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传世名画有14幅?〈唐宫仕女图〉是关键
2025-09-09 04:28:1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杂志
张萱的〈捣练图〉被认为是宋徽宗的摹本。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有10幅,其实应该是14幅。因为其中的〈唐宫仕女图〉是5幅唐代仕女画的合称,包括: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佚名画家的〈唐人宫乐图〉。
最负盛名 唐代仕女画大家张萱、周昉
早期中国的人物画蕴含教化意义。仕女图起源于六朝,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都是为道德劝诫而作。到了唐代,各类艺术蓬勃发展,丰富多元的女性图像大量出现。描绘雍容华贵、端庄健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宫廷仕女图成就非凡。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仕女画大家。张萱是一位宫廷画家,画艺精湛、用笔工细,善画贵族仕女、宫苑鞍马、树木花鸟等;周昉出身官宦之家,具有贵族画风,所绘佛像、仕女、真仙等,“皆属神品”。张萱、周昉两人笔下的仕女皆以丰颊曲眉、体态肥硕、服饰华丽为特点。
〈捣练图〉被认为是宋徽宗的摹本
〈捣练图〉是一幅纵51.8公分,横140.8公分的工笔重彩长卷。张萱真迹无存,卷首隔水有金章宗所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金熙宗追封宋徽宗为“天水郡王”),被认为是宋徽宗的摹本,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练”是一种丝织品,须经沸煮、漂白、杵捣才能洁白柔软。此图描绘一群体态健美、衣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分三组进行捣练、织线、熨烫的情景。
第一组有四个人,各拿着约莫一人高的木杵用力捣练,其中一位妇女眼神坚定,正挽袖准备继续干活;第二组两位专心理线、灵巧织线的妇女,分别坐在地毡和凳子上,人物构图一高一低,增加画面活泼感,左后方还有一位负责煽火的女孩提袖遮面以避烟;第三组的四位妇女合力拉布熨烫,神情专注,身躯因微微着力而后仰,一个淘气的小女孩正在布匹底下钻来钻去,萌度破表。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留下千古未解的谜团。
〈虢国夫人游春图〉留下千古未解的谜团
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杨氏家族大为兴盛。杨贵妃的三位姐妹受封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恃宠骄纵,势倾朝野,又以虢国夫人荣宠最盛。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纵51.8公分,横148公分;笔法工细,设色艳丽。描绘虢国夫人和眷从共八骑九人,前呼后拥,于黄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盛装出游的场景。谁是“虢国夫人”?一大谜团千古未解。
普遍的说法是:前三骑为开道人员;画面中心淡描娥眉,着淡青色上衣,搭配白色披帛者即虢国夫人,和后方转头低语,同梳流行发式“坠马髻”的姊姊韩国夫人并辔而行;后三骑是侍从、侍女、保姆和虢国夫人的女儿。
另一说则认为:唐代盛行女扮男装,队伍之首面容清秀、细眉红唇、鬓角一缕长发丝,身着青衣纱帽、大方自信者才是虢国夫人,而中心位置则是秦国夫人、韩国夫人。此一论点从首骑男装者和怀抱幼女者的坐骑,鬃毛造型皆为唐玄宗所钟爱的“三鬃马”(又称“三花马”),可推断其身分非常尊贵。
“游春”主题的处理亦不落俗套。背景既无草木勃发、花团锦簇,亦无春水微波、舞蝶归燕,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就能从富节奏感的疏密构图、鲜丽明快的春天色彩感,以及人物欢快的表情、骏马缓步的英姿中,感受到春临大地的信息。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唐代宫廷嫔妃游乐嬉戏的日常生活。
〈簪花仕女图〉描绘宫廷嫔妃游乐的日常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纵46公分,横180公分,工笔重彩,是现存唯一唐人亲绘的作品。以戏犬、春游、赏花、采花描绘唐代宫廷嫔妃游乐嬉戏的日常生活。
画面主角是五位头簪牡丹、芙蓉、海棠、芍药等花卉,着精致长裳、罩透明大袖薄衫的仕女,和一名执扇女侍,点缀着犬、鹤、辛夷花。三段画绢拼接而成长卷,推估原为屏风画。
卷首两名丰腴典雅的仕女正逗弄着唐初从高昌传入的珍贵贡品——猧子(小狈的古称,此处是指“北京狗”或“哈巴狗”)。仕女面部以唐德宗贞元年间流行的“蛾眉”造型最吸睛,成为判定此作为唐画的佐证之一。
中心位置的端庄仕女低头凝视红花,若有所思;掌扇侍女因地位低微,身形较小,双方并无互动。
最左边一位雍容大气的仕女,侧身望向和白鹤玩耍的活泼猧子,神情愉悦;另一位红衣仕女则望向画外,因距离较远而显小。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创造出空间景深感。
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反映出大唐由盛转衰的精神面貌。
〈挥扇仕女图〉反映大唐衰落的精神面貌
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纵33.7公分,横204.8公分。画面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全卷分为5个段落,描绘13位嫔妃和宫女挥扇、端琴、临镜、围绣、闲憩的生活样貌。
第一段以一位慵懒躺坐的嫔妃为中心,右侧是执扇女官,左边有两位手捧梳洗用具待命的侍女;第二段有一人协助抱琴的妇女解囊抽琴;中间段红衣侍女持镜,服饰艳丽的贵妇对镜梳妆;第四段手持团扇者略带倦意靠在绣床边,另两人隔着绣床对绣;最后一段是一人以坐姿背对观者,另一位则倚树而立,愁眉深锁。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周昉所绘之宫廷妇女虽体态丰腴、衣香鬓影、生活奢靡,却流露出寂寞忧郁、幽怨慵倦的神情,反映了当代的精神面貌。
〈唐人宫乐图〉描绘唐代后宫嫔妃饮宴联欢的场景。(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
〈唐人宫乐图〉描绘嫔妃饮宴联欢的场景
〈唐人宫乐图〉,纵48.7公分,横69.5公分,帛画。描绘唐代后宫嫔妃饮宴联欢的场景,因无作者名款,曾被误为〈元人宫乐图〉。经考证画面人物发式、服饰、器物等,与晚唐时尚相符,才改名为〈唐人宫乐图〉。
此幅作品是5幅〈唐宫仕女图〉中,唯一非长卷形式者。推测原为宫中使用的装饰屏风,后来才改装成挂轴。现存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且为中华民国国宝。
〈唐人宫乐图〉以一张摆放茶具的巨大方桌为主,周围环坐10名精心梳妆的嫔妃。画面中央4人,自右而左,手持筚篥、琵琶、古筝、笙,吹弹助兴。左边站着轻敲牙板的白衣侍女,和一位搀扶“醉茶”贵妇的蓝衣侍女。侍女们朴实的穿着打扮和盛装赴会的嫔妃们大不相同。
此画绘出唐代贵族女性社交丰富的群体活动。茶香弥漫,乐声美妙,桌底静卧一只慵懒闲适的猧子。但在一片富贵奢华的氛围中,细看每个人脸上的神情,却显得意兴阑珊,荡漾一种“宫中日月长”的漠然与无奈。
写实记录 〈唐宫仕女图〉深具历史意义
遍观历代仕女图,可以窥见不同朝代的审美观念、服装特色、妆容打扮,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等。唐代“胡风”盛行,妇女地位较高,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较其他朝代更真实多彩。
〈唐宫仕女图〉不但技法高超,将贵族女性体态丰腴、顾盼生姿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其亦还原当时社会背景,成为史料研究的最佳佐证。
原标题:“十大传世名画”为何有14幅?〈唐宫仕女图〉是关键
(转载自《看杂志》第2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