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尾钩曝光,舰载型获突破
2025-11-03 17:25:2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小海豚的兵工厂
昨晚暴雨到今早10点,冷的厉害,换衣服缩家里,哪里也不去了,昨天也遇到一些朋友提的问题,那就随便回答一下吧。

这是歼-35舰载机的尾椎,可以看到,上下缝隙不同,下面密封很好,上面一个大坑,酷似苏57,手指都可以塞进去,而且大家可以看到,大坑的上下还不一样,下面窄,上面宽,这个偏差非常明显,在CNC技术普及的今天要做成大的偏差还必须有点技术水平。
F22战斗机或者F-35战斗机的尾钩整流罩技术来看,都是严丝合缝的,北方厂家这个加工细节,确实很不够看,就这个角度而言,虽然拥有亚洲最大的CNC厂房和最多的先进机床,还有这种质量产品出现,不知道是设计师的锅,还是工人的问题。







对比来说,歼35这个细节,更像是俄罗斯水平,而不像美国的路子。





苏57战斗机在珠海展出的时候,有人去弹仓看了一看,几乎可以伸指头进去,做得确实比较糙,这个路子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无所谓,因为全飞机到处都不隐身,弹仓做得差点也无所谓,毕竟也没有谁的雷达能直接对准这飞机的肚皮。

这是前段时间,炒的特别热的发动机,大家大体看一下关键数据,比如军推7吨,加力推力11吨,风扇进口流量100kg,所有这些都指向新型中推,某些人认为就是未来的涡扇19大改,少部分人甚至认为就是现在的涡扇19发动机参数,但是真相如此吗?
以下就是某位朋友的评论:
这个参数不匹配,根本凑不成一台发动机!
3级压气机压比5,流量100,这是啥概念?涡轮输出功率要比414大至少2倍,涡轮输出直接去到太行那个级别了!而且三级增压5,平均每级都达到了1.7的疯狂水平,非常不合理,正常的水平就是1.3-1.4的水平。
然后它涵道比0.5,流量70,这个就又不匹配了,然后5级压比7,这个倒是也不算非常高,不过也是非常惊人的参数了,低压5,高压7,这个参混比一看就是找死的路子,目前除了死在胎里的D27,是5:5的,其他还没有这么高的高低压配合的例子。
然后35的总压(风扇和压气机增压比乘积),压气机输出温度都快1000度了,涡轮前才1850,M88才24-26的压比都1850了,温升不够,只有靠流量,这尺寸和吨位就可怕了。
最后是100kg的流量这么高的T3,T4,T5,才110KN的推力,正常算下来应该至少130KN以上了。
这个设计感觉不靠谱,不像一种真发动机的设计。
首先是发动机的压比太高,总压高达35,空气流量达100KG,推力才110KM,对比一下F414总压才不到30(估计28-29),流量77-78kg/s,推力就98kn了,按这么高循环参数来说,推理至少130KN去了,什么原因导致只有110KN?
风扇压比5,三级结构,单极压比要达到1.72,这个压比的风扇要求太高了,同期的EJ200,F414等3级风扇压比也才4,相当于风扇的线速度要从450m/s提高到540m/s,这个提高需要涡轮提供的功率至少高一倍以上,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压气机,5级压气机压比就要达到7,EJ200用了5级总压6.5,F414用了7级都只有6.8上下,同样要求涡轮有更大的输出功率,压气机工作的速度必须更快,高压压气机工作在跨超音速区间,提升速度并不是那么容易,同样高低压配合的比例也不是很合适。
如果说压气机和风扇采用了超越现在这一代发动机的技术,涡轮前温度才1850K,这个又似乎低了点,类似总压的的F119,涡轮前都超过1900K,涡轮前温度低了,也就意味着燃气的功率可能不足以推动涡轮实现推动压气机和风扇的功率。
假如风扇压比4.3,高压压气机压比6.8,中增压比30,就比较合理,这些参数组合下,就空气流量偏大,别的都还正常。
所以非常奇怪的循环参数和设计选择点。
这里就总压提一下,三代战斗机还有四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增压比,大部分都不超过30,太行发动机最早期搞了超过30的增压比(算是那时候的战斗机发动机世界纪录),结果极度不可靠,而且烧涡轮厉害,不得不疯狂收缩,正常三代发动机大部分就是25,再高大家也能搞,就是发动机的喘振裕度很低,动不动就罢工停车,就像996007状态长期运行一般。
从喷气发动机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追求压气机极限往往带来弊端,喘振高发工作不稳定,部件故障高发寿命短,为了保证发动机在所有包线的稳定工作,经常就要采取放气措施,实际就极大降低了发动机的增压收益,后来还是大幅度降低了压气机的性能,但是压气机性能太低了,那就带来另外的麻烦,比如涡轮和燃烧室的能力要求太高,这就是日本的航发套路。
综合来说,现在搞这么一个型号,确实比较刺激,假如能搞出来的话,那就是发动机技术的一大飞跃,替换早期的太行也不错。


黑客组织“黑镜”(Black Mirror)近期披露了一费棠件,曝光了俄罗斯内部资料。这些资料详细揭示出,印度海军列装的米格-29K与米格-29KUB舰载战斗机,其搭载的“祖克”-ME(Zhuk-ME)雷达系统长期存在技术故障。
文件指出,合同要求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需达到150飞行小时,“平均缺陷间隔时间”(MTBD)需达到120飞行小时。然而,在印度海军汉萨海军航空站(INS Hansa)举办的俄印年度可靠性会议上,收集到的实际运行数据却显示,雷达性能远低于这一标准。
2016年至2018年期间,米格-29K机群的雷达多次出现故障。2016年初,雷达实际MTBD仅为20小时,MTBF为97小时,两项指标均大幅低于合同要求。
到2017年年中,MTBF进一步降至60小时。尽管在后续测试中,雷达性能曾短暂出现提升,但印度军方官员仍持续向俄罗斯米格集团及俄罗斯国防出口机构提交正式函件,就“雷达运行状态不佳”及设备频繁故障的问题提出投诉。
从内部通信记录来看,印度海军曾多次发布备忘录,批评该雷达的可靠性,其中仅2018年3月、6月、7月就有多份相关文件,内容均重点提及“祖克”-ME雷达单元故障及维修延误问题。另据了解,印度方面曾对3台升级后的雷达开展有限测试,虽然测试结果显示“合格”,但整体可靠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印度要求俄罗斯承担所有雷达系统的返工费用。但泄密资料显示,“剩余升级工作的资金承担方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而且还有宣传的跟踪10个同时攻击4个目标,根本做不到,目前来看,俄罗斯人还是卡在AESA雷达上,没有获得大量快速的突破,看看主力苏57战斗机的批量交付情况就可以知道,卡死在雷达的TR部件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投资砷化镓和氮化镓,只能外购,外购被卡死就是死路一条,前几年就是如此,最近几年好像活过来了。
苏-30MKI战斗机升级,追赶歼16

这是三哥HAL搞得苏30MKI战斗机改进项目,看得到的是座舱变2大屏幕230X305mm,AI语音技术(三代半时代大家都搞了语音换频率,导航点这些,别的功能都怕出错,禁了,比如发射导弹),发动机换自制的UTTAM AESA雷达,可以发射本国制造的ASTRA 123导弹,还有流星导弹(但是欧洲人能随便给他们导弹核心代码和包线吗?很值得怀疑),前视红外系统也升级了,导弹告警系统升级,还有64位数字任务计算机。

这是升级全套,几乎包含了除了发动机和机体之外的所有航电,雷达,电子战,显示控制,武器等,项目非常多,做的也非常奢侈,不过就很值得怀疑的是,全部加起来,价格一定非常昂贵,说不定会达到1亿美元以上。

敌我识别系统,飞数据传输单元,集成的备用仪表,头盔瞄准系统,差分GPS,航空时钟,升级的导航系统VOR+ILS。

先进塔康,国产的SSDVRS(存储器?),国产任务计算机,HUMS,VACS,

先进AESA雷达(搞不好还是安装以色列的ELM2052),前视红外系统,升级的惯导GPS,升级的无线电高度表。

先进的对地攻击吊舱(估计还是以色列的litening),增强的电子战套件,更大尺寸的MFD,先进的武器控制系统。

国产DMG,数字式平显,软件定义电台,增强的FDR,干扰器单元(红外雷达干扰弹发射器)。

国产武器系统,包括空对空的ASTRA 1 2 3中远程空空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机载空地导弹等,最近10年,阿三烧了无数钞票搞武器,类型非常多,和我们基本对齐,这种规模,也就大国能搞得起,虽然的效果大部分都不咋地,反过来看,时间长点,还是相当可观的。
最近些年他们在欧洲和以色列的帮助下,最早搞定了ASTRA 1中程空空导弹的研发,然后该导弹技术很快扩散,目前也基本搞定了近程和中程防空导弹导弹,射程超过100kg的防空导弹也很快出现,这就是研发的连带效益,一个项目成功,可以极大助推别的项目成功。
虽然和我们国家相比,性能还是比较差,但是对阿三来说,他们基本完成了自主的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的研发,配合他们最近些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未来他们的武器还会进一步提高。
估计10年后,他们的苏30MKI机队,可能赶上目前歼16的水平,航电雷达导弹啥的,今年俄罗斯人也答应外销510kg重的R-37M超重型空空导弹,作为平衡巴基斯坦霹雳15E空空导弹的利器,不过这个单价绝对不会低了。
过去的阿三是干啥坏啥,最近几年,慢慢有一些成功了,发展大约相当于我们15-20年前的状态。
总体来看阿三的军工,进步不够快,但是很稳定,最近些年得到了不少突破,就这个角度来说,阿三的野心持续了几十年,虽然效率比较差,时间足够长,投资足够多,折腾型号足够多,外加他们超级顺利的外援,总体来看,还是会有出息的,对比一下韩国,土鸡,效率不如对手,但是盘子足够大,可以全方位开弓。
这里就可以看出,天赋,努力,持续,外援,这4个综合来看,我们的天赋努力和持续投入是顶尖的,外援很差,只有一点点,但是结果是爆裂的,阿三的天赋努力都一般,野心导致投资研发持续性好,外援也好,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发展慢。
土鸡和韩国的综合,天赋差点(但是比阿三强得多),但是努力,持续外援都非常好,最近些年军工取得的进展也非常可观。
反映到学习,基本就是这样,天赋特别好的,努力足够成绩就非常好,天赋差点的,不太努力,再好的外援几乎也是浪费,天赋差点,努力和外援都足够,结果也会相当好。
最后来点航空发动机的猛料,来自中科院热工所的汇报





不过遗憾的是,热工所目前就做了1吨推力的小涡扇发动机,10吨以上大推力加力涡扇发动机还是没戏,未来搞5马赫空天飞机TBCC或许能有机会,假如投资够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