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我们还有批评《南京照相馆》的权利吗?
2025-08-04 23:26:4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黑噪音

最近,我也去影院看了《南京照相馆》。
我的价值观一向是这样:我反对各种极端仇恨思想(无论中日哪边的),但同时我也理解对于历史的追忆和铭记(比如我很尊敬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女士)。
但我反对任何当下的、直接化仇恨为冲突的具体行为,无论中日哪边。
记住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自强、为了和平——这始终是我的看法。
在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波兰这个国家在历史上饱受摧残,但尤其有一个跟俄国之间的过节,是他们无法释怀的,也是仇恨万分的,那就是卡廷森林惨案。
那次惨案,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
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联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称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2010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俄罗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
直到现在,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卡廷惨案始终是波兰和俄罗斯之间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那么波兰所做的是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并没有沉溺于各种各样的极端民族主义,也没有整天喊着怎么向俄罗斯复仇,而是不断地通过理性的方式搜集资料、建立纪念场所、拍摄一些情绪克制的电影,试图客观陈述卡廷惨案的事实,维持波兰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强。波兰在摆脱了苏联控制之后,经济突飞猛进,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了日本。
我个人也去过波兰,那里的人非常文明友好,我在路上只要一犹豫,就会立刻有人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忙;经济发展也非常均衡,农村的优美、发达程度和欧洲发达地区差别并不是很大。
我觉得这就很理性——在保持记忆的同时,让自己更文明、更强大。
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仇恨记忆。
那我们回到《南京照相馆》。
我想说的是,从电影拍摄水平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拍得挺差的。请注意,仅仅是拍摄水平,和它的立场与态度无关。
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本身的艺术水平,而不是它的口号、态度、情绪。
如果要看这些,我们看各种宣传品就够了,为什么非要把一部电影当作宣传材料呢?
《南京照相馆》的前半个小时拍得不错,无论是剧本、镜头还是剪辑,都有一种“史诗感”,所以我觉得还有点惊喜。
但没想到,后来就急转直下,彻底变成了一份宣传材料:莫名其妙的刻意桥段、缺乏剧情基础的空洞口号,碎片一般拼接出来的屠杀镜头,其实并不能真正打动人。
作为一部电影,它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但偏偏有很多人,他们根本不管你评判的是电影本身,只要你说《南京照相馆》不好,他们就认为你是“汉奸”。
我看到网上一些人和我一样,战战兢兢地说“这部电影其实没拍好”,立刻就有很多网民站出来,说他是“卖国贼”。
当你分析电影拍摄本身水平的时候,他们又会说:“电影好坏重要吗?最重要的难道不是让人们知道小日本有多坏吗?”
这完全就是一种诡辩。电影诞生之后,它一直都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它拍得好不好和它讲了什么内容,二者是没有关联的。
我看到,有电影院在结束放映后造势,有人上台挥舞旗帜,下面的观众起立,高喊各种口号。


别的不说,其实上台那人穿的军服和电影并不相符。电影里面军人穿的是什么军服,其实很明显就可以看到,我觉得你既然要造势,最起码要对电影所表达的史实有一点尊重吧?
最近,《南京照相馆》被评价为《哪吒2》之后的又一部“神片”。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根据在哪里,恰好我也看过《哪吒2》,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人物表情之僵硬、特效之粗糙、剧本之硬伤,作为一部合格的本土商业佳片都不够,更远远谈不上“全球第一”。
相反,拍摄水平极佳的《雄狮少年》却只因为主角的眼睛画得小,就因为“辱华”而被全国批判、打入冷宫。
如果你没有见过眼睛长得狭小的中国人,那就请看看足球运动员武磊——这种长相在中国非常普遍,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而我觉得这种长相也很好看,并没有侮辱谁。

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很多人狂热、偏狭,已经完全不在乎东西本身做得好不好,只剩下满腔空洞的情绪。
我看还有的小孩,看完《南京照相馆》之后回家撕掉了自己所有的日漫周边。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撕掉了日漫,国漫难道就能崛起了?种下了仇恨,难道自己就会变得更优秀?
就更不要说,《南京照相馆》根本就不适合孩子去看,因为里面有大量的血腥、残酷镜头,在没有分级制的情况下,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一些电影应该属于R级,孩子是不能看的。
我所在的影厅,大概就有五六个孩子,我为他们感到担忧。在此我也建议我的读者,请不要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就更不要说影厅里踢别人椅子靠背的、喧哗的,令人反感——既然是来表达爱国热忱的,能不能先让自己文明一点?
看完电影,我看到周围的观众离场时都表情凝重,这种情绪我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尽管我觉得这部片子拍摄水平一般,但里面表达的历史必须要尊重,我自己的心情也是凝重的。
但乘坐电梯的时候,正是这些表情凝重的观众,还没等里面的人出来就往里面挤,里面的人很烦躁喊着“让一下让一下”,但就是没人理睬,进电梯的人和出电梯的人互相挤。
所以我还是那个看法: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制造仇恨,更不是在宏大叙事的笼罩下,却忘记了让自己文明和进步。
无论是乘电梯还是开车,都请记得对面是你在爱国热情当中想要捍卫的、爱护的同胞;只有学会了爱身边的人,铭记历史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否则,仇恨只会制造出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