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又一年轻外卖骑手猝死 暴露行业隐忧
2025-11-06 02:25:4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近日,贵州毕节金沙县24岁的外卖骑手王某在家中猝死。王某的亲属透露,在去世前一天,他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仍完成了几单外卖订单,期间向公司申请请假,却被要求提供医院证明。
11月6日,“红星新闻”报道,据王某的表哥李先生提供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其中载明,王某死亡地点为家中,死亡原因为“其它猝死,原因不知”,死亡日期为10月20日0时50分。
李先生称,从王某的手机微信聊天记录发现,事发前,王某告知“站长”,自己“感冒了,扛不住了,要下班了”,随后仍送了几单外卖,后以“发高烧”等为由提出请假时,被要求提供医院证明。
李先生提供的王某跑单记录显示,10月19日23时31分至23时55分,王某共送4单外卖。他说,王某已经感冒了,又送了好多单。
李先生从表弟“最后一单”的目的地推测,表弟可能是在10月20日0时10分左右回到家的。“最后的聊天时间是在0时17分,可能回去几分钟就发病了。”
亲属认为其所在公司存在过错,并提出雇主责任险理赔和申请工伤认定的请求。
公司表示,正在申请“安慰金”,雇主责任险也在“走流程”,家属正申请工伤认定。当被问及王某亲属反映的情况及此事处理进展时,涉事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他不清楚,此事已交给公司法务在对接。
王某未婚,其所在公司是外卖平台的一家“外包”单位,名为贵州百多快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贵州百多快公司)。
李先生提供的相关凭证显示,2021年8月12日,王某注册成骑手。2022年8月,王某曾与贵州百多快公司签订为期1年的合同,劳务工作为送餐。2021年8月至今,王某月收入多为三四千元,收入的发放名目均为“服务费”,负责合作商均为贵州百多快公司。雇主责任险的投保人,也是贵州百多快公司。去年5月,王某还与天津一家公司签订了《配送员合作协议》。
王某在去世前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他曾多次向站长袁某表达身体不适、感到疲惫,但仍坚持送单完成工作。10月19日晚,他告知站长自己感冒、高烧、头痛,希望下班休息,但站长要求他提供医院证明才允许请假。
李先生表示,王某在工作期间明显超负荷,“明明身体吃不消,却被要求继续送单”,且公司要求提供医院证明的做法让家人感觉不被理解甚至欺骗。他们已向公司提出雇主责任险理赔申请,并申请工伤认定。
行业压力与猝死事件频发
王某的悲剧并非个案。近年来,中国外卖、快递及配送行业的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劳累过度的情况频繁被媒体报道。2025年上半年,多地外卖骑手猝死事件引发关注,包括上海、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多数事件发生在夜间或连续高强度工作后,受害者年龄多在20至35岁之间。这些案例显示,年轻劳动者在长时间高压工作下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健康危机,而行业监管与企业责任落实不到位是重要因素。
例如,2025年3月,四川成都一名23岁外卖骑手在送单途中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据同行描述,该骑手当天连续工作近12小时,遭遇大雨天气仍坚持完成订单。家属表示,平台要求骑手在订单高峰期必须按时完成任务,而公司并未对高温或恶劣天气提供额外保护。
2025年6月,上海一名27岁快递员因连续两周熬夜送件出现心悸和胸痛症状,但仍未被允许请假休息,最终在公寓内猝死。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事件反映出行业劳动强度与安全保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
根据公开报道及行业调查,外卖骑手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长常超过10小时,遇到订单高峰期甚至可达14小时以上。骑手不仅面临配送时间压力,还需承担天气、交通、客户投诉等多重风险。高强度劳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矛盾,使得猝死、心脏疾病、交通事故等职业风险明显上升。
王某猝死事件折射出行业问题 引热议
根据《劳动法》及相关职业健康法规,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休息和医疗条件。若因企业管理不善或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员工受伤甚至死亡,企业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包括雇主责任险理赔和工伤认定。
然而,实际操作中,外卖配送行业普遍采用灵活用工模式,骑手身份多为“劳务合作”或“服务合同”性质。用工关系模糊、监管难度大,使得企业责任落实存在漏洞。
王某猝死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外卖平台及其外包单位的劳动保障问题的讨论。高强度劳动、灵活用工和企业利润压力之间存在矛盾。这起案例以及类似案例暴露了年轻劳动者在高强度、灵活就业模式下的健康风险。长期熬夜、身体过度消耗、精神压力过大是猝死等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此外,缺乏医疗休息保障、请假审批繁琐,以及部分公司过度追求配送效率,也加剧了健康危机。
王某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许多网友指出,类似悲剧背后是行业高压、超负荷劳动和劳动者权利缺失的综合体现。有网友评论道:“年轻人拚命工作,不是为了资本,而是为了生存。”另一位网友指出,“如果企业不主动改善制度,只靠骑手自我保护,悲剧会继续发生。”
社会舆论呼吁:平台企业需落实健康与安全保障措施,如设立健康监控、合理分配订单、提供休息与医疗支持。政府需加强行业监管,对用工单位的责任落实进行监督,明确劳动合同和保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