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李白狂,那是没读杜甫这诗
2025-07-09 17:25:2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诗心词韵
青翠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溪水欢快地跳跃着,绕过嶙峋的岩石,奔向未知的远方,恰似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时光。
耳边仿佛响起了那首《少年》的旋律:"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歌声里浸透着对青春的无尽眷恋与骄傲。
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维挥毫"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苏轼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辛弃疾豪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纳兰性德低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在这片轻狂的天空下,却有一位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调,道尽了人世沧桑,却在晚年愈发显露出骨子里的狂放不羁——他,就是杜甫。
杜甫自己留下了许多掷地有声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显露其博大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其雄浑气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其治学态度。
上元元年,饱经安史之乱磨难的杜甫,在好友严武等人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筑起草堂。
战火纷飞中难得的安宁,妻儿团聚的天伦之乐,让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暂时找到了栖身之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狂夫》,诗中的"狂"不再是年少无知的热血,而是历尽沧桑后的通透与放达。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唐·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开篇十四字,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外,是古时水路交通要道,桥名寓意着路途遥远;
"一草堂",诗人简陋的居所,与"万里"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诗人虽居僻远却心怀天下的胸襟。
"百花潭",浣花溪上一处风景秀丽的水潭,"即沧浪"三字妙笔生花,将眼前的潭水比作古代隐士所向往的沧浪之水,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志向。
无意间让万里桥、杜甫草堂和百花潭三个地名流传千古。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描绘草堂周围美景:和风轻拂着翠绿的细竹,显得格外娟秀明净;细雨滋润着红色的荷花("红蕖"),散发出阵阵幽香。
"含"、"裛"二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风中有竹,雨中有花,将自然景物写得灵动鲜活。
"娟娟净"与"冉冉香"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竹的洁净和荷的芬芳,又通过叠字营造出一种悠远舒缓的意境。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诗情陡然转折,揭示了诗人现实生活的困顿。
"厚禄故人"指那些身居高位的旧友,他们的书信已经断绝,暗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恒饥稚子"则直白地描绘了孩子们因长期饥饿而面色凄凉的惨状。
这两句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飞黄腾达却疏远了的故人,一边是忍饥挨饿的骨肉至亲。
然而,诗人在结尾却迸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填沟壑"是古代对战死者或饿死者的委婉说法,诗人意识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唯疏放"表明他选择以疏狂放达的态度面对死亡威胁;
"自笑狂夫老更狂"更是全诗点睛之笔,一个"笑"字,将所有的苦难轻轻带过,"老更狂"三字则掷地有声,显示出诗人历经磨难后愈发坚韧不屈的精神境界。
这种"狂",不是少年意气的张扬,而是看透生死后的豁达,是苦难磨砺出的生命韧性。
正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杜甫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
苦难如同砂砾,磨砺出珍珠般璀璨的诗句;命运的风暴,摧不垮灵魂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