“躺平”选择不婚
  57. 美国国民警卫队枪击案嫌犯身份曝光
  58. 避免美国芯片限制 中国科技巨头海外训练AI模型
  59. 斯柯达发布100概念车官图
  60. 华府枪击案后 美全面暂停阿富汗移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