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电动车行业或重蹈房地产覆辙
2025-09-30 09:25:3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新能源汽车业产能过剩,引发“零公里二手车”“汽车坟场”等乱象丛生,车企几乎无利可图,而中共政策正是其始作俑者。分析师们认为,中国汽车业将重蹈房地产和光伏产业的覆辙,唯一的出路是让许多车企倒闭,但地方政府会提供支持极力避免车企倒闭,使汽车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逾七成二手车经销商亏损 新能源汽车陷恶性循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73.6%的二手车经销商陷入亏损,二手车库存也处在高位。
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报告》中,今年上半年,二手车交易量有所增长,但均价却出现了下降,成交均价从2024年同期的61,180元(人民币,下同)降至53,673元,跌幅达12.3%,呈现量升价降态势。而新能源车的销量占中国汽车销量的36.7%。
此外,二手车库存压力增大。2025年6月,二手车平均库存周期延长至43天,库存周期30天以上的企业占比提升至35.6%,显示出车商经营压力仍在加大。
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到2030年,中国129个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品牌中,只有15个能够实现财务可行性。
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小鹏汽车CEO兼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在2023年预测,到2030年,一家车企要想生存,年销量必须达到300万辆,而最终只有八家企业能做到。小鹏汽车2024年仅仅卖出19万辆。
中国汽车的价格战已进入第三年。一些分析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让许多车企倒闭。但许多官员抗拒这种“硬手段”,因为可能导致大规模裁员和消费下滑。
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裕涵(Yuhan Zhang,译音)表示,这导致汽车制造商和地方政府陷入恶性循环。他说:“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强化,这可能会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地方政府和车企深度绑定 坚持不退场
今年6月,广州市政府发布政策文件,表示希望培育多达三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每家年产能达到50万辆。作为回报,广州承诺每家企业在三年内新建生产线并生产10万辆车时,每年可获得最高5亿元人民币(约7000万美元)的奖励。
政策文件显示,从2023年至2025年,至少还有六个地方政府公布类似政策,鼓励车企扩大产能。
中国最大的卡车制造商之一三一重卡董事长梁林河表示,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即使亏损严重,也要继续销售和生产,因为这可以确保现金流,而现金流对于生存至关重要。他告诉路透社:“这就像骑自行车:只要你继续踩踏板,你可能会感到筋疲力尽,但自行车仍然保持直立。”
不仅地方政府,中共国资委同样为汽车央企撑腰,扩大产能。
2024年国有车企如长安、东风和一汽在电动车竞争中落后于民企时,国资监管机构宣布,希望国企扩大市场份额和产量,而不是关注盈利。今年7月,长安汽车宣布,到2030年将新能源汽车销量提高四倍。
长期产能严重过剩 将重演房地产业的剧烈动荡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业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近日,新能源汽车大量出现在类似TikTok的社交媒体网站上,以低价甩卖的形式出售。还有一些崭新的车辆被贴上“二手车”的标签,然后运往海外,还有一些最终被遗弃在杂草丛生的汽车坟场里。
路透社的近日调查发现,中国车企正努力实现受政府政策而非消费者需求影响的生产目标。业内高管表示,这使得所有的中国汽车制造商都几乎无法盈利。中国电动汽车的起售价不到1万美元,而美国电动汽车售价低于3.5万美元的车型寥寥无几。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库存量从66万辆激增至85万辆,库存同比增速达到市场终端销量增速的3.2倍。咨询公司盖世汽车研究院(Gasgoo)称,2024年中国车企的产能5500万辆,是实际产量的两倍。
卡内基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表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路透社报道,许多中国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和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将重演房地产和光伏产业的剧烈动荡。
该调查基于成千上万条汽车销售信息、数百份政府文件、官方媒体报道、法院档案和消费者投诉,此外记者还采访了约20位业内人士,包括经销商、买家、分析师和车企高管。
中共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优先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而非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产能和税收,向车企提供廉价的土地和补贴,导致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
中共是始作俑者 新能源汽车替代房地产经济
中共是中国汽车业乱象的始作俑者。2009年北京开始鼓励车企生产电动车,推动消费者购买,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补贴支持。2017年北京起草了一份汽车产业政策蓝图,计划到2025年年产汽车3500万辆,几乎是美国年度销量纪录的两倍。
当时中国正在处理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并开始抑制过度投资,汽车产业由此成为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税收后的替代性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激励措施,并要求其设定产量和税收目标,所以汽车制造商往往更注重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是盈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被市场淘汰的制造商会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撑而得以存活下去。
2021年安徽省长丰县政府以廉价土地吸引了汽车巨头比亚迪。路透社根据中共公布的房地产销售文件确定,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五年内购买了长丰8.3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价格比其他买家低40%。
2022年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开始在北京亦庄区购置土地,用于建设电动汽车工厂。土地出售文件显示,到2024年,该公司已购得价值超过206个足球场的土地,平均价格比其它工业用地价格低22%。文件还显示,北京市要求该工厂满负荷生产时的年收入至少达到人民币470亿元(约合66亿美元)。
大纪元曾报道,2014年至2019年,市场上一度有超过60家造车新势力,但现在仅剩理想、零跑、蔚来、小鹏、小米、极石等少数企业。这些停摆的造车新势力预估已落地产能389万辆,累计融资额1070亿元。
随着绝大部分造车新势力的破产、倒闭,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在造车新势力生产基地上的投资,基本已经难以收回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