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检察厅被废:李在明意图推翻“青瓦台魔咒”
2025-09-29 20:25:5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日新说Copernicium

2025年9月26日,当韩国国会议事堂的计票器最终定格在174票赞成时,一台运作时间长达78年的权力机器,在法律意义上被宣判了死刑。
韩国检察厅,这个一度被誉为“刀刃上的共和国”的机构,其庞大的身躯在刺眼的政治聚光灯下,骤然坍塌。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政府机构改革,更像是一场迟到了数十年的驱魔仪式——
一个国家试图从历史的附骨之疽中挣脱,即便这挣脱本身也可能让其遍体鳞伤。
在野党议员空荡荡的座位,与执政党议员们决绝的表情,共同构成了一幅韩国当代政治最撕裂的画像。
这场以“司法正义”为名的革命,究竟是通往真正民主的“迦南之地”,还是另一场李在明政府治下权力游戏的序曲?它又将把这个始终在威权主义幽灵与民粹主义狂热之间摇摆的国家,带向何方?

“检察共和国”的幻象:78年的“威权血脉”
要理解这场“司法政变”的根源,我们必须拨开时间的迷雾,回到其“史前时代”。
韩国检察制度并非内生于对法治的崇尚,而是日本殖民者强行植入的遗产。它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守护公民,而是为了规训臣民;其核心逻辑不是制衡,而是掌控。
后来的军事独裁政权,无一不完美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份烙印在基因里的威权主义血脉。
从朴正熙到全斗焕,韩国的检察官们扮演的从来不是法律的守护者,而是“君主”手中排除异己的刀。他们以“国家安全”为名,精准地切割掉任何异议的声音,“法”是统治的工具,而检察官,则是这套工具最冷酷、最高效的操纵者。
他们被赋予侦查与起诉合一的无上权力,使其不仅是赛事的裁判员,更是可以随时下场,将任何他们不喜欢的选手直接淘汰出局的全能玩家。
民主化浪潮洗去了军政府的血迹,却未能涤荡盘踞在司法体系深处的附骨之蛆。脱离了独裁者的缰绳,这台机器并未就此温顺,反而演变成了“检察共和国”这一独立的权力王国。
这是一个诡异的国度,它拥有自己的“律法”——内部的办案准则、自己的“臣民”——唯检察官前辈马首是瞻的“同一体”文化,以及自己的“王权”——不受任何实质性监督的自由裁量权。
在这里,正义被选择性分配的。
对于与检察系统利益相悖的财阀巨头,他们可以雷霆出击;而对于那些与之结盟的政客与资本家,他们则能巧妙地网开一面;民选总统,则更是无时无刻不处于其威胁之下。
几乎每一任韩国总统,在离开青瓦台后都无法逃脱被清算的命运,执行这场“政治复仇”的,则无一例外都是曾经宣誓效忠于他们的检察系统。
其中最悲剧性的注脚,无疑是前总统卢武铉的纵身一跃。这位曾试图对检察系统进行彻底手术的总统,最终被这套系统以“人格谋杀”式调查逼上绝路。他的死,将“检察共和国”的冷酷与傲慢,再次刻入了韩国社会的集体记忆中。它让无数韩国人惊觉:
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或许并不在青瓦台,而是在瑞草洞的最高检察厅大楼里。
也许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对检察系统的彻底解构,便已经悄然演变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社会潜流。

划时代的政治终局:谁是胜利者?
正因此,2025年9月26日的国会全体会议,与其说是一场严肃的立法程序,不如说是一部筹谋已久的政治戏剧的高潮。
当执政党议员们面无表情地按下赞成票时,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投票,更是一次对过去数十年“检察官治国”史的“复仇”。而另一边,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的议员们,则用“集体退席”这一极具表演性的姿态,为这场戏剧增添了浓重的戏剧性色彩:
他们控诉这是“议会独裁”,是“多数人的暴政”,是“法治的死亡”。
然而,这种表演与其说是对民主的捍卫,不如说是一种无力的姿态。
它暴露了韩国政治中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困境:在这里,没有妥协,只有征服;没有共识,只有对决。
当一方占据优势时,便会毫不犹豫地动用一切规则赋予的权力,将对手的阵地夷为平地;而当另一方处于劣势时,则会选择放弃在体制内的抗争,转而诉诸街头政治与舆论的道德审判。
在野党的愤怒并非毫无道理,执政党在修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多数优势,通过加速议程和限制程序性阻碍,使在野党难以充分辩论,这种做法引发了对议会协商精神的争议。但这种程序的瑕疵,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审视,却又显得无比讽刺。在过去数十年间,当保守派执政时,他们也曾无数次地利用检察系统,对进步派进行毫不留情的政治追杀。
如今,当攻守之势异也。
进步派选择的,不是去修复再利用这套陈旧的武器,而是直接将其熔毁。
这种看似激进的手段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绝望——
他们确信,只要这套系统存在一天,就终将被他们的政治对手所利用。
因此,国会殿堂内的空椅子,并非仅仅代表着一个政党的离席,也是韩国政治失能、对话与妥协精神死亡的象征。
这场“胜利”,属于执政党,却不一定属于韩国的民主。因为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彻底胜利,而是在规则的框架内,永不停止的、哪怕是痛苦的磨合与共存。

站在变革的悬崖边:送走恶魔,还是迎来新撒旦?
当政治的喧嚣从国会山传到街头巷尾,它在韩国社会激起的,是一种混杂着期待、焦虑、疲惫与恐惧的复杂反应,它触动了每一个普通韩国人对“正义”的朴素认知。
在首尔的写字楼里、釜山的渔船上,无数人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直播,见证了这个长期被视为问题的机构的变化。许多人或许正是当年在光化门广场上高举烛光、要求清算积弊的民众。对他们来说,检察厅象征着长期的权力滥用,是财阀与政客勾结的保护伞,也是导致“世越号”沉船等社会悲剧的制度根源之一,因此,废除检察厅自然是清理制度积弊的正义之举。
但与此同时,一种更深层的焦虑也在社会中蔓延。
当熟悉的机构被削弱,人们的情绪中不仅有释然,还有对未知机构的担忧。这种不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没有了检察厅,谁来处理那些真正的大案要案?尽管检察厅存在弊端,但其在调查和打击政商勾结腐败案件中仍具有重要能力。现在,新成立的重大犯罪调查厅能否顺利承担这些职能,仍存在不确定性。另一种担忧是新的侦查权将主要归属于行政安全部下的警察系统。警察的规模和资源远超检察系统,但其过往的人权记录也存在争议。将侦查权交给警察,是否会带来难以监督的新问题,是现实中难以回避的担忧。
人们担心在推翻旧制度的同时,会出现新的制度风险。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正是韩国民众对国家公权力深层不信任的写照。他们渴望正义,却又对掌握权力的组织保持怀疑;他们希望变革,却又担心变革带来的不确定。
在这场历史性的制度变革面前,韩国社会像一个站在悬崖边的病人,他知道身后的旧疾已无药可救,但向前方跃入一片未知的新疗法,同样生死未卜。

十字路口:一次无法回头的国家试验
即便放眼全球,韩国此次的改革也无疑是激进且罕见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奉行法治主义的国家,其改革路径往往是渐进式的,通过在现有框架内增设监督机制、调整权力边界,来逐步完善司法体系。而韩国选择的,是“推倒重来”的休克疗法。
比起制度设计的理性选择,这甚至更像是在被历史创伤反复灼烧后做出的决绝宣言。
这是一场以国家前途为赌注的赌博。
赌赢了,韩国将可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侦查权与起诉权相互分离、彼此制衡的现代刑事司法体系。它将有机会从根本上铲除政治报复的土壤,让总统与官员们从“下台即入狱”的历史循环中解脱出来,从而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期的政治生态。也许这甚至将有机会成为继推翻军事独裁之后,韩国民主化进程中又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
然而,赌输了的后果则是不堪设想。最坏的可能性是:改革不仅未能带来制衡,反而造成了“权力的真空”与“责任的模糊”。新的侦查机构与公诉机构在磨合期内可能因为衔接不畅、权责不清,导致重大案件的侦办陷入停滞;警察权力可能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迅速膨胀,公民的基本人权将面临新的、更日常化的威胁。
整个社会可能在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后,发现旧的癌细胞只是转移,而非被根除。

结语:从历史的裂缝中看见未来
这场澳革的最终成败,不在于一夕之间的投票,而将取决于未来数年间的制度建设。
如何为新机构设计科学、透明且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何确保人事任命摆脱政治干预、保持独立性?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侦查能力又遵守人权的司法工作者?
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在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复杂得多。
废除检察厅或许只是漫长手术的第一刀,但内部的系统性问题仍需长期调理。对今天的韩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庆祝旧时代的结束,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前路是荆棘还是坦途尚未可知,但这场在历史中肆虐了78年的风暴的衰亡,至少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撕开了裂缝,而对于一个长期被历史困扰的国家而言,这道裂缝本身或许就意味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