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观点:为何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战争的核心?
2025-08-04 23:26:4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BBC中文

自1886年10月雕像揭幕起,自由女神像便遭到政治光谱两端的批评。
对艾美.谢拉德(Amy Sherald)自由女神画作的争议,揭示了围绕美国国家象征的分歧,而这样的辩论从自由女神像首次亮相以来就一直存在。
我们的目光总是紧盯着她尖冠上耀眼的尖角与她举起闪烁火炬的姿态,因此常常完全忽略了自由女神脚下正践踏着的人类奴役镣铐——她正站在美国日益升温的文化战争中心。她的意义蕴含无数层次,使她被拉向不同方向。
如同所有伟大艺术一样,自由女神像是由各种来源混合而成的凌乱灵感所启发——从罗马女神自主神,到希腊太阳神海利欧斯,再到多面向的埃及女神伊西斯(这位女神让这座雕像的创作者、法国艺术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着迷)——自由女神像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引发争议。她大胆地体现出关于文化象征的一个简单真理:那就是它们的真理从不简单。
关于巴托尔迪这尊高达46米(151英尺)、由居斯塔夫·艾菲尔(Gustave Eiffel)巧妙设计、1884年7月4日作为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正式赠与的铜像,最新一轮争议来自非裔美国当代艺术家艾美.谢拉德的一幅引人注目的画作。该画作将自由女神重新想像为一位黑人跨性别女性。

该画模特儿为黑人艺术家阿雷瓦·巴西特(Arewà Basit),自认为非二元跨性别女性。
本月稍早,谢拉德——至今最知名的作品为2018年为前美国第一夫人蜜雪儿·奥巴马(Michelle Obama)所绘的官方肖像画——接获建议,称她的作品《转变自由》(Trans Forming Liberty)可能会惹怒美国总统川普。
川普于今年1月发布行政命令,仅承认两种性别——男性与女性——因此该画不应列入由联邦资助的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国家肖像馆的展览中。谢拉德并未考虑撤除作品,而是选择完全取消该展览,并强调了“审查文化”。
这幅争议作品目前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展出,作为谢拉德巡回展《美国崇高》(American Sublime)的一部分,展现了这位艺术家擅于移位她的主题、打破观众预期的本能。
谢拉德常以一种不安的灰阶(或称“grisaille”)方式处理人物肤色,如同她在奥巴马肖像与《转变自由》中所做的一样,促使观者超越肤色重新审视他们对种族构成的假设。
该画模特儿为黑人艺术家阿雷瓦·巴西特(Arewà Basit),自认为非二元跨性别女性,她在画中站于一片平面的蓝紫背景前,手叉腰,身穿一袭鲜亮的群青色长裙,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圣母的超凡光辉,头发则为霓虹桃红色。
她手举的火炬被一束朴素的非洲菊取代。这种花传统上象征喜悦与希望——这种细腻的颠覆让人联想到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所描绘、手持鲜花的投掷者《花投者》(Flower Thrower),同样是在无力中展现力量。
对于作品的意图,谢拉德表示,她的画“是为了给一位人性被政治化以及被忽视的人腾出空间”——这种情感与自由女神像本身所承载的好客精神不谋而合,该雕像底座上刻着艾玛·拉扎勒斯(Emma Lazarus)的十四行诗,呼唤那些“无家可归、被风暴卷来”的“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谢拉德透过将自由女神重新诠释为尚未兑现的承诺之象征,试图震撼美国良知的断层。
一个分裂的象征
然而,这种同步性可能既是这幅画最深刻的吸引力,也可能是其最致命的弱点。
自1886年10月雕像揭幕起,它便遭到政治光谱两端的批评。女性争取投票权者批评这尊象征自由的女性雕像太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女性当时仍无投票权。同时,保守派则反对这座雕像暗示移民涌入美国,即那些雕像默默呼唤的“聚在一起的大众”。
谢拉德透过将自由女神重新诠释为尚未兑现的承诺之象征,试图震撼美国良知的断层。
尽管川普及其政府成员目前尚未公开谴责谢拉德的画作及其对一位黑人跨性别女性的描绘,但原订于9月19日开幕的展览主办方有理由担心,若展出该作将对资金造成冲击。
今年3月,川普第二任期才刚过两个月,他便签署名为《恢复美国历史的真相与理性》的行政命令,旨在削减对那些“贬低共同美国价值观、基于种族分裂美国人民,或宣传与联邦法律和政策不一致的项目或意识形态”的博物馆与相关计划的财政支持。
川普表示,史密森尼机构(Smithsonian)“已受到一种分裂性、以种族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影响”,并指示副总统万斯执行该命令。可想而知,谢拉德将自由女神重塑为黑人跨性别者,迟早会引起万斯的注意。
据福士新闻引述匿名消息人士指出,万斯在与谢拉德展览主办方会面后,表达了对其作品“觉醒”(woke)倾向的担忧。此后主办方开始对是否将画作纳入展览产生动摇——进而触发艺术家退出整个展览计划。近几个月来,川普行政命令的执行加剧了争论:国家象征该讲述什么故事——或者说,应被允许讲述什么故事。
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冲突点是位于宾州费城的独立国家历史公园,那里是自由钟(Liberty Bell)的所在地。白宫已要求该机构于2025年7月底前完成审查,确保其所有节目都能“提醒美国人我们卓越的遗产、迈向更完美联邦的稳健进程,以及在促进自由与繁荣方面无与伦比的记录”。
据报道,当局对该园区一些展示内容中特别感到不满,包括提及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曾拥有奴隶,以及奴隶所遭受的暴行,还有美洲原住民的待遇等。
无论政府多么努力并最终如何决定独立国家历史公园及其他联邦博物馆与机构展品的内容与语调,文化象征的共鸣难以被掌控。某些钟声无法重敲,裂缝仍在,而将谢拉德的画作排除在外,反而可能放大了它的影响力。有什么比隐藏的东西更显眼呢?
至于自由女神本身,艾菲尔在建造雕像时颇具先见之明地采用可挠曲的锻铁骨架结构,宛如弹簧网,使得雕像的薄皮能随时间的冲击而伸缩、不至破裂,这才保证了雕像历久不衰。那么,“自由”这个概念本身是否也能同样具有弹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