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为了交配,它们把牙齿长到了头上
2025-11-09 10:25:0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环球科学
数百到上千米深的深海中生活着一类叫做“银鲛”(Chimaera)的软骨鱼。这一名字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奇美拉(Chimaera),这是一种可怕的、会喷火的怪兽,一般被描述为由狮首、羊身和蛇尾组成。鱼如其名,银鲛拥有幽灵般的外观,可爱又怪异,而有了“鬼鲨”(ghost shark)的别名。

雄性斑点鼠鱼额头上的结构可以伸长。图片来源:Gareth J. Fraser, University of Florida这种鱼头顶长出了牙齿……
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类奇特的深海鱼,但你一定知道它的亲戚——鲨鱼。二者都属于软骨鱼,顾名思义,这是一类骨骼由软骨构成的鱼。银鲛大约是在4亿年前与鲨鱼分道扬镳。相较于赫赫有名的鲨鱼,我们对神秘的银鲛所知甚少。
卡莉·科恩(Karly Cohen)一直对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的银鲛很感兴趣,包括它们在哪里繁殖,又是如何发育的等等。科恩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生物学工作站——弗赖迪港实验室(Friday Harbor Laboratories,简称FHL)的博士后研究员。今年9月,她和同事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布了一项颠覆性成果,他们发现一种名为“科氏兔银鲛”(Hydrolagus colliei)的银鲛额头上长有一排牙齿,而且只有雄性长出了完整的牙齿。科恩在接受华盛顿大学采访时指出,这项发现“颠覆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长期以来的假设,即牙齿只在口腔内生长”。

成年雄性斑点鼠鱼的复原图。图片来源:Ray Troll
额头“鼓包”可用于交配
弗赖迪港实验室在众多海洋站中独树一帜,它配备的尖端设备(包括CT扫描仪和显微镜)就设在水边。从实验室门口望去,15米外的海洋生物清晰可见,随手捞进水箱就能观察、拍照,这种便利无可替代。科恩于2018年搬到了弗赖迪港实验室。同年晚些时候,她在一次潜水中首次与银鲛相遇,此后这类鱼便成了她研究的核心对象,特别是它们的牙齿。
牙齿是脊椎动物最易识别、也最具演化意义的关键特征之一。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牙齿化石;而其他脊椎动物的牙齿,同样为解读它们如何适应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在鱼类中,牙齿形态千变万化,其形状、磨损痕迹乃至物理特性,无不映射着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在软骨鱼类中,银鲛的牙齿和身体构造堪称最奇特。与鲨鱼多排独立、可连续替换的尖锐牙齿不同,银鲛的牙齿最终融合成了一副坚硬的板状结构。它们的背鳍上还长着一条毒刺。这些特征究竟如何演化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育过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而这正是科恩关注的问题。

斑马鼠鱼,也就是科恩和同事研究的科氏兔银鲛。图片来源:原论文
其中,有些银鲛的尾巴细长,因而有鼠鱼之称。其中,名为科氏兔银鲛的银鲛是华盛顿州普吉特湾(Puget Sound)里数量最多的鱼类之一。这种鱼身上布满了白色的斑点,通常被称为斑点鼠鱼(spotted ratfish),是科恩目前主要关注的对象。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重要的是,成年雄性斑点鼠鱼额头上还演化出了一个头鳍(head tenaculum),该结构平时不用时会收在额头里,看起来就像眼睛中间有一颗小小的白色“鼓包”。它也可以伸直成带“刺”的结构,有时是为了恐吓竞争对手外。
除此之外,成年雄性斑点鼠鱼在交配时会将额头上的附器竖起,并配合腹鳍上的交配器,共同夹住雌鱼的胸鳍,以防止其在交配过程中挣脱游走。这一点不同于鲨鱼,后者在交配时一次只用一根交配器。
雄性银鲛额头的附器可谓是“抓女友神器”(girl grabber),但按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海洋生物学家米尔顿·洛夫(Milton Love)在Certainly More Than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Fishes of the Pacific Coast一书中的说法,银鲛也具有求偶行为。研究表明,它们会通过体色变化和特定游泳模式进行交流;交配时,雄性将交配器插入雌性体内后,双方会保持连接状态共同游动,持续37至120分钟。
证实是牙齿
科学家早就知道斑点鼠鱼的额头上长有一个特化的结构,并且该结构由齿状突起组成,但并不清楚这些齿状结构究竟是什么?比如,它们的亲戚——鲨鱼的皮肤上也拥有许多齿状突起,这个结构被称为盾鳞(denticles),但科学家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牙齿。那么,斑点鼠鱼头鳍上的齿状结构也是如此吗?

成年雄性斑马鼠鱼的微CT扫描图,及其头鳍的齿状突起结构。图片来源:原论文
为了找出答案,科恩和同事捕获并分析了数百条斑点鼠鱼,使用微CT扫描(micro-CT scans)和组织样本追踪了头鳍的发育情况,并将其现代鱼类与化石祖先作了比对。扫描结果显示,雄性斑点鼠尾鱼的头鳍从胚胎期就开始发育,这一结构从一个小的细胞团开始逐渐发育,最终长出牙齿。与此同时,雌性斑点鼠尾鱼则没有发育成头鳍,它们的小蹦包并没有像雄性那样长得很大,而且从未长出完整的牙齿,但遗留有早期发育痕迹。
进一步的基因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头鳍中的牙齿具有牙齿所特有的遗传标记,而且这些牙齿与口腔牙齿的发育过程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这些实验结果让他们确定,斑点鼠鱼额头上的头鳍中长有真正的牙齿,且它们是从名为牙板的口腔结构发育而来。
人们一直认为脊椎动物中的牙齿是专属于口腔的,但科恩和同事的研究却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让我们意识到,牙齿发育的灵活性远超以往所想,或许能重新定义脊椎动物牙齿演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