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新住持印乐法师,何许人也?
2025-07-29 06:25:3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斐君观点
7月29日,少林寺管理处官宣印乐法师任该寺住持。在释永信因严重戒律问题被调查的背景下,这位原洛阳白马寺方丈的接任,不仅标志着中国最著名佛教寺院领导权的更迭,更承载着社会大众对宗教本质回归的期待。
印乐法师,俗名尹清全,1966年7月出生于河南桐柏县。这位中原大地的儿子,自幼便展现出对佛门的殊胜因缘。1982年,年仅16岁的他在桐柏山清泉寺(亦有记载为象鼻子寺)礼拜海勃法师为师,剃度出家,从此踏上修行之路。次年9月,他远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僧,并在该寺僧伽培训班系统研习《四分律》《俱舍论》等律宗经典,为日后持戒精严的修行奠定了根基。
佛学院深造阶段是印乐法师佛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1986年,他考入中国佛教教育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师从明哲长老、传印法师等佛学泰斗。明哲长老作为天台宗第45代法嗣,精研佛学八大宗派,而传印法师后来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及佛学院院长。在他们的指导下,印乐法师深入研习唯识、中观、禅宗等佛学体系,并继承了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曹洞宗第五十二代双法脉,融汇禅宗两大宗派精髓。
1990年佛学院毕业后,印乐被分配至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逐步从普通职员晋升为副秘书长、副会长。这段长达十余年的宗教事务管理经历,使他不仅深谙佛教教义,更掌握了寺院现代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协调寺院与社会关系、处理宗教事务的过程中,印乐形成了将传统佛教精神与当代社会需求相融合的独特视角,这为他日后主持名刹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印乐法师的成长轨迹始终扎根中原。从桐柏出家到洛阳弘法,从省佛协工作到驻锡开封大相国寺复兴宗教活动,他对河南佛教生态有着深刻理解。这种深厚的本土根基,成为他被选为少林寺住持的重要背景。
2003年10月,印乐法师迎来人生重要转折——受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赴洛阳白马寺主持工作。这座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兴建的首座寺院,被尊为“释源祖庭”。然而当印乐接手时,白马寺已历经八年方丈缺位的困境,寺院管理松散,僧团修学不振,古建亟待修缮,这座“中国第一古刹”的荣光已然黯淡。
面对挑战,印乐法师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制度重建与僧团规训:印乐法师首先着力恢复白马寺的传统制度。他强调“农禅并重”的修行理念,带领僧众利用寺院闲置土地种植农作物,将田间劳作转化为修行实践。在2005年升座方丈后,他进一步确立严格的僧团管理规范,恢复早晚课诵、布萨诵戒、坐禅修行等根本制度,使寺院生活重归清净精进。一位参访者曾感慨:“来这儿,就能静下心。”这句朴素评价,恰是对印乐法师治寺理念的最佳注脚。
文化传承与建筑保护:在道场建设上,印乐法师主持对白马寺古建筑群进行系统性修缮,同时特别注重传统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他主持编写《佛教圣地文化巡礼》等著作,深入挖掘白马寺作为佛教“祖庭”的历史价值。尤为可贵的是,在佛教商业化浪潮中,他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寺院主要功能在于教化人心,这一功能至今不能改变。”针对“商禅并重”的提法,他明确指出:“‘商’更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非寺院优势。”
国际交流与慈善实践:在印乐法师主持下,白马寺积极开展佛教外交。他多次率团赴海外弘法,促进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佛教界的交流,并促成多宗海外佛教人士对国内慈善事业的投资。同时,他推动成立白马寺慈善基金,通过书画义卖等方式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家庭,践行“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这种开放包容又不失根本的姿态,使白马寺逐步恢复“国际名寺”的地位。
印乐法师在白马寺的成就,不仅体现于寺院管理的成功,更彰显于其多重身份的和谐统一。作为宗教领袖,他坚守佛法根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和政协委员(第十三届),他积极参政议政,曾提出加强佛教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宗教名称商标注册等议案,推动宗教事务法治化;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他参与全国佛教事务的决策指导。这种政教关系的平衡艺术,成为他日后被赋予更大责任的重要因素。
印乐法师接掌少林寺的时机极为特殊。在释永信因涉嫌挪用资产、刑事犯罪及严重违反戒律被调查的背景下,印乐法师的任命具有多重意义。
此次任命使印乐法师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首位同时执掌两大名刹(白马寺1900余年历史,少林寺1500余年历史)的高僧。虽然唐代高僧玄奘曾同时管理长安大慈恩寺与玉华寺,近代虚云长老也曾中兴多座名刹,但在当代宗教管理规范下,这种兼任需要特殊审批。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2023年),兼任需经省级佛教协会同意并报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印乐法师的双重职责既是对其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两寺协同发展的战略考量。
印乐法师执掌少林寺的优势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和在白马寺的成功实践,更在于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清誉以及政治素养。这些特质使他能够平衡宗教传承与时代要求,在重建少林寺宗教形象的同时,确保其文化价值的延续。
尽管印乐法师的任命广受期待,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在寺院层面,释永信执掌少林寺近四十年形成的商业化体系根深蒂固。印乐法师的改革将触及多方利益,包括:
既得利益结构:释永信建立的商业网络涉及景区运营、文化公司、海外机构等复杂体系。
僧团内部惯性:长期商业化环境下形成的僧团观念与行为模式需要根本转变。
地方经济依赖:少林寺作为地方经济支柱(年门票收入数亿元)的现实,与宗教本位化存在张力。
更深层看,印乐法师肩负着探索当代中国佛教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在全球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既保持佛教的根本精神,又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最知名的“文化品牌”,其改革实践将为全国寺院提供重要参照。印乐法师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道场环境要让每个来到寺院的人感到身心安宁愉悦,心生欢喜。”这一理念超越了商业逻辑,指向宗教场所的本质功能——心灵滋养与精神提升。
二十年前,他复兴的是“中国第一古刹”的物质基础与僧团秩序;今日,他肩负的是重振禅宗祖庭精神内核的使命。此次任命超越了个人职务变动,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回归本质的重要象征。
印乐法师的优势在于其完整的修行履历——从桐柏山出家到栖霞寺受戒,从佛学院深造到白马寺弘法,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妥协,而是基于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农禅并重中的修行真谛,文化传承中的智慧弘扬,慈善实践中的慈悲践行。
佛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或许正是这种超越名相的清净心,才是少林寺重归佛门本位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