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万买豪宅的年轻人,开始维权了?
2025-08-05 20:25:5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每日人物

传统认知里,豪宅大多与“老钱”相配,但如今,涌入一线城市豪宅市场的面孔,正变得越来越年轻。
有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在深圳主流豪宅片区深圳湾板块,90后买家占比达到30%,00后也成了豪宅买家的生力军,最低买房年龄下探到了20岁。而在上海,一些上千万元级别的楼盘交易中,95后“新贵”的认购占比甚至达到了5成以上。
在楼市整体低迷的当下,花大价钱在超一线城市买下更贵的房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和几位花1000多万甚至两三千万买房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经历。有人通过父母一代获得财富,像开盲盒一样打开豪宅大门;还有人踩中了时代风口,乘着行业东风实现阶层跃升,从农村的自建房住进深圳豪宅。
更多的年轻人发现,开发商口中的豪宅很多时候要打上一个引号,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怀揣着对豪宅的期待,付出了不菲的价格,很容易产生失望甚至被背刺的感觉。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100多万的差价我来出,别贱卖了”
金金 30岁
坐标深圳,180平方米
总价最高是3000多万,目前2700万
我的这套房子是2018年买的,2020年住了进去。从单价看,算是所谓的豪宅了,刚买时算上装修,一平方米11万元左右,后来一路上涨,巅峰时成交价达到过将近18万元一平方米。疫情期间,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直到今年开始跌了一些,如今差不多15万元左右,还算比较抗跌。
豪宅的价格,和地段、户型紧密相关。这套房子位于深圳的市中心,小区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180平方米上下,户型方正,南北通透,一户大平层。当时买的时候都得靠抢,线上选焙,很多房子一瞬间就抢空了。
但很多时候,价格的波动,还受很多人为因素影响。住进来的这几年,房价普遍下降,我明显感受到,身边的业主们对资产缩水相当敏感,外面市场上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业主群就会上演一轮“房价保卫战”。
有一次,我们小区有个业主把一套房子的出售信息甩到业主群,说:“这是谁啊,挂个14万多的价格?”听那语气,好像是要把那个捣乱的人揪出来。紧接着,就有人跳出来劝:“100多万的差价我来出,别贱卖了。”虽然大概率是玩笑话,但能看出来,大家都很紧张价格的波动。
尤其是那些把几千万的豪宅当作投资品的业主,他们被称作“炒房团”,一旦发现哪家挂牌待售,第一时间就会把户号和价格丢进群里,价格低了,“炒房团”成员还有可能上门找业主谈话,核心观点就是一个——不能自降身价。

▲ 豪宅小区的业主们十分关注小区房价的动向。图 / 《三十而已》
除了补差价,我们小区还很喜欢“内部消化”,如果有一套房子出售,业主群里有的人会直接买走,或者发动亲戚朋友来买,都是为了稳住房价。不止我们小区,这两年我听说很多豪宅小区都是这么操作的,每当有人低价出售,小区的业主就会自发出手,意思就是别贱卖了,我们这些人去收吧。
业主们不仅要盯紧低价售楼的人,还要随时防着刻意引流的中介。有的中介会故意挂出一个“钩子价格”,比如12万元一平方米,这是根本不可能成交的价格,似乎是专门放出来给其他二手房源引流的。如果有业主发现,也会立刻去找中介谈判,不能让他们毁了我们这个豪宅小区的名声。
严格来说,这套豪宅不是我买的,是我爸爸买来送我的婚前财产,他出的首付,也是他还的贷款。如今,我和我丈夫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当时爸爸给我和我弟弟一人买了一套,离得很近,图的是家人之间互相有个照应。
我们小区总共有三期楼盘,我住在二期。狙桃观察,一期楼盘里住着很多“老钱”,而二、三期就基本上是二代在住。当初买房时,我看到很多父母带着穿校服的小孩过来挑房子。刚入住时,小区里也有很多宝妈带着一个阿姨陪小孩玩,还有不少穿着一身奢侈品logo的人,他们大多是家里不差钱的二代。
这几年,业主群体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多了不少高知人士。小区定期会有业主委员会选拔,参选人会在群里自我介绍,很多都是博士毕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置换房产直到买下豪宅。
但与此同时,曾经能够得上豪宅的人,也在经历不少变化。在深圳南山区,有一个叫瑧湾悦的豪宅小区,一平方米也要10多万元,那附近有很多互联网大厂。我一个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亲戚说,那个小区主要的购买人群就是互联网新贵们,比如很多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但这两年,因为大厂裁员降薪,不少人的房子都断供了。
我自己的处境也跟着变了。原本,我在传媒行业工作,住进来后发现,豪宅本身好像是自带流量的。我有很多朋友做自媒体,他们总是鼓励我说,你们家怎么拍都好看,也做做试试。我试了以后发现,随手一拍流量的确很好。慢慢地,博主变成了我的主业。
不过现在,博主这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我一年中几乎没什么淡旺季的区分,广告还算稳定,但这两年,淡旺季变得特别明显,很多时候,得靠着旺季的营收支撑全年。我的粉丝量不算特别多,受到的影响不大,平时我还会做做电商,能在后台看到有很多百万粉丝级别的大博主已经很久没接到广告了。
也因为这种种原因,我从来没有过换房的计划。我清楚地知道,靠自己的能力,想够得上现在住的这套房子非常难,更别提换一套更贵的房子。如果说父母是“打江山”的,那我的目标就是守好这“江山”,保住现在的房子。

▲ 房子是最重要的资产。图 / 《一路朝阳》
说好的豪宅服务,打了骨折
赵燃 28岁
坐标北京,117平方米
总价1000多万,如今跌了200万
我买的房子,在开发商的定位里是一个豪宅小区,小区住户也都是高学历人群。但其实,我根本没把它当成豪宅,说到底,它就只是一套精装修的新楼盘而已——要知道,1000多万的价格,如果放在别的城市,还有可能买到真豪宅,但在北京,起码得好几千万元才能称得上“豪”。
北京的豪宅,主要是“豪”在了地段上。在我眼里,可能三里屯那附近,或者三环以里才算得上是位置好的,但我的房子已经出了五环了。
对我来说,这套房子就是家人送的一个巨大的盲盒。三年前,家里送给我和姐姐一人一套房子。买房的全程我都没有参与,甚至连具体的选址我都不是特别清楚,收房前,我甚至以为房子在山脚下,收房时一看,原来是在半山腰。
我印象里的豪宅,应该是那种一进小区大门就感觉很高端,里面种的树、用的石头,可能都大有来头。但在北京,感觉真正符合这个要求的只有缦合、壹号院等少数几个小区,要么就是核心位置的独栋别墅。
我这个“豪宅”,一样都不符合。均价不到10万,位置也离市中心很远。除了硬件上离真豪宅有距离,“软件”上好像也差点意思。豪宅的服务也很重要,我们每年的物业费要一万多,买房时,物业承诺了满满当当一本子的服务,连每层多少垃圾桶,每天要收多少次垃圾都有明确规定,可实际收房后,发现很多都没落实,就连配的管家数量都少了。

▲ 有人买豪宅,是为了享受更高端的服务。图 / 《承欢记》
去年,开发商提前交房了,但在收房时,业主都感觉到被背刺了,多少带着怨气。主要是因为短短两年间,价格跌得太厉害了,房价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很多业主都是几年前买的期房,当时花了1000多万,可是如今的现房,我上网搜了一下,小区里和我家相近楼层的房子只要七八百万了,相当于亏出去一辆豪车或者一套老破小。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很多其他业主一开始都琢磨着怎么退房,哪怕再添点钱置换一套更好的也行,但四处询问了朋友才知道,退房太难了,只能恢复平常心,安慰自己说自住也挺好的。
或许因为没有提前花费太多精力,房价下跌也没让我太焦虑,但小区里其他业主很难接受。我们买房没多久就进了业主群,原本几乎没人说话,后来发现房价倒挂后,大家活跃起来,开始讨论如何维权。
也正是那时,我发现不少邻居其实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对于他们来说,房价下跌带来的痛会更明显。很多人买房都是拿出攒了很多年的工资,背上了大额房贷,有的可能还掏空了两个家庭好几个人的钱包,跌去两三百万就等于几年白干。眼看着自己努力置办下的资产一夜缩水,他们维权的心也更积极、迫切。
在群里待久了,我发现大家维权都很有互联网的风格,有时候甚至觉得,我好像住进了一个班味很重的小区。首先,维权方式就很有互联网风格——给开发商总部写邮件反馈,群里有人直接把大家的诉求编辑好,然后每个人都复制了,集体发送。甚至群里还开过两次线上会议,一起商讨接下来的对策。
等到收房时,群里直接拉出一个在线文档,共享编辑。文档的格式非常规整,每个人把发现的问题详细地描述,后面还附带着可行性建议,然后再整理成文件一起反馈饼去,整套流程相当熟练、顺畅。到后来我再打开看,文档内容越来越多,密密麻麻地划都划不完。
虽然最终没能退房,但这一套互联网式的维权流程也的确奏效了,等到我去验房时,实际问题比我预想中的少多了。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小区绿化,原本邻居传来的图片看着就是普通小区的绿化,完全没有豪宅的感觉,维权后再进去看,多了很多名贵的花,也多了很多设计感,春夏看花,秋天看叶,冬天赏雪,一年四季都齐全了,真的也得感谢这些互联网人。

▲ 风景是豪宅最重要的配置之一。图 / 《安娜》
“豪宅的落成,全靠业主监督”
郑婉 27岁
坐标上海,100平方米
总价1100万元左右
三年前,我在上海找了工作,也打算和男朋友结婚,就准备在上海内环买一套房子。我想买新房,但符合我们条件的并不多,当时上海买房需要积分,我刚到上海还没有多少积累,这套楼盘刚好不需要那么多积分,代价就是首付要多交点。
当时,我们根据家里的支持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做了预算,1200万元以内,最终选中了这套房子。买房时还没开始施工,我们只能根据开发商的描述想象成品,这套房子被描述成豪宅,奢华的外立面,位于上海内中环的优越位置,内里兼具智能化和环保性,主打一个“国际化高端宅邸”。
其实,在这之前,我心中的豪宅标准只有模糊的两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外立面,和一眼看过去就很贵的绿化设施。开发商效果图里,这个楼盘的外立面完全符合我对豪宅的想象,大面积的落地窗和铝板,再配上灯带,远远看去非常有科技感,和周围的普通楼房完全不一样,看起来就很像豪宅。

▲ 豪宅的沙盘看起来都非常高级。 图 / 视觉中国
交完首付,我就开始期待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我几乎隔两个月就要开车到施工现场看看新进度。很快,外立面建好了,我的心也跟着碎了——现场的实景和当初的效果图相比,简直是“两模两样”,外立面就是黄黄的墙,和普通住宅楼没什么不同;更重要的是,说好的落地窗只出现在朝南的那一面,转到另一面,黄色的墙上居然嵌的是小窗,一点装饰都没有。
从那时开始,我对这套所谓豪宅的滤镜,一点一点地碎掉了。工程越接近收尾,bug越多,业主投诉的声音也更密集。
一度,我只能自我PUA:买都买了,只能接受现实。既然外立面不好看,就少看两眼,背面不满意,去工地就只看正面。我还劝自己,就1000多万,怎么可能在上海买到真豪宅呢,也就买个高端的精装房吧。
但事实证明,“精装”的水分也很大。当时,这套楼盘的装修,号称“每平方米值3000元”,可销售带我们到样板间一看,简直就是叙利亚风格的装修,墙面是凹凸不平的,地板也用的劣质地板,屋里的家电也都是老旧的型号。当时销售说服我们,虽然装修标准低,但和周边相比,我们的房价整体更低,所需的积分也更少,即便是买后自己装修也合适。
这套说辞在三年前可能还行得通,可从2023年开始,房价就开始下跌,我们原本的房价优势也消失了。等看到叙利亚风格的成品时,变得格外难以接受,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每个物件都在偷工减料,浴室就只贴了地面的瓷砖,四面只是简单地刷了白墙,就连单元楼下的信箱都不一样,宣传图里是智能化的电子信箱,结果实际直接降级成了传统插钥匙的铁皮信箱。
从今年5月时,我已经被迫开始研究装修了。每到周末,我和丈夫都在讨论改装的选材,对接各种商家,讨论地板该怎么选,墙面该怎么改。
这个过程相当磨人,我也总是在选镑种装修产品时陷入内耗。我害怕重装一次,又会出什么纰漏,也担心当下的某一个决定,以后会后悔。装修非常琐碎,原本压根不在我们的计划里,但现在,我做梦都是在搞装修。
我们一面搞装修,一面开始和其他业主一起更积极地维权,邮件没反馈就到售楼处找中介,中介找不到就去找开发商。终于,七月底,开发商交房,并同意整改,从整改方向看去,至少从外表看上去更像个豪宅了,外立面四面都加了很多铝板,楼宇之间的连廊也从栏杆变成了落地玻璃墙,和最开始的效果图已经很接近了。但屋里偷工减料的硬装肯定是没法补了,在我们的极力要求下,开发商给我们把家电都升级成了进口的。
这一路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豪宅其实缺乏认知。当初看房,我是接触过一套真豪宅的,那套房子要1500万,积分也要得更高,从看房开始就是有门槛的,预约看房除了查看积分,还得验资才行。开发商在写字楼的最高层搭了售楼处,进售楼处还会有专人到楼下接我们,可我们积分不够,连看样板间的资格都没有。
最开始,我们以为花这么多钱可以一步到位,在市中心临近公司的地方,买一套至少能住上十几年的房子,好好奋斗积攒资本。维权时,我曾一度盘算,到底住几年,我们才能够换掉它。
如今,虽然维权成功,但这一套操作下来,总感觉想住上一套豪宅,实际上全靠业主自己争取。

▲ 图 / 《公主小屋》
从农村自建房到深圳豪宅,
一步都不能掉链子
月亮 31岁
房子坐标深圳,100平方米
总价1200万元,如今1000万左右
今年年初,我和爱人买了婚房,一套位于深圳南山区、总价1200万元的次新房。
买房的过程很漫长。我们从去年就开始踩盘、看房,到签字敲定,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毫无疑问,这是我人生至今为止最大额的一笔支出,把我之前的积蓄一次性都花完了。房产本身具有投资属性,为了以后能最大限度地保值,我对房子的要求很高,争取买房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首先,房子的地段肯定要好,楼盘最好是这几年新开发的,以后也能更扛跌,满足这些标准的基本都是总价过千万元的豪宅区。这些只是最基础的筛选标准,我还列了更详细的维度,会根据周围学位、商场、交通、得房率、环境设施等,给每一套房子打分,甚至还会对房子做“背调”,也就是到网上查询小区业主的评价,看看物业服务如何。最好是这些要求尽可能都满足,同时,房价还要压到最低,这一大笔钱才算花得值。
虽然我的预算是豪宅的标准,但和很多购买豪宅的“老钱”相比,我们的理念是不同的。比如去年,我看中了深圳湾的一套房,当时已经把价格讲到了1300万左右,和我的预算几乎相同,但那里的学位很差。住在深圳湾的很多家长其实不在乎这个,他们基本上都把小孩送到国际学校读书,讲究快乐教育。但我肯定承担不起快乐教育的成本,要是选了那套房,还要专门租一个学位房,不划算。
比了一圈之后,最终看中了现在这套房子,几乎满足我的所有需求,离工作的地方近,周边学位好,楼盘新,得房率也很高。做决定的那刻很快,快到我都没在场。定房时,我刚好在出差,爱人直接和原房主对接,我本来叮嘱他要尽量慢一点交款,这样就更有主动权,没准还能再争取点价格。可没想到,他见了对方没多久,一声不响地,就把合同签了。
每一分钱都想花在刀刃上,是因为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妈妈从没管过我,直到研究生毕业,才见一面,像是一个不太熟的亲戚,而爸爸稍有不顺心就会拿我出气,他再婚后,把我丢给了奶奶。我一直知道家里很穷,下定决心,以后要变得很有钱,这个想法在大学毕业后越来越清晰。

▲ 攒钱是最大的目标。图 / 《公主小屋》
我学的是交通专业,毕业后在二线城市的一家私企工作,到手工资只有几千块。毕业没多久,奶奶去世了,没了她的保护,爸爸开始经常向我要钱,但我不仅要还助学贷款,还要还读书期间向同学借的生活费,几千块的工资根本不够。爸爸每向我要一次钱,仿佛就在提醒我,必须要多赚钱,逃出去。
我开始到处咨询,想找到一个赚钱多的行业,比如之前炙手可热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行业门槛太高,我被当时流传的那句“人人都能当产品经理”打动,2018年底跳槽进了深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那时的互联网还在风口上,我的薪资涨得很快,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猎头联系我,每次跳槽,薪资也都会翻倍。但我过得很节省,一直住在城中村,因为那里租金更便宜,平时也几乎不出去吃饭、聚餐,我每个月的生活支出都严格控制在2500左右。
我不能随意花钱。账户里一点点累加的数字,是我的安全感来源,钱每次多一些,就意味着我离买房就更近了一步。
我对房子有着很深的执念。奶奶没有自己的房子,她带着我游走借住在几个叔伯家里,借住的时间取决于爸爸、奶奶和叔伯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之间闹了矛盾,我就要换个人家借住。
后来,爸爸在农村老家建了自己的房子,但每次回去,我好像依然是借住,如果他不顺心,就会把我的东西都丢出去,撵我出门。我很需要一个家,准确地说,我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不会被赶走的安全的住所。

▲ 图 / 《玫瑰的故事》
领房产证那天,我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一句话:农村单亲家庭女孩,30岁攒够300万,进大厂真的可以逆天改命。有人说我像“爽文女主”,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评价,但其实我只是运气足够好,恰好踩中了风口,对于经历过互联网上升期的大厂人来说,乘着东风实现阶层跃升的故事样本并不少见。
后来的故事也没有那么“爽”。我虽然在买房阶段想尽办法规避房价下跌的风险,可依然没躲过。刚买完几个月,我就从中介那里得知,和我家同户型的房子的成交价跌去将近200万。我真的非常闹心,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安慰爱人,顺道开解自己:房子的投资属性是次要的,家才是主要的。
不止房价在下跌,互联网梦幻的泡泡也在逐渐破裂。虽然我的工作还没有受到实际的影响,但危机感在一点点传导,这两年晋级调薪似乎更难了。我和爱人加快了还贷的步伐,原本我们有500万贷款,现在只剩下了400万,如果未来薪资真的降了,也能让自己的压力更小一点。
买房没多久,我接爸爸到家里吃饭,他表现得很拘谨,不对房子做评价,也不问周围的环境,就像客人一样,买这套房子他也没出一分钱。我看着他规整地坐在沙发上,心里叹气,父女关系怎么变成这样,但到最后,我都没有说出那句客气话,“你可以把这当成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