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牌国手:美国、亚洲体育文化大不同
2025-07-08 15:25: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美国跆拳道“品势”资深选手、美国国家代表队金牌得主王声豪(Justin Wang),近日受访时分享美国与亚洲国家在体育发展方式上的差异。他发现,相较于亚洲国家对体育全面支持与全职训练的制度,美国的运动员们大多凭借个人的热情与毅力。年轻时,王声豪也曾羡慕亚洲国家“全方位”的照顾,但随着年纪增长,他认为两者各有优劣;美国的体育制度,能让运动员生涯走得更久远。

在亚洲,尤其像中国大陆、韩国、越南、泰国以及台湾,对跆拳道等运动的资源投入普遍较大,体育发展制度也更为严谨完整。这些地区的选手往往从小就接受高强度的训练,进入学校或国家体系,被视为国家代表队培育的一环;相较于亚洲的全职国手,美国选手多数是兼职,白天要上班、下班再练功,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美国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与社会差异。
“打工兼顾代表队”:美国式自由精神的写照
许多人或许以为,能穿上印有“USA”字样的制服出国比赛,便意味着政府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然而,王声豪表示,跆拳道“品势”这项国际赛事正式项目在美国的现实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是自费训练、自费出国,甚至还得请假扣薪。”
王声豪强调,尽管美国在体育强项上拥有傲人成绩,但在跆拳道品势这类相对冷门的项目上,国家资源分配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出现了独特的选手“兼职”模式:很多人白天工作或上学,下班下课后挤出时间训练。
“我们靠的是热情、梦想,还有彼此之间的支持。”这种“打工兼顾代表队”的模式,正是美国体育文化中重视个人努力和自我经营的缩影。王声豪表示,相较于一些亚洲国家的运动员,美国运动员们多半是商业化、自我经营的模式,没有完整的国家培训系统,许多美国代表队的选手,都是靠着自己打拼,而非从小进入体育学校、一路由国家资助训练、参赛。
王声豪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明:“我是自己找教练、找场地、安排时间,还要筹旅费、请假出赛,这一切都建立在‘真的很爱’的基础上。”这份对运动的纯粹热爱,驱使着美国运动员克服重重阻碍。
举国全力培训:亚洲体育制度的荣光与阴影
据王声豪观察,亚洲国家的运动员大多是在体制内长大,有国家提供资源与支持,训练强度高、成绩要求明确。他认为,这样的制度优点显而易见:选手可以全心投入训练,无需为生活奔波。

但这份全力培训的荣光背后也存在阴影,因为选手从小只有一个目标:努力获取体育佳绩。因此许多亚洲运动员背负庞大压力,成绩不好不仅是被汰换,生活更会因此失去重心;运动选手生涯短暂,亚洲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更是个艰钜挑战。
王声豪认为,相较于美国选手需要主动寻找资源、靠着热情维持训练,亚洲选手的路更像是一条制度化的跑道:“你跑得快,就能上场;一旦慢了,就得退场。”这种高压的竞争环境,虽然能迅速筛选出举国的顶尖选手,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受伤退役后的运动员无其它谋生能力,除了少数的尖子运动健将,更多是中途夭折,或半道折翼。
精准vs创意:举国体制与自由精神的交锋
王声豪观察到,亚洲选手的训练方式更注重细节与纪律,整体技术执行相对精致且一致。这与亚洲文化中对“精准”与“集体整齐”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相对地,美国的选手则较更有“创意”与个人风格。王声豪认为:“这源于文化差异和体育制度,但也让运动比赛更有看头。”然而,美国运动员的个人风格在团体表现或基本功一致性上,可能不如亚洲队伍来得统一、严密。
以世界品势锦标赛为例,亚洲国家几乎年年名列前茅,美国虽然不乏强者,但尚未达到全面强国的地位。但王声豪认为,并非意味着美国就此落后,因为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美国也开始重视培养跆拳道品势比赛的青少年选手,未来充满无限潜力。
王声豪认为,无论是亚洲选手在“举国体制”下的全力冲刺,还是美国选手凭借热情与毅力在夹缝中肆意徜徉,每个运动员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体育的热爱,在不同体制下付出努力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