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难 国企是挤兑“妈妈岗”的重灾区
2025-07-03 07:26:4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最近,大陆“妈妈岗”就业模式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议,骂声远多于赞誉。舆论普遍质疑:这项旨在缓解女性育儿与就业压力的政策,究竟是真能帮扶妈妈们,还是变相加固了传统性别角色的边界?更有亲历者与企业管理者披露,从大型国企的变相挤兑到民营企业的成本考量,“妈妈岗”在推行中面临重重阻碍,恐将沦为一纸空谈。
“妈妈岗”模式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湖北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熬联是在5月28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把“妈妈岗”推上热搜。
此前,上海、广东、四川、山东、哈尔滨等地就已陆续试水——出台过“妈妈岗”相关政策,但关于其岗位设置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争议一直存在。
所谓“妈妈岗”,面向的是法定劳动年龄内、需抚养12岁以下子女的女性。岗位普遍工作时间更灵活、管理模式更弹性,方便妈妈们兼顾育儿与工作。
事实上,“妈妈岗”所揭示的,是一种在当前传统职场结构和观念下,根深蒂固的女性就业困境。
据财新网报道,智联招聘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61.1%的女性在求职过程中被问及婚育状况,而认为婚育影响职业发展的女性比例达46.9%,远远高于男性的11.4%。
在中国职场,询问女性婚育意向几乎已成公开的秘密。这种普遍存在的隐性歧视,让不少年轻女性担心,一旦结婚生子就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迫放弃职业发展,因此选择不生育。
虽然大陆多地出台政策,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向女性求职者询问婚育状况。但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政策反而可能导致企业在招聘时干脆避开女性求职者。
针对这种社会悖论,有网民一语道破:职场上要求女性不生孩子,社会又希望女性多生孩子;生完孩子后,既要照顾家庭又要挣钱养家,这不是很矛盾吗?
讽刺的是,生育后的职场女性处境更为艰难。一名拥有硕士学历的二胎妈妈曾投出近百份简历、沟通千余次,最终能选择的却只有前台、接线员、分拣员等低门槛岗位,与她的能力与经验完全不匹配。
而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2024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育有7岁以下子女的女性,失业风险比男性高出181%,工作时间减少18.6%,月收入低出36.8%。
零工性质的“妈妈岗”低薪、无保障
薪酬低、缺乏晋升通道,也是“妈妈岗”面临的难题之一。网民表示,“妈妈岗”的职业限制较多,岗位多集中于家政、流水线等低技能领域,缺乏晋升通道,薪资普遍低于市场水平。对于较高学历的全职妈妈来说,更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可选择空间更小。
《中国新闻周刊》对湖南、山东和广东等多个发布“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省份的统计,接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开设的岗位都集中在家政和清洁员等服务岗位,而剩余的大多数岗位也集中在客服、缝纫工等领域。
家政服务的企业青岛爱佳公司作为青岛市首批开放“妈妈岗”的单位,其提供的190个岗位也多属钟点工和小时工,涵盖餐饮、家政、保安等领域。这看似是给妈妈们提供就业机会,但其实天花板低、发展路径窄,难免让人质疑这是否反而在限制她们的职场可能性。
据大陆媒体报道,“妈妈岗”的时薪只有常规岗位的65%至80%,部分地区的时薪甚至只有11元(人民币,下同),而且超过八成岗位不缴社保。
有位网民分享,自己尝试“妈妈岗”后很快辞职,因为月薪4,500元,没有社保、公积金。原本以为每天只需工作3~4小时,结果几个月后就被当成“万能打杂”。为了准时接孩子,她不得不拚命赶工。
对劳动权益的保障,也是网民比较关心的问题。有网民担心,企业可能以“妈妈岗”替代正常岗位,降低用人成本,使就业空间被压缩,形成“妈妈岗挤压普通岗”的恶性循环。部分网民认为,“妈妈岗”多为非全日制岗位,在社会保险、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仍有待完善。
爱佳公司负责人透露,岗位开放不到一个月,接到了200多个咨询电话,但实际的招聘情况却不太理想。最终,公司仅成功聘用2人,远低于原本希望招聘的100位。
2024年11月,黑龙江省炳尔滨市发布了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有300多家企业开放了3,000多个“妈妈岗”工作岗位,涵盖零工、家政服务、房产中介等类型,现有82名符合条件的女性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但这些岗位均为零工性质。
民企“怎么可能设妈妈岗”政策或成空谈
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有些妈妈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企业却未必愿意配合。一名企业管理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如果一个财务岗位由全职妈妈担任,为了满足其弹性上班、休假等需求,企业往往还得额外配备人手填补空缺,用人成本反而上涨30%。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如果没有足够财政补贴,很多企业难有设立“妈妈岗”的动力,这项政策恐怕也将沦为一纸空谈。
广东省佛山市一家建材公司的总经理、39岁的梁立(化名)说,“一旦开设‘妈妈岗’,我们公司的用人成本就会大幅增加。”
该公司最近几年,公司员工数量缩减了近一半。
梁立坦言,假如要开设“妈妈岗”,以公司财务为例,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半至下午4点半,每月休息两天,该岗位的每年每人用人成本为8万元左右。如果改设为“妈妈岗”,需要满足更多休假、灵活上下班等条件,公司还需额外雇佣一名员工来弥补“妈妈岗”员工的空缺,导致每年每人用人成本增加约30%。对此,梁立直言:“现在公司都在削减成本,怎么可能呢?”
“妈妈岗”集中的国企说翻脸就翻脸
博主“Nee霓公子”近日表示,她刚刚离职。而她曾经入职的两家国企都是出了名的“妈妈岗”集中地,70%以上都是女员工。企业主打的是工资低、活少、不打卡。
她说,自己三十岁了,当时给这两家企业投简历是考虑到虽然工资低,但它的管理比较人性化,可以居家办公。“万一我结婚生孩子,该岗位能两头兼顾。”可以她入职后,发现“差点被公司气到不孕不育”。
她进一步讲述,这两家公司都是在她入职一年后开始裁员,而宝妈就是被零赔偿挤兑走的重灾区。“手段非常简单,就是抓考勤。工资是入职时候就确定的,而考勤管理是后续可以随时改的。抓考勤就让很多当初冲着不打卡才入职的宝妈没办法兼顾家里,只能主动走人。”
她说,公司突然安排她去上海工作,而她平时不做班,工资只有几千块,去上海的话根本不够租房。”如果你不去,领导就开始恶意私讯你,挑你的各种毛病。最终她不得不离职。
所以她总结说,大环境不好,公司觉得用不着你了,所谓的“妈妈岗”对女性友好是假,压低工资是真。工作灵活意味着你待遇灵活,员工福利分分钟就可以变成被裁员的把柄。
她感慨道,这家企业还是个大国企,正式编有五险一金,为了降本增效,也如此花样百出不择手段地对付女性员工。可以想像民企能给“妈妈岗”什么真正的保护。
她还说,看到已经公布的一些“妈妈岗”的薪资,基本是她在上述国企时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