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迷失:可怕的不是跟不上,而是用旧思维赶路

2025-11-27 00:26:2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声思考

AI时代的迷失:可怕的不是跟不上,而是用旧思维赶路

过去两年,从ChatGPT的兴起到DeepSeek引发的全球震动,人工智能从高深的专业领域变成了全民讨论的热点,AI的跃迁式发展让一个事实变得清晰:我们正处在人与智能边界被重新划定的历史节点。

AI的能力边界在快速扩张,许多我们原本以为"只有人类能做"的工作,AI都开始涉足。这种变化带来了集体性的焦虑和迷茫:在人与智能的边界被重新定义的今天,什么能力是AI不可替代的?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我们焦虑思考的,不是AI会变得多强大,是否会挤压、替代和威胁人类生存,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已经为这个时代做好了准备,这才是关系到每个人在这个时代下生存状态的核心问题。

01 我们对AI的认知,取决于看待它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谈到AI,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拥有的技术会决定未来。这种误解非常普遍,也非常危险。因为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技术从来都不是最关键的变量,真正决定时代走向的,是背后的"思维方式"。

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的科技水平其实远落后于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中国有火药、造纸术、指南针;阿拉伯世界拥有世界最高的数学与天文学水平,但为什么现代科学在欧洲诞生?其实不只是因为技术,更多的是因为逻辑传统、哲学传统、实证主义、怀疑精神、法治、自由讨论的学术环境、市民阶层的兴起。换句话说:欧洲的思维方式现代化了,所以它具备了吸纳所有技术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清朝的中国。乾隆年间,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冶金技术都领先世界,但为什么仍然在近代被击败?因为当时的思维仍然是当朝的皇权逻辑、教育仍然是科举模式、世界观仍然是天朝体系、知识结构是封闭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静态的。技术再强,也无法改变一个文明的认知路径。技术是外在力量,思维才是内在决定因素;内在不变,外在越强反而越危险。

现代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印证了这一点。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建立了市场机制、科学教育、工程体系、逻辑与实证的训练、与世界接轨的知识结构——这才是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底层动力,而不是某一项具体技术。思维方式改变后,技术自然会自己找到位置。

我们再谈谈“现代思维”本身。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会对 AI 等有如此多的恐慌、崇拜、误解,本质原因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当下我们的部分文化或者说认知能力,至今尚未完成“现代化思维”的转换。

对于当下的AI热潮,之所以它被过度炒作、被神化、被“上纲上线”,就是因为当一种新名词或者新浪潮出现,很多人没有相应的思维工具去面对它,就会自然陷入恐慌,把它当成一种新的“信仰式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只是对未知的放大,不是对本质的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讨论中,我们很容易把“AI 时代”当成一个独立的命题,好像只要掌握几个工具、读懂几条概念,就能理解这个时代的走向。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关键问题其实并不是“AI 是什么”或者“它将带来怎样的革命性的改变”,而是要思考:我们为什么如此容易被名词带着走?为什么对技术的理解充满焦虑与夸张?为什么许多人面对复杂的世界,只有立场而没有逻辑?这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文化长期以来尚未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体系”。

我们很多人的思想架构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模式”中,这里指的思维特性是——习惯在一个既定的、依赖权威的、确定性的体系下生活,而不是在一个依靠证据、依靠逻辑、依靠自我判断的体系中生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新技术,往往不是以科学的方式理解它,而是以古代思维的方式投射它:比如把它当成一种命运力量、当成一个绝对真理的来源、当成决定未来的权威,或者把自己对未知的焦虑倾注在它身上。

但事实上,AI 作为技术,还远不值得被神化。它依然是一台计算机,是图灵机架构的延伸,是算法能力与算力规模的提升,而不是一种超越人类思维的“神秘存在”。

真正决定我们如何面对 AI 的,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我们是否已经建立起 现代思维的底层逻辑结构。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社会普遍缺失的部分。

02 没有真正的现代思维,容易陷入认知混乱



在理解现代思维之前,我们必须先承认一个事实:我们长大的教育体系,本质上仍然是古代思维结构的延续。我们从小习惯的是:书上的答案是对的、老师说的是权威的、考试只需要背下来、思考不是最重要的、质疑是不鼓励的、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等等。

当我们习惯把“正确答案”当成目标,而不是把“思考过程”当成目标;我们习惯把“老师或书本”当成绝对权威,而不是把“证据与推理”当成权威。在这种结构中,“追求结果”被视为最重要的事情,而“通往结果的过程”反而被忽略。我想说得更直接一些:

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但没有学会思考;

我们习惯背答案,但不会自己寻找证据;

我们知道很多名词,但不知道这些名词真正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我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学会了 learn,却没有学会 learn to learn(学会学习)。”

我们常看到,在互联网上会充斥着大量的争吵,其实都没有逻辑基础——大家讨论的不是证据,而是立场;不是事实,而是情绪;不是逻辑,而是口号。

这不仅影响公共讨论,也影响我们面对科技的能力。例如——当 AI 出现时,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理解它,而是害怕它、夸大神化它、赋予它不存在的能力。这与技术本身无关,而与“我们思维中缺失的部分”有关:缺少逻辑、缺少证据意识、缺少独立思考、缺少现代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果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基于证据、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文化,而是一种基于权威、结果和确定性的文化。这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技术时代时,非常容易陷入认知混乱。

于是,AI 成了一个完美的“投射对象”,因为它满足了所有焦虑的触发条件:陌生、强大、难以理解、变化快、被媒体渲染、与未来连接紧密。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比如 AI,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我需要理解它的原理,理解它的边界。”而是:“它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会失业吗?它会统治人类吗?”

这其实也是属于“古代思维方式”的典型表现:把未来想象成一个“确定性的终点”,而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太习惯“追求确定性”,以至于无法面对“现代世界结构性的未知”。

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世界是由不确定性构成的,而我们能做的,是用逻辑与证据在不确定中做最好的判断。AI 时代更是如此。

AI 的到来不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确定性,而是让不确定性更加明显:行业变化更快,职业更新更频繁,知识贬值更迅速。而恰恰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种新的认知能力:在变化中保持清醒、在复杂中建立结构、在未知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建立一种现代思维模式,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结构里。

什么才是“现代思维”?我认为现代思维,具备的几大要素:证据优先 + 逻辑推理 + 可被推翻 + 理解不确定性 + 自我判断。

我认为,现代思维是一个人在AI 时代最重要的“底层操作系统”。因为无论 AI 多么强大,你仍然需要人类自己做三件事:理解世界的结构、判断信息的真假、做出关键决策。

AI 可以辅助你的行为,但不能替代你的判断。

AI 可以协助你的推理,但不能替你承担后果。

没有现代思维的人,会在 AI 时代被淹没、被误导、被神化、甚至被恐慌等情绪误导牵着走。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错觉。我们能做的,是尽最大努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过程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掌控的部分。至于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那是未来的人、未来的时代来评价的,而不是我们今天能够决定的。

我的过往经历中,比如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接触的顶尖科学家们,都把科研成果、甚至诺贝尔奖,看作一种“附带的结果”,而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他们来说,那是一种研究生活中的自然部分,是一种乐趣,而不是通往某个确定结局的“任务”。

这与我们习惯的目标导向教育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追求奖项,却忽略了研究本身的快乐。正是这些社会文化背景,让许多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现实社会时产生强烈焦虑。

03 AI时代,知识正在贬值,思维方式正在升值



在过去,信息难以获取、学习成本高、能查资料的人是稀缺人才、知识本身是一种壁垒。但今天,搜索是瞬时的、AI可以直接整理知识、大模型能在几秒内给出结构化内容、任何人都能随时调用海量信息。知识不再稀缺,能驾驭知识的人才稀缺。知识从"资本"变成了"原材料",真正的价值从"拿到信息"转移到"处理信息"。

传统教育的核心是背诵、记忆、标准答案、固定定义、可考内容,而未来需要的是概念区分能力、因果判断、逻辑推理、框架构建、对不确定性的理解。

为什么?因为AI可以在一秒钟完成记忆性的工作,但它不能帮你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帮你判断一个观点是否自洽、帮你构建世界观、帮你形成价值体系、替你处理复杂的矛盾、替你承担决策后果。这些只有人类能做。

AI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知识本质上是结构,而不是内容。什么叫结构?概念的层级关系、因果链条、推理路径、判断依据、世界的运行机制、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结构化能力比内容记忆更重要,因为内容会过时、会被替代、会被AI完成,但结构不会过时、不会被替代,只能由人构建。

04 现代思维方式的核心,理解“逻辑”



如果说现代思维有一个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底层结构,那就是逻辑。

但当下我们面对的一大现实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其实不知道“逻辑”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逻辑”这个词。我们在网上看争论,看各种观点冲突,会发现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大家使用的是“观点互相攻击”的方式,而不是“逻辑结构的对撞”。

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表达——没有前提、没有推理、没有证据、没有论证,只有情绪、立场和判断。这正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大部分文化没有把逻辑当作思维的基本工具。而实际上,逻辑在文明史上的意义极其重大。

1.逻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跨越语言与文化,保持稳定性。

逻辑是一套虽然抽象但非常普遍的结构,它允许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依然能达成一致的判断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人总结的逻辑体系能持续几千年,并成为科学方法的基础。现代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也是因为逻辑为它提供了一个“可重复、可验证、可推翻”的框架。

逻辑让我们从“权威说什么我信什么”变成“证据告诉我什么我信什么”。这是人类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

2. 逻辑能保护我们不被名词、概念和情绪操控

当一个社会缺乏逻辑,人们就会被“名词”所左右。

AI、AGI、奇点、智能革命……这些词一出现,就足以引发焦虑、讨论、恐惧甚至集体失控。但如果你理解逻辑,你会从根本上意识到:

概念并不是事实。名词并不等于能力。情绪并不能定义现实。逻辑让我们从“情绪判断”,走向 “结构判断”。

3. 逻辑让我们具备自我思考的能力

逻辑之所以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不是因为它告诉你答案,而是因为它告诉你怎么找到答案。一个具备逻辑思维的人,不会先设结论再找证据;他会先观察证据,再得出结论。这与此前的“古代思维”恰好相反:

古代思维:先相信某个观点 → 再寻找证明

现代思维:先收集证据 → 再形成观点

如果你先有观点,再去拼贴证据,你得到的永远不是事实,只是你内心想要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整个人类从有史以来,花了数千年的时间走出这种思维,但现代科学思维体系却只有 200多年的历史。

4. 没有逻辑,就无法理解 AI

AI 不是魔法,也不是“命运之手”,它是一套算法体系,是图灵机架构的延伸。理解这些需要逻辑,而不是情绪化的猜测。如果没有逻辑,我们就会:神话 AI、恐惧 AI、误解 AI、被营销和媒体牵着走,在这样渲染的情绪中迷失方向。

但真正的 AI 研究者从不这样看待它,他们用证据追踪边界,用逻辑判断能力,用实验确认结果。现代社会的一切复杂挑战,从科技到教育,从职业选择到人生方向,都需要逻辑作为底层能力。

因此我想强调:在 AI 时代,逻辑不是“额外技能”,而是你能否适应未来的基本生存能力。

05 认清现状:AGI被资本“极度神化”了



在谈AI的未来之前,我们必须澄清一个被极度神化的概念——AGI(通用人工智能)。

我想用一句负责任的话开头:AGI是一个被夸大、被泛化、被滥用的名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关于AGI的大部分流行叙事,都源于对技术本质的误解、对数学基础的不理解,以及对图灵模型边界的忽视。我有几点明确:

1. 图灵早在1936年就界定了"机器的边界"

艾伦·图灵在 1936 年发明了图灵机,也创造了现代计算——他提出了一个抽象的计算模型,用一个虚拟的机器来模拟笔和纸进行的数学运算过程,为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包括大语言模型(如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GPT系列)、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在计算本质上并未超越图灵机模型。它们的底层运算逻辑仍然遵循图灵可计算性的框架。这意味着:所有现代AI算法都继承了图灵机的固有局限性。

由于当代AI建立在图灵机的计算模型之上,它必然受制于相同的理论边界。图灵本人已通过数学方法证明:图灵机无法完全等价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结构。

这不是哲学猜想或情绪化的判断,而是可计算性理论中的严格数学结论。它提醒我们:无论AI技术如何进步,只要其运算本质仍基于图灵可计算模型,就必然存在原则上无法突破的能力天花板。

2. 理论推演 vs 工程现实,对AGI的态度截然不同

技术圈有个典型现象:做算法的人往往对AGI非常乐观,做物理实验、工程实现的人却保持谨慎。

为什么?因为理论推导可以无限延伸,但工程现实永远受物理世界限制。现实世界不存在无穷大——没有无穷大的算力、参数、能量、数据、时间。工程师看到的是"阻力",不是"想象力",所以实验科学家天然不会相信"轻易达成的AGI叙事。

3. AGI的流行,本质是商业叙事

说得更直白些:未知、不确定,才是商业概念的肥料。AGI之所以被炒得如此激烈,是因为它:足够模糊,没有明确边界、能激发想象、永远可以"即将到来"、可以用于融资、讲故事、推动流量,这不是科学,是叙事结构。

4. AI的能力边界:高度依赖"可计算部分"

人类认知并非完全可计算。图灵机永远无法模拟某些人类本质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根本不是"可计算问题":意识、主体性、意向性、内在体验、自我建构、意义生成、价值判断……

AI可以高度拟合人类语言,但这不等于拥有理解;

可以生成内容,但不等于具备创造力;

可以做规划,但不等于具备意识。

我们不能把"行为相似性"误认为"本质等价性"。

5. 现代AI的本质

现代AI的核心仍然是:强大的计算机 + 高效算法 + 海量数据,没有任何一部分超越图灵机。

技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理解技术、误解技术、把情绪投射到技术上。

06 和AI相比,人类的优势在于思维层级



谈完AGI和图灵机的边界,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个更现实、更关键的问题:在未来,人类与AI的分工应该是什么?哪些能力应该交给AI?又有哪些能力绝不能被外包?

我的判断很清晰:凡是"干活"的部分,都可以交给AI;凡是"思考"的部分,都必须由我们自己保留。

所有"重复+规则+可计算"的工作,比如信息检索、内容整理、资料梳理、任务自动化、重复性文本生成、代码模板、初级写作、数据加工,甚至部分初级研究,AI都能做得比我们快得多,也会被AI逐步替代,这是技术演进的必然。

但我们必须保留的能力只有两个: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两者构成创造力的根。你可以把所有重复性劳动、检索性工作都交给AI,但不能把"判断事实、做出决策、理解问题本质、完成思考"交出去。

为什么?因为判断需要价值,价值需要主体性,主体性需要思维,而思维是不可自动化的。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不是被AI替代,而是被时代淘汰。

对于人类和AI的关系,我有以下三个观点:

首先,AI是新的"超级计算机",不是新的"人类"。我们需要把AI从神化中拉回现实。它本质上就是:更强的搜索、更快的处理、更高效的信息组织、更大规模的数据模式学习、更便捷的人机交互。它是工具,是计算机的延伸,而不是替代人类思维的存在。

用三十年前的类比就能理解:以前写东西要手抄,现在用电脑;以前查资料要翻书,现在用搜索引擎;今天,这些事情由AI来做。本质上都是"工具效率的升级",不是"主体的置换"。

其次,人类真正的优势在于理解得深,而非算得快。AI的优势是速度,人的优势是语境理解、价值判断、抽象能力、意义构建、意象与联想、情绪体验、叙事能力、道德判断。这些能力是现代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也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

因此,在教育与工作中,我们必须重新分配精力:让AI做搜索、信息整理、初稿生成、模板搭建、结构化分类、高频重复劳动;而我们自己必须专注于思考、判断、决策、抽象、推理、创造、建立意义、构建世界观。

此外,从认知结构来看,人类拥有一种机器至今无法模拟的能力——类比能力。类比不是表面相似,而是在不同领域之间抽取结构、识别深层模式,并在缺乏规则和数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判断。这意味着:面对一个未知情境,人类只需一个案例就能推演出整体结构,而AI只能依赖大量数据进行模式拟合。

类比能力的重要性在于:现实世界的大多数关键判断并非基于明确规则,而发生在“非规则”领域——例如领导力、信任、道德、艺术、创造力、战略判断、对陌生情境的适应与跨领域理解。这些都是无法通过数据训练获得的,也是 AI 无法替代的人类优势。

未来的世界不会因为AI而变得更简单,反而会因为AI的高效而变得更复杂。在复杂时代里,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永远取决于思维层级,而不是劳动强度。

07 AI时代只会淘汰“不愿意思考的人”



很多人会担心:AI会不会让我们变懒?会不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

从我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来看,恰恰相反——真正削弱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并不是AI,而是电子设备本身的商业机制。让人变懒的是"短平快",不是AI。我们每天刷手机、刷短视频、刷社交媒体,为什么越刷越停不下来?

因为这些产品的商业逻辑很清楚:越快、越浅、越激烈的信息,越能抓住你的注意力。深度思考是缓慢的,需要时间、沉浸和信息整合,但手机上的内容是快节奏、强刺激、碎片化的——不需要推理、不需要深度理解、不需要投入。在这种环境下,人类大脑会被训练得越来越难以"进入深度状态"。

这与AI无关。这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臂点:人类的思维本质是化学反应,是缓慢的;复杂的理解需要更多神经路径激活,深度思考需要建立广泛的脑内连接。深度思考天然是一个慢过程,而电子媒体的设计,就是要绕过所有"慢的链路",直接刺激你的"快系统"。

今天我们看到的认知退化、专注力下降、深度阅读能力衰弱,真正的原因是手机推送、视频平台算法、各种"浅层刺激"的内容、社交媒体的碎片化结构。当你的注意力被外界内容切割得七零八落时,你自然无法进入深度思考状态。

AI与短视频不同,它不是纯粹的"吸引注意力"工具,而是"协助思考"的工具。AI能帮你整理资料、快速搭建结构、完成重复信息处理、把繁琐任务压缩掉。当工具把大量"浅层工作"替你完成时,你反而能腾出时间来思考更深的问题。

也就是说,AI不会减少你的思考,它只是让你没办法继续用“繁琐的表面工作”伪装自己在思考。AI至少在现在的形态下,更像是帮助你回到深度思考的入口,而不是把你从深度思考中拉走——深度思考能力必须靠自己重建。

AI可以帮你省时间、省力气、省流程,但它永远无法帮你建立世界观、构建价值体系、深度理解一个领域、形成判断和立场、完成对复杂问题的抽象、建立系统化知识结构。这些能力都需要你自己用大脑完成,而且必须是"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AI会淘汰的不是劳动者,而是"不愿意思考的人"。

08 AI时代,给年轻人的建议



在AI的宏大叙事之外,年轻人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就业焦虑、社会转型与认知压力?这是我近几年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我最愿意回答的部分。

第一,教育依然是普通人最重要的上升渠道。

读大学不保证好工作,但不读大学几乎没有好工作。AI会降低一些行业门槛、消灭一些岗位,但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大学带来的不是工作,而是理解世界的基础能力。没有这种基础,你无法看懂时代的变化。

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独立思考,而是“统一认知”。最受肯定的学生往往不是最勇敢、最创新的,而是最标准、最不出格的。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在真实世界中缺乏判断能力。

第二,AI 是第三次“知识民主化”。

第一次是印刷术,让知识不再由神职人员掌控;第二次是互联网,让知识能被所有人访问;第三次是AI,让知识能够被"即时理解与加工"。这意味着科研变得更便宜、创业门槛变低、专业知识不再需要十年深造、小蚌体也能做以前只有大机构才能做的事。这对年轻人其实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但AI不会自动带来公平,它只会把优势放大给“会用AI的人”。未来的差距,不是信息差,而是思维差——你能否驾驭工具、能否做出判断。因此我常说:干活交给AI,思考一定留给自己。

第三,未来时代是稳定甚至放缓的,不再是高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你如何折腾,生活未必出现巨变。与其焦虑追风口,不如静下来做真正喜欢的事,并在过程中获得意义。躺平与内卷,本质都是旧叙事失效的反应:过去“努力一定有回报”的信念不再成立,现实带来的落差让许多人陷入虚无。

真正的出路,是接受不确定性,专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

对此,我给年轻人三条关键建议:

首先,要把注意力从“结果”转回“过程”。我们习惯追求分数、头衔、标准答案,但在现代社会更重要的是过程能力:如何提问、如何验证、如何判断、如何推理、如何在不确定中构建方向。这些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能力。

其次,接受“不确定性”是常态。中国家庭文化长期追求确定性——好大学、稳定工作、可预测的人生。但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知识更新、行业消亡、自动化加速,所有稳定结构都在贬值。唯一不过时的,是你能否在不确定中找到自己的能力。

此外,重建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不是天赋,而是训练。你需要知道什么是证据、什么是逻辑、现代思维如何运作、世界如何运行、如何避免被名词裹挟、被叙事操纵。我在《世界的逻辑》中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一点:理解比答案更重要。

关于专业选择,我有一个反直觉的判断:越冷门的领域越难被AI取代。

热门行业数据量大、从业者多、任务标准化程度高,资本有足够动力投入巨量算力来训练模型,目的是用 AI 替代大规模重复性劳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可复制、可商业化的收益。

而冷门技能(如古籍修复、稀有昆虫研究、手工乐器定制等)没有规模化市场,不具备大规模替代的商业价值。AI 公司没有必要为了几十个从业者去投入高昂成本建模,因为无法收回投入,也不会带来显著的商业回报。

AI淘汰的从来不是“人”,而是“可规模化替代的任务”。长期安全的策略是发展个性化、不可复制的能力。未来社会最稀缺的,不是标准人才,而是能提供独特价值的个体。

09 建立AI时代具备的“顶级思维”



未来,人与人的差距不来自背景、资源、人脉、学校,而来自“谁能保持主体性的判断,谁会把判断权交给外部(包括AI)”。AI会让思考的人更强,让不思考的人更弱。这是未来最重要的分界线。思维方式,才是决定人生走向的真正底层力量。

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看到完全不同的路径。有些人只能看到稳定工作、固定路线、他人的标准、外部评价、所谓"安全感";另一类人会看到新模式、新机会、不确定性背后的潜力、自己可创造的空间、没有人告诉你的道路。区别不是"机会多少",而是大脑能否识别机会。思维方式越现代,看到的空间越大。

在技术变化快、行业生命周期短、新职业不断出现、旧职业不断消失、AI能力持续迭代的高度不确定时代里,“最稳定的人不是资源最多的人,而是能够处理不确定性的人”——他们具备清晰的逻辑、稳定的判断框架、抵抗情绪的能力、面对复杂性的能力、不依赖权威的能力、自我承担的能力。这一切都来自思维方式,而不是性格。

这里必须给大家再次提醒的是,努力的重要性没有消失,但错误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方向错误、过度焦虑、被情绪牵着走、缺乏判断、容易陷入信息迷雾、被时代节奏裹挟、缺乏长期稳定性。你越努力,只会把自己越"拧紧",越痛苦。而正确的思维方式会让努力有方向、决策清晰、行动有依据、情绪稳定、判断一致、选择成体系、能力有沉淀。这才真正构成人生的底层动力。

未来十年,技能会被AI自动化、经验会被模型抽象化、信息会被算法统一化、内容会被生成式工具生产化。唯独思维方式无法被取代,也无法被复制。真正的优势来自于理解的能力、判断的能力、构建世界模型的能力。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维层级"。这才是一个时代最稀缺的力量。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成都市长王凤朝落马 曾长期在国企任高管
  2. “白纸运动”三周年草木皆兵 上海外滩发生奇葩事
  3. 五角大楼:阿里比亚迪等应列入军方黑名单
  4. 台湾因应“超高龄化” 拟放宽近亲结婚 引爆伦理争议
  5. 香港大埔火灾背后:42年楼龄 曾住4643人 4成超65岁
  6. 刘源穿军装示威 传已掌管军务
  7. 洪水肆虐东南亚 至少150死 泰国人屋顶求救
  8. “共产党倒台”西北大学男生公开反共遭开除
  9. 标普将Tether资产评级下调至最低等
  10. 香港最严重层级大火延烧 13死15伤
  11. 马克龙时隔两年半,再次访问中国
  12. 出生阿鲁纳恰尔邦?印度女子上海机场被扣18小时
  13. 白宫附近两国民警卫队员遭枪击 送医不治身亡
  14. 资金匮乏,温哥华烟火节取消
  15. 中国医生破局世界泌尿外科百年难题
  16. 恒大清盘追资再获突破 丁玉梅超15亿元资产禁制令
  17. 海归留学生,在体制内有多吃香?
  18. 十五国联合谴责中共严重侵犯人权和跨国镇压
  19. 美房市买方重夺议价权 大量卖家撤回房源
  20. 香港大火疑人祸?工人竹棚架旁吸烟画面疯传
  21. 赖清德宣布:追加400亿美元国防预算
  22. 美特使为俄献策,密电录音曝光
  23. 6首“打油诗” 字字大白话 让人笑掉大牙
  24.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前副总经理刘卫东被批捕
  25. 二战苏联军队中,哪个民族的战斗力最强?
  26. 香港住宅楼大火:已致44死,279失联
  27. 曼达尼要求政府179名官员辞职
  28. 被中企恶意投资 美初创公司求助美国政府
  29. 用AI提升生产力,美国PC巨头全球裁员6000人
  30. 川普:美方提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从28点缩减至22点
  31. 先天患亨特综合症男孩接受首个基因治疗,效果让医生震惊
  32. 巴拿马运河新港招标 中国海运业者无惧川普抢滩
  33. 法国最高法院维持萨科齐有罪判决
  34. 川普签署行政令 指定部分穆斯林兄弟会为恐怖组织
  35. 香港大火连烧7大楼波及1900户 居民:没听到警铃
  36. 英国国债下挫,预算案意外提前泄露
  37. 从日内瓦到阿联酋秘密穿梭 揭秘美俄乌三方关键谈判 川普政府力推和平
  38. 川普宣称“和平协议近了”,俄泼冷水
  39. 海底光缆遭破坏事件频传 美推法案因应
  40. 大摩:阿里云的增长逻辑“完好无损”
  41. 智利铜矿提价叠加美元走软,铜价持续上涨
  42. 鹤岗“房产一哥”,转行擦边背后
  43. 敏感词叠加 “范冰冰”加“金马奖”成了大陆的“佛地魔”
  44. 乌称已就美和平计划达成“共识” 川普特使将晤普京
  45. 中日交恶 日本宾客与媒体被拒参加珠海亚洲通航展
  46. COP30:看绿色能源设备的安全担忧
  47. 网红换血“回春”、年轻人失踪 习近平说“人可活到150岁”是真的?!
  48. 川普施压奏效 习特通话后中国闪电采购20亿元美国大豆
  49. 浓烟、求助与逃亡:亲历者讲述香港大埔火灾
  50. 高德曼追问警员、ICE特工冲突受伤详情
  51. 法官叫停华府国民兵部署 川普政府提上诉
  52. 一针抵一套豪宅,1800万/针天价救命药获批
  53. 【评论】加州经济对人工智能依赖日深
  54. 本周习特通话后 中国再订购至少10船大豆
  55. 美国对委内瑞拉步步紧逼,只是为了打击贩毒?
  56. 普京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当地派金雕猎犬出场接机
  57. 抗日前线发生怪事 中共“八大元帅”去哪了?
  58. 安徽亳州一小学附近发生爆炸 目前伤亡不明
  59. 香港37岁消防员殉职 冲火场失联半小时 全身薰黑不治
  60. 出生地是中国?女子在上海转机遭滞18小时 印度强烈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