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露出内裤痕迹,有些人破防了
2025-07-15 05:25: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她刊
夏天,是一个尴尬无处躲藏的季节。
前几天,脱口秀演员菜菜在节目里说:“我就是稍微露出一点内衣肩带,都会非常尴尬。”
这不是段子,而是许多人亲历的日常——
胸前的凸点、肩上的内衣带、T恤下隐隐透出的内衣颜色、裤子后面若隐若现的内裤痕迹、安全裤的边缘……这些客观存在的“痕迹”,在高温和薄衣的配合下被放大,统统变成了让女生们尴尬不已的“破绽”。
不穿,要承受外界的审视与压力;穿了,又要假装没穿。内衣裤仿佛是新时代的皇帝新衣,人人都知情,但却不可见、不能提,一旦现出原形,就会让当事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一道再正常不过的衣物痕迹,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羞耻?为什么这种羞耻,似乎永无止境?
1
薛定谔的内衣裤
“姐妹,你的内裤痕迹非常明显,下次换条无痕的吧。”
博主@雪山 正在健身房练臀,组间休息时,一个女生悄悄来到她身旁,轻声提醒她,内裤的痕迹透出来了。
此话一出,本来不觉得尴尬的雪山,反而开始尴尬起来。面对陌生人的善意关心,雪山虽没有穿无痕内裤的打算,却还是下意识地回应了一句“谢谢你,我知道,我今天忘记换了”。
图源:@雪山
可雪山环视一圈,周围的男性们,要么身着两点全露的运动背心,要么裹着紧身上衣,还有很多人运动到大汗淋漓时,会把四角运动裤的裤腿向上拖拽,硬生生拽成三角裤。
这份超绝松弛感,是雪山不曾拥有和难以想象的。
刚刚运动的两个小时里,她的四面八方不断涌来打量的目光,直到那个女生出声提醒,打破了宁静。
雪山的经历,只是冰山一角。
女人的内裤,早已被赋予了超出功能本身的羞耻含义。
在伍迪·艾伦指导的电影《安妮·霍尔》中,有这样的一幕:人们对着透出内裤痕迹的女性评头论足、想入非非,强调能够看到她“可见的内裤边痕”(Visible Panty Line,VPL)。
电影《安妮·霍尔》
不仅仅是内裤,平日里,女生们穿件衣服、出个门,就像走在一个随时会被“走光”或“显形”绊倒的雷区。让许多女生感到“天塌了”的“大型社死瞬间”,比比皆是——凸起的内衣背扣,它强势且抢眼地昭示着内衣的存在。
不定时、不分场合地滑落、闪现的内衣肩带,时不时成为“你露出来了”的提醒对象。
再往下,是颜色的风险。不够贴肤的肤色,太过扎眼的白色,存在感极强的黑色……任何一种,都可能透出衣物,引人注目。
还有前面提到的内裤。遮挡隐私、保护私处的内裤,本应代表着某种“得体”,却成了“不雅观”的代名词。
所以,女人和内衣裤,呈现出一种非常诡异的、薛定谔式的关系——不穿,要遭人非议,因为“不检点”;穿了,又要假装没穿,否则就是“不得体”。
内衣裤,成了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衣”。
2
没有尽头的羞耻
作为非生命体,贴身衣物本身并不具备“羞耻”的属性。人类社会将目光投注在它之上,并将羞耻一路延伸至它所包裹的身体。
穿着,是环境在人身上的直接反映。与其说内衣裤令人羞耻,不如说,是那个穿着它们的人,被当作了羞耻的集合体——
她有着穿吊带时会露出的副乳和腋毛。
她有着但凡是个人就必定会有的,位于两腿之间的三角区。
她在穿泳衣和瑜伽裤时,裆部会出现一道“w”形的褶皱。这是人体的自然形态,而人们先是根据它的形状,将它称为“骆驼趾”“鲍鱼线”,后又因为它所带来的耻感,而将其命名为“尴尬线”。
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羞耻。而“痕迹”,正是羞耻最方便的出口之一。
在公共视野里,那些因为“留痕”而被惩罚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位博主穿着紧身裤跳钢管舞的视频,被人特意截出裆部的“w”形,然后放大、分享、嘲弄,数万人围观了这场赛博审判。
前央视主持人张蕾,在主持一场户外活动时,因为西裤比较紧身、勒出了三角区的形状,被群嘲“不雅”。
古力娜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两年前,在一次去环球影城游玩的私人行程中,她穿了一条前卫的牛仔裤,裤腰部位设计了内裤边的样式,最后因为“有伤风化”,被骂上热搜。
古力娜扎对着装争议的回应
在力图使内衣裤隐形、使痕迹消失的浪潮中,幸运的人,像博主雪山一样被善意提醒,而不够幸运的人,甚至会被影响工作。
两年前的夏天,一位女导游在车上进行讲解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导游穿了一条平平无奇的蓝色阔腿裤,却因裆部轮廓略为明显,被质疑为“色情营销”,受到旅游公司的批评教育。
不论是提醒、注视,还是批评、辱骂,本质上都是对痕迹的否认——
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否认它作为衣物天然褶皱、身体天然形状的正当性,否认女性作为“有形之人”的权利。
这些对痕迹的否认,即便有些是出于善意的,也还是和骂声一起,共同构建了“遮掩才是对的”的审美观。
这是一种令人疲惫不堪的审美观,它迫使人们相信,唯有平整、无痕的身体,才是“体面”的;而任何凸显和印痕,都是见不得光和不得体的,令人尴尬,并避之不及。
更荒谬的是,女人的内衣裤,即使不穿在身上,也依然被认为“不宜示人”。
在不少家庭中,女性内裤不能挂在头顶或者阳台中间——光明正大地晾晒内衣是“粗鄙”“低俗”的,而且会“影响全家的运势”。
内衣裤不该露出痕迹、不该公开地晾晒……这些禁令的本质,从不是为了维护美感和隐私,而是为了维持一个规则:女人的身体,必须收敛起来,不能显形。
面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羞耻,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挽尊”。
3
对羞耻的回应
越来越多的女性将内衣裤、三角区和“尴尬线”,连同它们所代表的羞耻一起,藏了起来。
凸起的背带扣太显眼,于是鼓吹无痕内衣。
为了防止肩带滑落,有些人选择往上安装一条“防滑肩带”,或者干脆去买抹胸和无肩带内衣。
为了避免颜色透出,遮盖力极强、穿了如同没穿的“粉底液内衣”,应运而生——
粉底液内衣的广告套路,通常是一个女生被质疑“没穿内衣”,然后她得意一笑,掀起衣服,展示和自己融为一体的内衣。
粉底液内衣广告
当然,如果实在不想穿内衣,也还有乳贴、创口贴和医用敷料在排队等候,时刻准备着为遮挡人人都有的那两个点而献身。
人们总能发明出一种新的产品、找到一种刚刚好的办法,来化解显而易见的羞耻感。
然而,和没有尽头的羞耻一样,对羞耻的抵抗,也同样没有尽头。
一开始,只是追求“无痕”,到后来,一件贴身衣物,甚至肩负起“消灭痕迹”的责任——
为了让三角区这一正常的人体形态“消失”,打底裤的前方多了一道挡布。
为了使裆部的“尴尬线”不复存在,“防尴尬内裤”中被缝进了厚如卫生巾的棉垫。
为了保护隐私,我们穿上内裤;为了让内裤变得不可见,我们继续套上安全裤。
于是,我们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在夏天,女生们为了凉快而穿裙子,为了不走光而穿安全裤,为了不被风勾勒出三角区的形状,穿前方多了一道挡布的安全裤……层层加码,愣是穿出了一种俄罗斯套娃的感觉。
事情还没完。随着“防走光”行动的进一步升级,“走光”的定义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初,是不能露出隐私部位和内裤,现在,露出安全裤的边缘也算走光。
每当有一种新的遮蔽形式出现,羞耻的程度就会往更深一层蔓延,于是“遮蔽物”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羞耻——为了避免露出安全裤,甚至出现了防止安全裤走光的安全裤。
以上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努力,仅仅是为了“不让人看出我穿了内衣裤、不让人看见我身体与生俱来的形状”。
它们看似在帮女性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持续制造新的焦虑——每一种被强调的羞耻,背后都藏着一套等待你为之买单的商品和采取的行动。
脱口秀演员@千千是碳水大王
一层层遮掩之下,一个被默认的理想女性形象浮现出来——永恒地处于被观赏的位置,扁平、无痕而完美。
但我们真的更安心了吗?
遮挡凸点的乳贴,常常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掉出来。
力图消灭“尴尬线”的“防尴尬内裤”,由于内衬海绵太厚,又在裆部形成了新的凸起。
主打隐形功效的无痕内裤,不仅坐拥“丑、贵、夹屁股缝、越穿越松、不是真的无痕”这五宗罪,还因为太薄和没有缝线固定,使一些身着它的人面临内裤裂开、“颜面尽失”的窘境。
为了消灭尴尬而采取的措施,有时反而事与愿违地制造出更多的尴尬。
这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
4
允许自己“有痕”地存在
如果说,内衣裤的痕迹是不得体的,那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却能将它们堂而皇之地穿在外面,甚至成为潮流?
超人的内裤,不仅外穿,还成了经典的英雄符号。
贾斯汀·比伯偏爱的露出大半截内裤的穿搭,引领了一种名为“Saggy Pants”的潮流,引得青少年们争先模仿。
贾斯汀·比伯的露内裤造型
我们费尽心思地消除内衣痕迹。与此同时,时尚界又刮起了故意露出肩带和内裤边、内衣外穿的风潮。
这实在令人很不解。
回溯历史,汉朝以前,不论男女,都是不穿内裤、“真空”上阵的。那时,内裤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关于内裤的羞耻,自然也无从存在。
往近了看,三十年前,王菲的一身透视装造型,前卫而灵动,至今仍被视为毫不过时的时尚造型。
王菲透视装造型
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露出内衣裤可以被视为性感、有型、有个性,一旦落在日常女性身上,就成了“不检点”“不得体”的证据?
同样是“露痕”,为什么女性要为一道内裤的褶皱感到羞惭?
问题从不在于内衣裤的痕迹,而在于人们对身体的凝视、对痕迹的解读。痕迹不是羞耻的根源,它只是一个人确凿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证据,是人与人生、皮肤与布料长久相处、摩擦出的结果。
对痕迹的羞耻感,是一种被培养出的感受。
因为裆部的正常生理痕迹而被网暴的博主,问了自己的两位女性朋友,会不会因为露出尴尬线而感到羞耻。而朋友们的回答出人意料:“什么是尴尬线?”
在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以前,我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件事存在,并且自己需要为此感到尴尬。
面对这些人为制造出的尴尬和羞耻,难道我们只能遮掩和回避吗?
不一定。
韩剧《安娜》中,大小姐被人提醒“都能看到你的内衣了”,她低头看了一眼露出的肩带,随后大方地笑了起来,“幸好能看到,这件很贵的。”
韩剧《安娜》
这是一次精妙的回击,化解了被强行赋予的羞耻。她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理应被看到——是啊,露出内衣痕迹,只能说明这个人穿了内衣,其他什么也代表不了。
因为谈论内裤痕迹而登上热搜第一名的雪山,担心家人会困扰,有些忐忑地和妈妈说起这件事,而妈妈的反应是,“妈呀,这么厉害,那我是上哪都能瞅到你了呗。”
谈论内裤的痕迹和自身的处境,这不仅不丢人,而且是“厉害的”、正当的、理所当然的。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脸上有皱纹、腿间有三角区、裆部有褶皱,我们穿的内衣裤有背扣、有边线、有颜色,那是我们生活的样子,是我们存在的印记。
当然,个体追求衣着上的“无痕”并没有错,只是,我们还应当为自己提供另一种选择——
允许自己“有痕”地存在,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完美的景观;跟随自己的意愿行动,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更重要的是,想不穿什么,就不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