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如何快速渗透欧洲 电动车版图藏政经博弈
2025-05-24 16:25:2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于今年4月在欧洲市场首度超越美国竞争对手特斯拉(Tesla),成为该月纯电动车(BEV)销售冠军。分析认为,这事件揭示的不仅是汽车市场份额的变化,更牵动着全球地缘政治、产业政策与中欧贸易格局的深层变化。
比亚迪如何快速渗透欧洲?多方面战略手法
根据骏特商务咨询机构(Jato Dynamics)发布的数据,比亚迪在4月于欧洲共销售注册7,231辆纯电动车(年增169%),略高于特斯拉同期的7,165辆。
骏特全球分析师穆尼奥斯(Felipe Munoz)表示,虽然两品牌月度销量差距微小,影响却是巨大的。欧洲4月整体纯电动车注册数年增28%,而中国品牌的年增率更达59%,对比欧、美、日、韩车厂的26%成长幅度,中国车企已显优势。
旅美经济学家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比亚迪能在短时间内超越特斯拉,并非单靠一款畅销车型,而是透过多方战略手法与地缘政治优势取得原产地认证。
据报道,比亚迪早已在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布局工厂,并藉由与亲中政府合作,成功绕过西欧地区对中国商品的严格审查,实现所谓的“产地漂白”策略。
黄大卫表示,对于经济复苏需求强烈的匈牙利与塞尔维亚而言,中资流入被视为经济活水,与法、德、意等传统汽车强国的警觉形成对比。
此外,比亚迪采取中共政府补贴下的低价策略,即使牺牲利润,也要快速抢占市占率。同时,它将电池供应链中的污染与回收风险转嫁中国国内,让欧洲市场享受“绿色消费”,间接由中国承担环保成本。
他说,这样的策略不仅降低价格门槛,也提升市场渗透速度。
特斯拉品牌形象受创 比亚迪借机扩张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场表现不断下滑。根据骏特数据,特斯拉4月的注册量年减49%,而大众汽车则同比成长61%,旗下品牌斯柯达(Skoda)更翻了两倍。
分析师穆尼奥斯(Felipe Munoz)表示,特斯拉的疲软与其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立场密不可分,其与右翼势力过从甚密,已逐渐疏远欧洲消费者。
观察人士指出,欧洲人对马斯克的态度日趋冷淡,加上美国退回拜登时期的电动车补贴政策,改为扶植传统汽车业,削弱了特斯拉过去仰赖的制度性支持。
黄大卫认为,这正导致美欧政策出现逆周期分歧:美国回头拥抱燃油车,欧洲则仍致力于碳中和政策,因此两地市场对电动车的政策扶持逐渐脱钩。
比亚迪涉“倾销” 欧盟开征惩罚性关税
尽管比亚迪在欧洲取得成绩,风险仍在累积。欧盟2024年10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课征高达35%的惩罚性关税,以应对中共政府对产业提供的不公平补贴。
据路透社分析,欧盟视中国在某些议题上或为潜在合作伙伴,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及体制性对立者。
执委会指出,中国每年高达三百万辆的电动车产能过剩,须大量依赖出口,这一数量是欧盟市场辨模的两倍。在美国与加拿大的100%高关税背景下,欧洲恐沦为中国车企最直接的倾销对象。
此外,德媒《商报》今年4月披露,欧中双方正在谈判设定中国电动车在欧盟的最低售价,但尚未达成协议。
黄大卫警告,比亚迪当前的成功,乃建立于欧盟内部分歧之上——东欧乐见中资,西欧则忧其造成产业威胁。一旦欧洲政局右倾,或形成贸易防卫共识,比亚迪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比亚迪是否构成“中国倾销”,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对大纪元表示,比亚迪多数销量源自欧洲当地工厂的组装,其注册数据部分来自租车公司,而非消费者市场实际销售,因此不完全属于出口统计。
实际上,比亚迪去年7月与欧洲汽车租赁巨头Ayvens签署合作备忘录,企图借此打入欧洲企业级市场。比亚迪更计划在2025年将海外销量翻倍至80万辆,并于巴西、匈牙利、泰国、土耳其等地设厂,以减轻关税压力、巩固海外市场基础。比亚迪公司发言人今年3月底表示,将继续透过本地组装与中国供应链协作的混合模式,维持成本竞争力。
欧美对中共态度日益强硬 分析:比亚迪仅短期红利
从宏观层面观察,比亚迪的海外扩张虽被视为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紧急出口,但长期效果尚难预测。
黄大卫认为,比亚迪能否将补贴优势转化为符合法规的竞争实力,是其能否立足欧洲的关键。他指出:“这场胜利只是短期红利,不是真正的终局胜利。”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王绣雯博士也指出,比亚迪的胜出仍属阶段性现象。从数据来看,4月其它品牌如福特、斯柯达(Skoda)及中国小鹏的成长率甚至超越比亚迪,欧洲市场仍处高度竞争格局。
她提醒:“单凭一个月数据不足为凭,仍须观察是否形成稳定趋势。”
比亚迪在欧洲的月度销售首度超越特斯拉,王绣雯说,反映的不仅是市场销售的数字,更是一场必于地缘政治、产业政策、品牌与消费者偏好的多重竞争。这个胜利代表中国制造正加速渗透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体系,也揭示欧洲内部在环保理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的挣扎。
谢田提醒,比亚迪在欧洲热销,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欧洲政策与产业自主性的挑战。
随着欧美对中共态度日益强硬,比亚迪未来需面对政策逆风、监管压力与市场真实需求的重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