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知名品牌关闭中国全部门店 业界这么看
2025-11-03 23: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韩国潮流服饰品牌Mardi Mercredi近期宣布,关闭在中国的全部线下门店,并停止小程序商城运营。该品牌自202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营仅两年多即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自今年10月起,Mardi Mercredi开始陆续关店。据大象新闻网11月2日报道,北京朝阳合生汇与西单大悦城两家门店已于10月中旬停业,闭店前推出最高五折清仓活动。此后,长沙、温州、上海等地门店也相继撤场。品牌客服说,中国区所有线下店铺将于10月底前结束营业。
Mardi Mercredi官方小程序商城10月宣布,自10月31日起停止运营,并终止会员积分与等级服务。售后与客服服务将于11月8日截止。通知中提到,会员可在截止前将积分与等级转移至Raive与Rest&Recreation两个品牌,逾期未操作积分将自动失效。
在社交平台上,一些消费者留言说,品牌开店时间短,客群尚未稳定;也有人指出,价格偏高,一件卫衣售价五百多元(人民币,下同),羽绒服接近2,600元,竞争力有限。另有网民说,品牌标志鲜明但款式更新慢,回购率下降明显。
Mardi Mercredi于2022年先从线上渠道试水中国市场,2023年8月在上海港汇恒隆便场开出首店。此后一年多时间内陆续进入北京、成都、青岛、南京等一二线城市,共设28家门店。
品牌代理商曼多亚(上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回应说,撤店是集团经营调整的一部分,未来资源将集中投入Raive与Rest&Recreation两个新品牌。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原店址已换上Rest&Recreation围挡。商场方确认,新品牌预计年底前开业。
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国内消费降级。然中共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社会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种增长更多来自于价格与结构调整,实际购买力并未恢复。北京望京新城区域的凯德MALL是当地较早的综合购物中心,一位在此经营服饰的商户孙俪(音)说,过去一年不少品牌陆续撤离:“顾客越来越少,很多牌子都走了,包括韩国的、化妆品的。现在留下的大品牌需支付的租金都低,商场是要他们撑个门面。”
温州的李女士曾在北京从事服装业。她说,过去两年,多家韩国潮牌在中国缩减实体布局:“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下降,租金又高,很多品牌转向电商卖货。线下店现在很难撑。”
她说,线上销售仍是外国品牌在中国的主要渠道。关闭实体店后,短期内可维持销量,但长期影响品牌曝光与形象。记者了解到,不少国际潮牌在中国的实体网点都在收缩,这种现象在各地商圈普遍存在。
中国服饰业分析人士说,海外潮牌近两年在中国集中收缩线下市场,与消费层级变化密切相关。北京学者周文清指出,支撑潮牌扩张的主力群体原为年轻女性与中产消费者,如今支出趋紧,服装业正处于更替期。
周文清说,韩国品牌在中国的高峰期集中于2017年至2021年,其后随着租金、库存、版权风险及关税负担上升,不少企业将重点转向东南亚市场或线上经营。“品牌的粉丝群仍在,但市场热度已显着降低。”
另一位研究中韩时尚贸易的学者指出,中国城市零售业利润持续收窄,商场对潮牌招商态度趋于谨慎。电商平台吸走主要流量,实体空间维持成本高。“韩国潮牌在中国的退潮,反映出中产消费收缩与外资时尚调整的同步现象。”
自2022年起,除Mardi Mercredi外,多家外资与日韩潮牌在中国陆续关闭门店。日本品牌BEAMS、韩国8Seconds、法国Sézane、英国Topshop等均停止在华扩张或全面退出。Zara、H&M等大型快时尚品牌虽仍留在市场,但销售增长趋缓,门店数量下降。
业内分析指出,经过三年疫情后,中国消费者偏向实用型消费,服装业进入“去品牌化”与“降价竞争”阶段,外资潮牌难以维持原有利润空间。
学者认为,韩国品牌在中国的退潮,不仅显示中产支出下降,也反映零售结构正在重塑。外资时尚在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市场信心与消费能力能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