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这个,学废多少中产家庭?
2025-11-04 02:25:3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视觉志
“买了才一年不到的xx钢琴,小孩现在不学了,闲置低价处理。”
“3万买入,现在1万低价出。”
“因搬家出自用钢琴,9成新,可小刀。”
……

不知从何时起,“钢琴”成了中产家庭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二手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抛售钢琴的帖子,原价几万乃至十几万的昂贵钢琴,被卖家以半价、低价、跳楼价进行“清仓大甩卖”。


可即便如此,仍无人问津,帖子下方唯有满世界打广告的“调琴师”和“钢琴鉴定师”,显得极为讽刺。

人们怎么也没想到,钢琴,这一曾经的中产“身份符号”,正在被迅速清出客厅。
中产家庭,不需要钢琴了。
凛冽的寒冬
钢琴行业的这股寒潮,比想象的要来得更迅速、也更凛冽。
在二手平台,钢琴已成为最不受待见的商品之一。有家长抱怨,三年前一万五买的钢琴,如今在二手平台只能卖300~500元。


还有人两万三买的舒曼钢琴,现在只值500~1000元,她一盘算,倘若算上运费,说不定还要倒贴一笔钱,最后无奈送给了同城的朋友。

更有甚者见实在卖不出去,便索性将其当成废品丢掉,毕竟放在家里不仅占位置,还碍眼。

图源:小红书@杏仁的成长基地
线上如此,线下更甚。
某钢琴销售入职三个月,仅仅卖了三台钢琴,即使自己每天疯狂发消息、约电话,但别说进店客户,连咨询的人都没有,深陷卷铺盖走人的危机。当他在社交平台发帖吐槽时,同行又给出沉重一击:“现在免费的钢琴都不一定好卖。”


北京某琴行老板更是直呼:“今年很多琴行都开始亏本清仓了,原价5万元的钢琴,现在5000元都没人要。”
“钢琴滞销,救救我们”的哭嚎声,几乎响彻全国。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2.5万家琴行,到了2023年,就有近三分之一的琴行关门大吉,一年后,更有超过7000家琴行倒闭。
2025年,这个寒冬愈发凛冽。
中国仅有的两家钢琴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泻千里,连巅峰期的1/3都没有,其背后,是钢琴年销量从40万台断崖式下跌至19万台,堪称毁灭性打击。

某钢琴上市企业的股价
钢琴市场的寒冬,源自中产家庭的梦碎。
当我们翻开社交平台,可以看到许多家长都在分享放弃学琴的帖子:有小孩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练琴,煎熬四年后颓然放弃,那一刻,家长与孩子都仿佛解脱似的;

还有孩子学了五年钢琴,在钢琴课用完的那一刻,当即决定放弃,不再坚持。面对孩子的选择,家长却松了一口气,表示:“庆幸自己及时止损。

诸如此类的中产家庭,近些年可谓数不胜数,家长们逐渐意识到,钢琴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占地两平米的负担。
这场群体觉醒,引发了中产家庭对钢琴的集体抛弃,它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掀起了一场席卷钢琴行业的滔天巨浪。
除前文提到的琴行、上市企业外,钢琴培训机构亦遭受重创。无数培训班的钢琴老师面临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的窘境,从而断臂求生,试图通过降价吸引生源。
诸如北上广深等城市,钢琴课的价格普遍下降40%左右,但仍难吸引生源。有钢琴教师坦言:“此前,家长们总会在剩下几节课的时候,主动过来续课,但现在反而需要自己主动催问,且拒绝率高达60%。”


许多钢琴教师被逼无奈,只能失业、转行、再就业。有人做起自媒体,试图在线上开辟新天地(有正经教钢琴的,也有擦边弹钢琴的);有人裸辞考公,转向体制内寻求稳定;更有人彻底离开行业,成为外卖员、保险销售或房产中介……风雨奔波中,只有在瞥见钢琴的那一刻,才能忆起自己曾会弹钢琴。
显然,这场寒潮已渗透至钢琴行业的每个毛细血管,它迅疾且凛冽,无声却残忍。
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兴衰,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也是,饱受“钢琴梦”所害的群体,止损的开始。
狂热的时代
十年前,钢琴行业还是另一番景象。
1987年,全国都在摸索素质教育,一些地区开始将器乐类等级证书,纳入中考加分范畴。正所谓“一分之差,淘汰万人“,此举瞬间点燃了家长们的热情,纷纷将钢琴视作通往名校的“捷径”。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中产开始寻求“身份象征”,奢华、昂贵、占地面积大的钢琴,自然落入其眼中,并逐渐成为“上流社会通行证”。
在功利与虚荣的双重驱动下,全国掀起了“钢琴热”。
2002年,当20岁的郎朗荣获伯恩斯坦艺术大奖,并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会后,更为这股“钢琴热”添了一把柴火。
人性中有一个特点,当看到有人在某领域崭露头角、功成名就,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对号入座。
郎朗引发钢琴热,孙杨引发了游泳热,郑钦文引发网球热,如出一辙。

每一位家长都渴望复制郎朗的成功,期盼自家孩子也能成为享誉国际的钢琴神童。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条布满鲜花的梦幻之路,更是一段跃升阶级的黄金之梯。
一夜之间,钢琴几乎成为中产家庭“鸡娃”的标配,家长们为此不惜下血本。价格不菲的品牌钢琴说买就买,昂贵的钢琴学费一续再续,只为给孩子营造完美的练琴条件。
不止中产家庭,工薪家庭亦在全力以赴。
一位深圳网友回忆,2009年,父母为了让她学钢琴,斥资5万元买了一架知名品牌钢琴,这是父母不吃不喝一整年的薪酬。面对这架承载了一家人梦想的钢琴,她不觉得美好,只觉得这架庞大的钢琴让原本仅有10平米的卧室显得更加拥挤。
还有网友坦言,那时的母亲月薪不过900元,却掏出300元供她每月练琴,只为博一个“钢琴梦”。

甚至有银行看中该风口,推出“钢琴贷款”,无论是买钢琴、考级,还是报培训班,皆可分期付款。
那段时期,10个同龄孩子中,至少有4个都在学钢琴。据财经杂志统计,巅峰时,中国有超过4000万名钢琴学徒,占全球钢琴市场的80%。
家长们的狂热,催生了钢琴培训机构的疯长。
众所周知,老师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上下限,为此,家长们猛砸重金,只为寻得一位优秀的钢琴老师。这一度使得钢琴老师的课时费水涨船高,一节45分钟的私教课,能够轻松超过500元/节。
钢琴老师,也一度被视作体面、稳定且高薪的工作,无数人趋之若鹜,进而又扩大了学琴的队伍。

“钢琴热”愈演愈烈,它以一种无孔不入的姿态,席卷了中国大地,包括人口不断外流的十八线县城。
很长一段时间,在无数县城的居民区、商业街上,钢琴培训与琴行的广告牌都极其惹眼,褪色的繁体字配上一个歪斜的高音谱号,成为一代人对那个狂热年代最直观的视觉记忆。

在许多县城人的回忆中,网吧、台球厅、钢琴培训班就是县城内最火的三个地方,一个挤满青少年、一个挤满中年人,另一个则挤满了孩童。
它给县城的家长们编织了一个关于“精英教育”与“阶层跃升”的双重幻梦,仿佛身处县城,也能享受到北上广家庭的教育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场自上而下、由城及乡的集体追梦,终究显露出了它的泡沫本质。
当阳光消散、热浪冷却,七彩的泡沫最终破碎成泡影,只留下一地鸡毛与幻梦破灭后的残酷现实。
粉碎的泡沫
钢琴梦的幻灭,始于政策的转向。
2018年,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消息一出,如同一记重锤,直接敲碎了钢琴作为“升学捷径”的功利基石。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钢琴市场包是雪上加霜,它不再是家长眼中的通途,反而沦为了绊脚石。
从幻梦中苏醒的家长,开始看清钢琴背后漫长且残酷的真相。绝大多数人学习钢琴,都需经历5-8年的枯燥练习,才能取得一些成果,这是远超其他项目的时间成本。
此外,还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一架立式钢琴动辄上万元,不仅占地面积大,还得定期进行调律与保养,一节私教课则需要耗费数百元,考证、买书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同样不菲。十年下来,轻松亏掉一套房。

显然,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钢琴都堪称奢侈。
倘若放在以前,家长们还会借孩子学成后,或许能跻身古典乐坛,成为郎朗、赵胤胤那样的钢琴家为由,再不济,剧院以及钢琴老师,也是一份体面且稳定的高薪工作。
但随着幻想破灭,家长们意识到,郎朗终究是亿万人挑一的存在,绝大多数孩子苦练十年,最终收获的,仅仅是一张求职无用的考级证书,以及一段与父母对抗的灰色记忆。
这不是豪赌,这是自毁。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家长的急功近利。
社交媒体上,无数孩子哭着练琴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他们在对方身上,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在父母的强硬要求下,钢琴被迫成为兴趣爱好,自此除了学习就是练琴,没有任何自由的时间,弹错音挨骂、进度慢挨打,渐渐产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看见钢琴就害怕。
这是因为许多父母完全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他们只渴望看到一个速成的奇迹。有从业十年的钢琴老师便感慨:“太多家长一上来就问,一个月能让孩子弹出曲子吗?他们不懂,艺术要的是滋养,不是催熟。”

只可惜,真正意识到这点的家长太少,大多数家长选择孤注一掷,将家产与孩子的童年尽数梭哈,试图博取一个跃升阶级的可能。
但最终,只会是幻梦一场。
梦醒后,自然要回归现实。
囚禁的童年
那么,钢琴热的退潮,是否意味着家长们不再“鸡娃”。
答案显然是——否。
钢琴虽被抛弃,但家长们的焦虑从未消散,他们选择将目光放至更具“商业化”与“国际化”的领域。
走在街头,当初遍布琴行的街道,如今被少儿编程、网球培训班、滑雪训练营的招牌所取代。曾经的“郎朗梦”,则无缝切换为“梁文锋梦”“郑钦文梦”“苏翊鸣梦”……

苏翊鸣冬奥会
孩子们仍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在父母的通知之下,与“自由”挥手告别,与“童年”默然相对。
有女孩坦言,自己明明很讨厌舞蹈课,但妈妈非逼着自己去,以至于度秒如年,每天都过得极其痛苦;也有网友抱怨,因为父亲强行让自己学游泳,并且辅以严格的训练,导致自己身心受创,不仅恐惧游泳,肩膀、腰等身体部位还落下病谤。


但面对孩子的哭诉,家长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鸡娃热”的背后,是中产家庭对阶级滑落的惶恐,也是普通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
他们从起点开始竞争,拼命将孩子推向一个又一个被认为更具优势的赛道,生怕在任何一场激烈的竞争中掉队。
作为孩子,从被钢琴困住的琴房,到被网球、滑雪、编程填满的空间,变化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孩子们疲惫的身影。

练网球时崩溃的女孩
他们的童年,被父母当成筹码,丢进了一场场“军备竞赛”中,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自然田野,只剩下日复一日的枯燥、被鞭打时的恐惧,以及悄然滋生的仇恨。

他们最终或许会赢得一些符合社会期待的“标准化答案”,但更可能输掉简单的快乐与自由的成长。
这,会是作为家长的你,所期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