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癌高发,茶叶是背后祸因?
2025-09-23 06:25:4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搜狐新闻
孙大爷今年刚满65岁,是小区里出了名的“茶博士”。每天一早,他都会拎起紫砂壶,泡上一壶浓浓的普洱茶,边与老友闲话家常,边慢慢品着香气四溢的茶汤。在大家的眼中,这样的生活既健康又惬意。然而,最近孙大爷却感觉腹部胀痛、乏力食欲差,体检结果更是令他和家人愕然——肝脏出现了异常肿块,疑似早期肝癌。
“怎么会这样?难道喝茶也有问题?”孙大爷和大家一样,长久以来都把“喝茶养生”当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鲜少有人思考过,茶叶是不是都安全无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茶叶,究竟是不是肝癌高发的隐形“帮凶”?尤其是临床医生最新提醒——3种茶,喝不对真的可能伤肝!
中国是全球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根据国家肿瘤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过41万,占全球一半以上。人们习惯将高发原因归咎于病毒、酗酒、脂肪肝,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不科学的饮茶习惯,已成为不少肝癌患者身上的共性线索。
其实,正常喝茶本身并不会直接致癌。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儿茶素,具抗氧化、保护肝脏的功能。然而,某些茶的饮用方式、保存方式不科学,恰恰傍肝脏健康埋下隐患。
研究证实:
高温、反复泡煮的浓茶,会使茶叶中的茶碱和多酚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肝脏代谢负担加重;潮湿变质的存茶极易孳生黄曲霉素,这种“一级致癌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与肝癌高度相关;长期饮用添加了香精的“三无”劣质茶饮产品,不仅无“养生”之效,反而可能损伤肝本身的解毒系统。
难怪有医生呼吁:有些茶,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什么茶都养生”并不成立!
这3种“帮凶”茶,吃多肝真受不了,尤其是第2种,多数人都忽视了!
发霉变质茶叶
许多人热爱收藏老茶、陈茶,却忽视了茶叶的储存条件。发霉茶叶极易孳生黄曲霉毒素。医学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肝癌病例与长期摄入黄曲霉素有关。
一旦茶叶出现霉点、异味,无论价值多高,一律不可再饮用。
过浓、反复泡煮的浓茶
不少人喜欢喝“重口味”浓茶,甚至将一包茶叶反复高温煮泡。新近研究表明:浓茶中的多酚、咖啡碱含量大幅提升,给肝脏解毒代谢造成超负荷压力,增加肝细胞损伤风险。特别是肝功能欠佳的人(比如乙肝携带者、脂肪肝、酗酒者),更应减少“浓茶+久泡茶”的饮用频率。
来路不明的“三无”劣质茶饮
近年来,市场上各种所谓“健康养生茶饮”琳琅满目,却有不少商品无标签、无厂名、无生产日期。“三无”茶饮往往在原材料、添加剂、香精等成分上做手脚。2023年全国食药监抽检发现,不合格茶叶中有5.6%检出重金属超标或霉菌污染。这对肝脏来说,如同雪上加霜。
科学饮茶,医生的4条建议让你的肝更安心
喝茶养生不能一刀切,也不是“多喝多健康”。让茶变身健康助力,请你这样做:
选择安全靠谱的正规茶叶渠道。
优先购买有合格检测报告、生产厂家标识的大品牌、正规产区茶叶。不贪便宜、不“喝人情茶”。
储存环境要干燥、通风、防潮。
茶叶有“吸湿性”,容易孳生细菌和霉菌。存放时务必密封避光,定期整理筛查,发现异常变质立即丢弃。
杜绝浓茶与反复高温久泡。
茶叶冲泡建议80-85℃热水,3-5分钟为宜。饮茶不宜过浓,每天饮用总量一小把即可。肝功能异常人群应进一步限制饮茶量。
远离无证无标签的劣质三无茶饮。
坚决拒绝来源不明、来历可疑的茶饮新奇品种。即便口味诱人,也要为自己的肝脏健康负责。
健康养生,从点滴纠正“小习惯”开始。久病形成的“错误观念”,比喝错一杯茶更危险。你习惯如何喝茶?今天开始,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健康提示
茶叶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关键在于是否科学选焙、合理饮用和妥善储存。肝癌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病毒感染(如乙肝)、饮食习惯、长期酒精损伤等。科学饮茶,能避免潜在的风险,但具体健康效果因个体差异、既往疾病基础等因素而异。若有肝功能异常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切勿盲目自诊自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