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仓电子关闭上海工厂 又一家日企撤离中国
2025-08-05 08:25:2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外资加速撤出中国制造业之际,又一家日资企业选择离场。总部位于日本东京的藤仓集团(Fujikura Ltd.)近日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藤仓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将关闭工厂,并已启动员工赔偿程序。
藤仓集团选择离场
藤仓电子主要生产电子配线系统、汽车连接器组件、通信配线架等,是多家汽车与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公司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注册资本达1050万美元。经过二十余年的经营,如今宣布撤出。
该公司近期通知员工启动遣散计划。众多员工随后在社交平台晒出个人赔偿截图,其中,一位任职7年10个月的吴姓员工获得赔偿65,774元(人民币,下同),略高于中共《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N+1”标准。据了解,公司除依法赔偿外,还向员工发放了额外津贴。
这名员工留言写道:“我同意跟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公司赔偿六万五千元,我在公司做了7年10个月。”不少网民对此表示认可,一位留言说:“外企虽走,终究体面。起码不拖欠工资、不逼人裸退,比许多本土厂商强太多。”
据了解,近年来,松下、日立、三菱电机、东芝等日资企业也陆续减少在华产能,部分业务迁往泰国、越南或印度,以规避地缘风险与中国日益复杂的政策环境。据《日经新闻》2024年12月的数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在2023年同比下滑15%,并持续下降。
浙江一位长期从事电子元件代工的商人李涛(化名)周二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外企曾是中国制造的“标杆”,“三十年来,中国不少企业学到了外企的技术与管理,但没学会善待工人。在劳动保护、职场环境这些方面仍有明显差距。”
他表示,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难以稳定经营,与当下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公司2017年之前还会做‘五年规划’,后来就不敢做了,因为随时可能被收购、整合或被政府要求合并。”
藤仓集团官网信息显示,该集团在中国的其它业务如光纤、电缆、新能源车零部件仍维持正常运营。而早在2022年,藤仓就已将旗下的柔性电路板(FPC)业务整合至藤仓印刷电路株式会社,生产重心逐步转移至泰国与越南。彼时,日媒曾报道,该集团正投资强化东南亚基地,以应对“中国制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经济寒意笼罩长三角、珠三角
外资撤出背后,是中国部分地区经济持续萎缩的现实。曾在深圳电子厂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者的邱先生表示,他近期从上海返回,明显感受到市场冷清。
他说:“我在金陵东路走了一圈,很多店关门,门口贴着‘招租’,但一个人都没来问。我听说上海餐饮业同比下降60%。另外,江苏、广东这些沿海工厂区,也有很多厂房停产,有的直接把产线转到越南、印尼甚至墨西哥。接下来是电动车车企出现倒闭潮。”
广东的独立劳工研究者周怡(化名)则指出,随着外企陆续撤离,中国工人面临“新型不确定性”,“很多外企员工工龄很长、技能固化,一旦工厂关闭,要重新就业非常困难。”
她补充,外资企业通常提供较完善的社保、节假日与员工沟通机制,对许多一线工人来说,这种“制度感”难以在本土民企中复制。“外企撤离的背后,不只是工资问题,而是整个职业路径的崩塌。”
政治因素与监管困扰加剧外资焦虑
中国经济观察人士耿豪(化名)指出,外资撤出趋势已持续多年,但近期明显加速。“一方面是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对政府监管方式的不信任。有企业担心员工或资料遭过度审查,甚至还有数据出境的风险。”
他认为,中共近年来推动“国产替代”“供应链自主可控”,在鼓励本土成长的同时,也无形中挤压了外资的生存空间。“一些高端制造企业若感受到政策挤压、员工高度受控,自然会评估是否继续留在中国。”
产业政策方面,北京推行“产业链本地化”与“关键零部件自主化”,虽有其战略考量,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令部分跨国企业感到“不受欢迎”。
评论人士张元(化名)指出,“许多外企高管私下表示,他们越来越难在中国进行长期规划,因为法规朝令夕改、跨境汇款限制趋严,加之反间谍法等立法变化,令他们在合规上如履薄冰。”
随着外企撤出、工厂停产,中国社交平台上对“失业潮”的讨论愈加频繁。一位用户留言写道:“国产品牌再强,也不能立刻接住那么多失业人口。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