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员在耍谁?黑龙江水库烂泥8亿天价卖给新国企
2025-11-04 03:28: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黑龙江依安县水库淤泥卖出8亿人民币的天价。(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日前,黑龙江依安县将两家水库的淤泥卖出逾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买家是今年10月10日刚刚成立的一家国有企业。有消息揭露,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勾兑完成政绩的资本游戏。也有大陆博主指出,“表面看无人受损,实则是全民买单”。
国企独资刚刚成立 狂甩8.39亿元买水库烂泥
财经头条10月29日消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上游水库和跃进水库,水底沉积的1100万立方米淤泥,以8.39亿元的天价被人拍走了20年的处置权。一直以来,这些水库淤泥都是当地水务部门最大的一块心病,清淤得花大价钱。但有人出8个多亿,买了一堆烂泥。
意外的是,这家一掷千金、竞拍成功买淤泥的企业叫“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这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7亿。成立日期是2025年10月10日。
这已不是黑龙江第一次点“泥”成金。两个月前,铁力市东方红水库,145万方淤泥就拍出了6000多万,当地媒体一片欢腾,称之为“全国首例”,开创了“龙江方案”。据估算,铁力市的淤泥大概每立方米42元,这次齐齐哈尔的淤泥单价直飙76元一立方。
据报道,这些淤泥富含氮磷钾,是生产有机肥的上好原料。可有网友算过一笔账,就算把这些淤泥做成有机肥,一年产值也就1亿左右。花8亿元买原料,再加上建厂、设备、人工、运营的投入,这得100年才能回本吧?到时候20年的经营权早就过期了。
据媒体报道,铁力市那个项目成交后,中标企业拿着“未来5年收益权”去银行做质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批复了4500万元的绿色贷款授信。原来真正的玩法不在线下挖泥,而是在线上融资。
同理,拍下8.39亿淤泥的公司,转手就能从银行贷出6亿现金。这简直是新时代的炼金术,左手是资产,右手是资本,中间的淤泥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地方政府新玩法“三资” 竞拍企业负责人:花8亿很值
消息指,这段时间引人关注的是,湖北新省长“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的国有“三资”改革:“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没想到几天功夫已经成风,据报,湖北、安徽、吉林三省都在密集推进国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改革,正在调研、摸排和下发文件阶段。
10月23日,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潘毅告诉极光新闻:“我们觉得花8个亿还是很值的,在别人眼里可能是烂泥巴,但是在我们眼里它可能是个金矿,打算在附近建厂,就地生产,这么大的存储量,至少能保证我们十几年的原材料供应,每年的产值至少能达到一个亿。”
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套取银行资金的游戏 实则是全民买单
大陆博主“细雨中的呼喊”发长文指出:真正的目的不在“卖肥”而在“融资”。谁在买单?表面看无人受损,实则是全民买单。这是一场地方政府借“三资三化”套取银行资金的游戏”。今天的狂欢,终将由纳税人、环境与社会成本来买单。






有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缺钱包装淤泥交易 官员为完成政绩
11月4日,YouTobe“人人说新闻”评论指:黑龙江依安两座不起眼的水库被一纸合同瞬间点石成金,10月刚成立的国企却成为主角,表面看是环保的创新,“实质上却是一场财政绝境中的金融幻术”。
过去20年里,中国地方财政的发动机是土地,土地抵押融资、开发带动GDP。但如今土地财政引擎熄火,整个系统在寻找新燃料,于是,淤泥、垃圾、空气中的碳、河道的水泉、林地的生态补偿,统统被包装成可交易资产。在“三资三化”逻辑下,一切都被重新命名、估值、抵押。
拆解这场荒诞的金融操作: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国企设立项目公司,给它赋予一个绿色生态或可持续发展的名义。然后项目公司在土地、水域乃至空气的资源上获得经营权或收益权,之后经营权再被评估出高的离谱的估值,比如淤泥8亿元,最后这个估值成为抵押物,送进银行换回实实在在的信贷资金。
换句话说,这不是生意,而是信贷套取。地方政府在没有现金流、没有资产增值的情况下,通过国企空赚、估值膨胀、金融包装,制造出一种虚构的繁荣,这就是新一轮的财政换数。一套动作下来,泥巴没动,钱却流向债务黑洞、财政。地方官员完成任务,银行完成考核,企业账面繁荣,只有纳税人浑然不觉自己正被抵押在未来的利息上。
上述事件引发大陆网友关注:“产值一个亿,利润10%,一年1000万,80年回本金。傻子做这种生意。拍下来就是资产企业,资产就可以抵押贷款。”“套银行6亿钱。”“左手倒右手,玩的挺嘿!”“吃相真难看!”“每个地方都有水库,这么玩的话,2-3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