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临近 中共密集造势引争议
2025-07-29 09:25:4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临近,中共密集推出抗战剧与纪录片,宣传“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有学者指出,此类影视作品实为政治叙事工具,藉以强化民族主义与党史认同。
2025年9月3日被中共认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80周年。中共广电总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密集部署宣传安排,配合纪念活动和相关政治仪式。据央视早前公布的重点剧目清单,多部抗战题材作品近期陆续播出,如《我们的河山》《归队》等,均属典型“主旋律神剧”。
然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才是正面战场的主力,承担大多数大型会战与伤亡。中共主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主要从事敌后游击战。这一基本史实在官方影视叙事中往往被淡化甚至取代,造成历史认知的偏离。
对此,研究民国史的香港学者刘强(化名)博士指出:“中共习惯透过影视媒体重塑历史角色,使自己成为抗战胜利的象征。但根据中外史料统计,正面战场的牺牲者九成以上是国军士兵。当局反复重播抗战剧,不仅是对历史的选择性纪念,更是‘重新分配历史功劳’的行为。”
而新华社近期则以正面角度报道,称这些剧集“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人民立场”,通过艺术再现抗战历程,旨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等。
旅欧中国影像史研究者蔡先生7月29日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抗战剧历来承载政治功能,特别在重大纪念节点前后,“这类剧集不仅在重复讲述历史,更在建立一种高度统一的民族记忆结构。当局通过这些叙事,把国家苦难、民族牺牲与执政党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强化官方意识形态。”
他指出,抗战剧在广电系统长期被优先投资,是因为它所传达的政治价值远大于娱乐意义,“它们不是电视剧,而是一种影像工具,是中共党史、民族主义与政权合法性的自我保护。”
中国文史学者齐先生表示,从内容角度看,当前抗战剧的创作空间极为有限,呈现出高度套路化的倾向,“主角永远正义、敌人永远脸谱化,这样的作品难以真正感动人。记得有一次看《红色娘子军》,台下学生在窃窃私语‘一群持枪的人怎么打不过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兵?这不合常理’。所谓‘铭记历史’,更多是政治灌输。”他认为,官方借助抗战题材,既回避现实议题,也试图统一价值判断,观众被动接受单一版本的历史。
今年官方重播与推出的新剧亦多为旧作翻拍或政治审批主导,如《太行英雄传》《黄河在咆哮》等,多强调“党领导抗战、群众跟党走”的框架。
对此,吉林作家金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在政治审查下愈发受限,反映社会现实与探讨普世价值的剧集被边缘化。他对大纪元说:“宣传民主、人权、信仰自由的剧本根本无法过审,而抗战题材只要强调党领导、民族苦难,很容易就能播出。一些创作者甚至收到明文通知,不得改编传统文化题材,以防出现讽刺当局的解读空间。”
他继续说:“所谓主旋律剧,根本不是文艺创作,而是政治产品。几十年来,政治正确扼杀了真正的创作活力。”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观众对抗战剧的重复生产表达不满。一位北京网民留言写道:“剧情雷同,看十分钟就知道结局。”另一位评论称:“真正值得纪念的,不是胜利,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
自2015年起,中共政府将每年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后,每逢该日,全国广电系统便例行推出各类抗战影视作品与纪录片,逐步形成“制度化纪念模式”。2025年作为“整周年”,宣传力度更胜往年。
有评论认为,中共此次集中推出抗战剧,不仅在为纪念活动营造氛围,更试图在经济低迷、社会信心不足的当下,重塑民族主义叙事,以维系执政合法性。未来数周,中国观众将在各种播出平台频繁接触这类“记忆工程”的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