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中美高层通话前,中国和东盟加速谈判
2025-05-24 05:25:1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兵器志
一项历经2年、多达9轮的谈判终于落地。
近日,通过线上方式,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以线上方式举行,事后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谈判全面完成,这标志这区域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这下,中国目的达成了,东盟成员国满载而归,只有川普高兴不起来,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自乱阵脚。
我们注意到,此次谈判在时间选择上不同寻常。
有舆论称,当下恰逢中美关税谈判结束不久,而川普又威胁关税极可能90天后重启,如今中国与东盟的谈判,就相当于在关税武器之下,造了一个“避风港”,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规避关税,同时还增加了谈判筹码。
而且,3.0版本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产业链有了更深的绑定,这也让关税大棒效力不断削减。
事实上,这些年来,美国一直都想要分化东盟与中国关系:一方面是为了稳固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借东盟激化地区矛盾。但就目前来说,并未能成功。
首先来看东盟,其总人口超过6.6亿,再叠加中国14亿,这样庞大的市场让美欧眼红不已,数据显示,仅2024年贸易额就达到7万亿元,区域内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而且,中国与东盟形成“研发-制造-出口”的合作模式,特别是电子和新能源领域,对美国出口量激增,同时还使得中国有效规避美国竖起的贸易壁垒。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两大主要政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例如奥巴马政府时期,为了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联盟,历经多年谈判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有意将中国排除在外,以此在经济上削弱中国。
然而,这一策略在川普上台后发生逆转,他认为TPP不符合美国利益,并迅速宣布退出,随后日本接过主导权,将其改组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一变化直接减弱了对中国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东盟坚持“中立”原则,面对所谓“胡萝卜夹大棒”政策始终不为所动,这也让美国“脱钩”计划彻底破产。
不仅如此,中国-东盟产生的战略对冲,还从经贸领域蔓延到南海。
美国持续以“自由航行”和军事援助施压,逼迫东盟尽快妥协,然而,东盟转头就促成对话,推动《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增强对南海规则体系的管控力度,这进一步冲击到美国南海军事部署。
除了南海,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也遭遇冲击。
从规则制定体系来看,“印太经济框架”说白了,就是美国试图将中国踢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一个战略工具,是传统霸权思维在作祟。
内容主要围绕供应链、清洁能源、税收和贸易展开,单方面让合作者接受高标准条款,而缺乏实质性补偿措施。越南就是典例。美国直接施压对方,要求将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到符合美国预期的样子。
此次自贸区3.0版的内容,则以深化经济一体化为目的,合作范围更大,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领域,若一切进展顺利,未来有望形成19万亿美元的超大市场。像数据跨境流动、电子发票互认、关税减免、技术转移……每一条都有利于彼此经济发展。
正因如此,在东盟眼中,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与自贸区3.0版比起来,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无法给他们带来实质性利益,同时也无法像中国一样,让东盟成员国保持足够独立性和中心地位,可平等参与合作。何况,从执行机制来看,后者也明显更具约束力和包容性。
自然而言,美国分化中国与东盟的目的就无法达成。
其实,这一点美国不是没有注意到。一开始,川普本想靠高昂关税逼中国低头,从而签署于美国有利的条款,但事实证明,中国不仅不答应,还动用稀土出口管控、对等关税等手段予以还击。不到一个月,川普让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坐到了谈判桌上。
卢比奥更是暗示,不是美国不行,是中国太强,从外部到内部几乎“无懈可击”。要知道,在就任美国国务卿之前,他可是炮制过不少针对中国的法案,至今仍躺在中国制裁名单中。但真正走到中美外交第一线后,他才意识到,对中国亮硬手腕没用,中国遇强则强。
不少民主党人也开始抨击川普“正在摧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并开始反思今后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总的来说,现阶段中美虽然达成阶段性减税框架,但还有24%关税会在90天后继续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谈判,无疑是下一场中美谈判到来前的关键“窗口期”,让美方重新评估中国实力和是否要将关税战打下去。
当然,也不排除川普会在中期选举到来前妥协的可能性。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技术自主创新”驱动下,产业链更具优势,美国若一意孤行,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