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与重生

2025-11-10 17:25:2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晓霜博客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清晨,圣诞与新年的欢庆刚刚落幕,仿佛空气中仍然残留着节日的笑声与食物的美味。我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准备处理因假期积压的邮件和被疫情“搁浅”的公司上市案。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入,在桌面与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一如我的心绪。

突然,一阵心慌涌上心头。心脏如失控的鼓点,急促而狂乱地跳动。我试图静坐,却觉得心跳加剧,难以自持。这是过于疲劳的缘故吗?节假日欢乐的聚会,放松下来,便感到了全身的疲惫。疫情间两年的隔离,使我们像蓄势已久的弹簧,终于在这个圣诞期间释放。尽管疫情尚未完全消散,人们却已决心在新的一年重归日常。

那是2022年1月初。斯坦福大学刚开始新学期,又因新一波感染潮宣布转为线上授课。元旦时与我一同登山的朋友中也有数人确诊。我想,或许自己终于“中招”了。周围的人似乎早已“轮流上场”,现在大家只当作一场类似感冒的经历。可我坐在电脑前,心跳如雷,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做事。于是拨通了家庭医生的电话,打算去诊所做一次更准确的新冠检测。家里的测试剂从未显示我阳过,而且它们已经过期。

“有什么症状?”护士问。

“胸闷,心慌。”

“请立即去急诊室。”她毫不犹豫地说。

我的心猛地一沉,“有必要吗?”内心开始犹豫起来。假期后公务堆积如山,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试图让自己平静,想用理性压制慌乱,反复权衡是否要去急诊。

犹豫之际,忽然想起邻居好友——一位退休的家庭医生,马上给她打了电话。她毫不犹豫地说:“去急诊室!”她的声音一锤定音。于是我驱车前往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医院。

一进急诊大厅,有不少人在等待,气氛显得忙乱。说明症状后,护士便立即为我测量血压与心跳,随后被引入一间小房间做心电图。表面上我看起来与常人无异,除了心跳狂乱。屏幕上赫然显示:心率187。检测到房颤。

很快,我被安置在病床上,挂上静脉注射液,静候医生的到来。

医生告诉我: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正常人意识不到,你的心脏如精密的节拍器,发出规律电信号,指挥心房与心室协调收缩。而在房颤状态下,这些指令变得杂乱无章,心房犹如失控的电网,频繁发出无序信号,令心跳急促、紊乱——仿佛在胸腔刮起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接连不断的医生前来询问病情,记录症状。半小时后,药物逐渐起效,心率开始回落,但医生说,心律依旧紊乱。

随后是一系列检查。傍晚时分,我被转入心脏科病房继续观察。

次日清晨,医生确认我已无紧急状况,配了药,准我回家。胸前佩戴着两周的心律监测仪,我离开了医院。没想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需要持续接受心脏专科的治疗。从此,我由一个几乎从不看病的人,变成了医院的常客。

各种检查陆续展开。房颤的成因往往无法追溯。圣诞节前,我打了第三针新冠加强疫苗,有人推测这是疫苗的副作用,但并无充足数据证实。也有人说或许与长期压力、睡眠障碍相关。但种种推测皆无定论。检查还显示心脏结构存在某些问题,一支动脉有些阻塞,但尚未到需放支架的程度;睡眠检测则提示中度睡眠呼吸障碍,这会加重心脏负担,需佩戴呼吸机入睡。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全是病”。难怪有人不愿踏足医院——自觉无病,却可能查出诸多隐患。

我购置了一块苹果手表,用以随时监测心跳与房颤。每当上楼、爬坡、焦急时分、深夜工作,甚至喝茶、咖啡或饮酒,心跳加速之际,它总能敏锐捕捉到房颤。我的生活,被彻底重新定义。每日需服数种药物,于是在药店购得以前给父母用的药盒,每周提前分装,置于餐桌一角提醒自己。茶、咖啡与酒,一概戒除。晚上争取早睡,戴着呼吸机入眠。周末不再登山。一切习惯,悄然改变,必须让自己慢下来。

身体健康时,我们常忽略体内每一个器官的默默付出,不曾在意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未曾想,它也会停歇,甚至会“背叛”我们。人体如一台精密而脆弱的机器,器官会损耗,也需维护。过去我从未认真关怀过自己的五脏六腑,也未意识到它们日以继夜、竭尽全力地支撑着我的生命。

转眼到了2022年底,疫情真正过去了,公司上市计划彻底搁浅,IPO团队解散。CEO、CFO、副总裁陆续离职。很快,我也到了离场的时刻。不甘也好,心甘也罢,人生终须向前走。我所需要的,不再是一份薪水,而是一颗更强健的心脏——在任何时候都能支撑我的生命与呼吸。

2023年春,我又一次离开了忙碌的职场,回到中国探望年迈的父母。这一次,不必请假,无须协调工作,也不用考虑孩子的日程。我在北京住了两个月。曾经生龙活虎的父亲已经不能自理,一向要强的母亲,气势消减了许多,却依然守护她的天地,静默中透着生命的顽强。

北京的六七月,酷热难耐。父母相继住院,轮到我尽一份孝心了。每日奔波于医院之间,听候母亲差遣:今天带去肥皂和毛巾,明天送拖鞋,后天带衣架、外套,再送些吃的食物。生活习惯与口味难以更改,在医院虽令人安心,可是哪有家里方便。

酷暑高温达四十度。几次坐在出租车里,心脏突然狂跳,眼前一片漆黑,天旋地转。我生怕失去知觉,便使劲按压虎口,以痛感维持清醒,避免晕厥添乱。谢天谢地,总算撑到医院,将母亲所需送达。回到家,躺在地板上静听心跳,最终靠药物平复心律,让房颤安静下来。

未料酷热之中,房颤发作愈发频繁,由每周一两次增至每日一两次。专家解释,心脏电路出了问题,故障随时可以发生。我尝试用各种方法调适:调整呼吸、正念冥想、祷告、药物调理。不同方法有时奏效,却终究反复不停。

两个月后回到美国,医生立即安排我进行两周心脏监测。结果显示,两周内房颤发作87次,日均六到七次,有时持续超过一小时。有几次凌晨,房颤断断续续发作两个多小时,苹果手机发出警报。多次心脏停跳超过安全时限,医生直言,情况危险,建议尽快做房颤消融手术,防止中风,心脏停跳导致的严重后果。

对于斯坦福医院的医生来说,动大手术是家常便饭,如换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房颤消融实在是一个很小的手术。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做这种手术不用打开胸腔,只是微创手术。医生在大腿根部静脉穿刺,放入细长的导管,经过血管,穿过心室,直抵心脏。利用先进的电生理系统绘制心脏“电路图”,找到引起房颤的异常放电区域,用高频电流产生热量,把异常电传导组织“烧灼”掉,阻断或隔离心脏里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

若将人视作机器,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然而,当这套技术作用于血肉之躯,尤其是对痛感敏锐的人,每一道伤口都是真实的印记,意味着难以忽视的疼痛,还有其他风险和副作用。然而我别无选择——房颤已严重干扰生活,愿听从医生建议。

先生仔细阅读了手术说明与风险,劝我三思:中国人向来怕“动刀”,认为大伤元气,能不开刀就不开。但我并不害怕。生有时,死有时,若这是必经之劫,我便坦然赴之。于是开始准备手术。

术前准备接踵而至,检查项目层层叠加。美国医生倚重数据与报告,不像中医凭经验判断。一旦决定手术,心反而静了下来。我逐一完成检查,并抓紧时间处理手头的事务。

一天夜里,我正沉浸于写作的忘我之境,忽觉心脏剧烈跳动,仿佛难以承受那一刻的情感负荷。我将手轻轻地按住胸口,对心脏说:别闹,让我写完。可心脏依旧任性狂跳。

那一瞬间,忽然意识到: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跳。它完全是自主,独立于我的意志。什么才是我真正可以掌控的?连生命都不在我手中。顿时觉到人是如此渺小,如此脆弱。立于万物之间,方知个体生命之微小。我放下笔,在那一刻,体验到一种“臣服”的平安。

“我们会为你的手术和康复祷告。”读书会的Betty姐妹带领大家为我祈祷。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医生出于审慎,安排多项检查,不料保险公司多次以“重复检查”项目为理由拒绝批准。至少三项检查,需医生再次申诉为何必要,所幸最终都在手术前通过。预约有时被取消、又重新安排,好在一切都没有耽误。

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日历上画满圈圈与备注,如同往日管理项目一般。只等11月初的到来。

那时,我知道先生公司正处于关键时期。他工作繁忙,常需出差。我心想若他在家,手术当日可送我去医院;他若不在,我考虑好请那位朋友帮忙接送,尤其是出院之时。预想周全,便觉心安——这是我的习惯。然而人生无常,是你没有办法准备的。

手术前三周,先生突然被裁员。公司最重要的合同被取消,股价大跌,投入上亿美金的生产线戛然而止,大批技术人员遭遣散。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有雇主提供的很好的医疗保险,突然在你需要的时候,失去了一份你觉得是“天经地义”拥有的保障。面对人生的这种不确定性,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慌。常言道,在美国,一场大病或一场辟司,足以令人倾家荡产——此言不虚。

这是先生一生中,在退休年龄,第一次开始找工作,为了有一份家庭健康保险需要继续工作,过去他长年在科研圈与熟悉多年的同事共事。失去保险,马上要做手术,包括多项昂贵检查。我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毫无用处,唯有坦然面对。

还算好,先生通过公司买了COBRA 保险PPO 计划,月费近三千美金,加上几千deductible (自费额),并且自己要承担20%的医疗费。每次检查费用动辄上万甚至数万美元,自付部分难以预估。也许是别无选择,或者是选择后的释然,我开始学习放下,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一切不在我的掌控中,便不再执着。

手术日如期而至。那天,我内心出奇地平静。做好了万全准备,包括最坏的可能,但心中仍有平安。

手术定于早晨七点,医院要求凌晨五点注册并进行术前准备。

凌晨三点半起床,四点多出门,天色漆黑一团。医院门口寂静无声,而术前准备区却灯火通明。病人静候,医护人员穿梭忙碌。平日在这个时刻,我尚在梦乡,而医院从不歇息,这里没有昼夜交替,他们始终在救死扶伤。

注册后换上病号服,进入术前等待区。窗外天光微亮,家属不得入内。我躺在病床上,接受护士、医生、麻醉师的逐一问询与核对。一个布帘的距离隔开了一个个病人,这里什么人都有,有年轻人,有老人,有的病人全身挂满了插管。我的左右手臂贴满胶带与导线,为插管与监测做准备。

随后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全副武装带着口罩,看不清脸的护士给我带上呼吸机,在我的耳边轻轻说,“这是世界上最贵的氧气,Enjoy!”我清晰地听到这句话,还来不及回味那句近乎诗意的调侃,便瞬间失去了意识,魂飞何处,全然不知。

六七小时后,我从麻醉中慢慢苏醒。术后恢复室里空旷安静,同批手术的病人都已离开。意识渐渐恢复,只见身上仍插着许多导线与输液管。

“感觉怎么样?”守在一旁的先生问。他整夜未合眼,眼中布满血丝。

我喉咙干涩,难以出声。一阵咳嗽牵动着大腿伤口的绷带。

护士递来一杯凉水与吸管,摇斑病床,方便我喝水。

“试着,站起来走走。”她降低病床,扶我坐起。

她与先生一左一右搀扶我站起。他们松开手,移开我身上的线管。我双脚再次踏地,身体轻盈如鸟儿,心脏无一丝负累之感,甚至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感觉如何?”护士与先生紧张地望着我。

“好极了,简直像重生。”我答。

两个月后,我完全康复。先生也结束了他的“长假期”,开始了新工作。不得不感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未曾击垮你的经历,终将使人更加坚强——也让我的心脏,更强壮。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中南海被乌鸦包围 英灵媒预言11月中国爆发政变
  2. “初代网红”凤姐纽约谈反共心路
  3. 中共罕见密集“批发式”处理落马高官
  4. 战狼失控 中共外交官威胁斩首日本女首相
  5. 欧洲多国喊话:美国赶紧“还钱”!
  6. 沈舟:中共军队在朝鲜战场如何被打懵(八)
  7. 把奶茶当水喝,小学生尿酸飙到440
  8. 中国政协非换届年,10名高官集中去职
  9. 因“猎狐行动”案被定罪 前纽约警官获川普特赦
  10. 美国“战争部”,越来越有那味了
  11. “人民咖啡馆”遭中共官媒批判 引发全网嘲讽
  12. 毛泽东晚年需要邓小平 虽然嘴上不承认
  13. 太狼狈了 江泽民和情妇最尴尬的一幕
  14. 中共驻大阪总领事发恐吓言论 日本政府抗议
  15. 江西一风力发电设备两个叶片断裂 引民众担忧
  16. 入狱才20天,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获释出狱
  17. 昆明医院一天31台移植手术 器官来源引质疑
  18. 中国进口原研药退市潮:民众质疑国产药品质
  19. 分析:大陆银行直售房源 助推二手楼市下行
  20. AI项圈,正靠解决现代人的养宠焦虑年入上亿
  21. BBC:昔日美国FBI头号通缉黑客狱中直面BBC记者
  22. 从长生不老药到"活到150岁":中国蓬勃发展的长寿产业
  23. 以军再次袭击加沙地带,致1死5伤
  24. 涉嫌一般利敌罪和滥用权力,韩国前总统尹锡悦被起诉
  25. 亚特兰大抗议SNAP福利停发
  26. 前总统尹锡悦在看守所收到巨款
  27. 美军东太平洋剿毒,击毙6人
  28. 康明凯警告加政府勿对华战略误判
  29. 苏州女警骑摩托撞倒多儿童 却只救车不救儿童
  30. 中亚五国领导人做客白宫,寻求对冲中俄影响力
  31. 佩洛西将退休
  32. 6万人小城是俄2年来最大进展?似曾相识的荒诞战局
  33. 国会女股神退场!佩洛西海捞1.3亿,报酬率16,930%惊呆市场
  34. 儿童“数字毒瘾”,吓坏全球领导
  35. 曾高考16次,36岁唐尚珺开始直播带货
  36. 组图:超强台风凤凰横扫菲律宾 灾区满目疮痍
  37. 川普特赦朱利安尼等人 其曾涉2020大选案
  38. 反腐机构突袭前,泽连斯基亲信离境
  39. 古二单挑王家卫,更多的中国编剧在忍气吞声
  40. 美媒担心最高法院做出不利裁决后,川普会加征更多关税
  41. 中共地方化债缓慢 城投债“隐性展期”频现
  42. 川普赦免朱利安尼等盟友 多人被控图谋推翻2020大选
  43. 中国发视频扬言全球通缉沈伯洋 本人愤怒回应
  44. 大陆民营航天技术公司火箭发射失败
  45. 幸福的奥妙:破除7个常见误区
  46. 打假 中共的1949年“解放”邪说
  47. "大字吹牛,小字免责":车圈营销乱象,正在裹挟消费者
  48. 美两党议员推出“终结非法中国电子烟法案”
  49. 上海发布“空天海洋”项目立项清单
  50. 欧洲在AI竞赛中的致命短板——能源
  51. 高盛重新看好印度股市
  52. 电解铝行业Cobre Panama时刻已近
  53. 俄猛轰能源设施,乌多地轮流断电
  54. 波士顿警方展开“安全滑板车行动”
  55. 巴基斯坦军舰造访孟加拉国,印度输麻了?
  56. 纽约台湾商会第49届年会 传承诚信与桥梁精神
  57. 全球婚龄最长夫妻曝相处秘诀
  58. 穆斯林新市长上任 富豪痛批这政策:把纽约变印度
  59. 欧尔班:美国承诺帮匈牙利捍卫金融稳定
  60. 身为昂贵跑车公司CEO为何开丰田车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