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后的三个重点:实际税率,芯片管制,示范效应
2025-05-15 22:26:1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BBC中文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双方宣布将加征关税从峰值145%降至10%,引发市场乐观情绪——股市大涨、订单纷至、运费飙升。
这种情绪与过去一个多月关税战的戏剧性升级和反转有关。但如果拿出计算器,仔细梳理目前的关税情况,不难发现,一些重要的细节——
比如美国对华实际关税,即便在大幅调降后,依然高达40%;半导体领域甚至高达70%,而且未来可能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再者,其他经济体也开始对美国展示强硬的一面。
这些细节,不仅关乎着众多贸易商、生产者的生计,甚至是未来90天中美贸易多轮谈判下,可能涉及的关键之处。
实际关税:依然高达40%左右
预期的起伏变化,让中美贸易谈判后骤降的关税,点燃大面积乐观情绪。中文媒体开始纷纷报道,美国运费涨价、“爆单”的新闻。
在5月10日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拉开帷幕前,市场已形成明确预期:持续紧张的两国经贸关系将迎来缓和,双方会通过互相降低关税打破此前超过100%的畸高税率局面——美国可能将对华加征关税回调至“对等关税” 刚提出时34%的水平,再叠加因芬太尼问题加征的20%,总税率或维持在54%;中国则可能同步将对美关税降至34%。
然而5月12日公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带来超出预期——美国不仅撤回了4月2日之后实施的多轮累计91%的报复性关税,还将4月2日设定的34%“对等关税” 中的24%暂停执行90天,实际生效的 “对等关税” 暂时降至10%。
作为回应,中国同步调整税委会公告,将对美加征关税从34%下调至10%,同样暂停 24%的关税措施。这意味着在90天缓冲期内,两国关税水平被大幅拉低至 “对等 10%” 的基准线,显著缓解了此前剑拔弩张的贸易对峙氛围。
这就形成了中美关税从“145%骤降至10%”的印象。但如果仔细测算,实际关税其实非常高。
除了基准层面保留10% 的 “对等关税” 外,争议层面则延续了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的20%关税,这使得川普上任后,对华关税新增了30%。
但这还没算川普第一任期所加关税,当时他依据 “301 条款” 加征的四轮关税(前三轮25%、第四轮7.5%),但不是针对所有商品。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测算,2020年初美国对华平均加权关税税率为19.3%,但伴随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以及出口商品类别调整,到2024年底加权平均关税为10.7%。
这意味着,美国对华目前关税大致为40.7%;投行高盛测算,再综合各类调整及半导体等行业的关税豁免美国对华实际有效关税税率为39%。
这也处在川普第一任期从未达到的高关税水平。高盛认为,大幅39%的对华关税,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速减少0.8的百分点。
在非关税领域同样也不是“壁垒全消”,中方暂停或取消了4月出台的7类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但继续维持2月实施的钨、碲、铋等关键矿物出口限制,以及2024年12月针对镓、锗、锑等两用物项的管制措施。
此外,美方“小额包裹”的关税此前从“豁免”变为120%,5月14日联合声明后将变为54%,改为按价值或按件征收(5月25美元 / 件,6 月起50美元 / 件),虽未直接影响大宗商品贸易,却增加了跨境电商等细分领域的运营成本。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关税降至目前水平,足以让贸易基本回归正常状态——在这一水平,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将共同分担关税影响,整体商业活动有望恢复。回顾今年第一季度,20%-30%关税水平下,对美出口同比增长约5%,尽管存在贸易提前囤货的因素。

关键产品:芯片,还是芯片
中美之间的贸易,芯片是讨论焦点——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关税,并没有随着这次谈判而显著下调;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实施严格的高端芯片禁令,而中国对美国产品有需求,尤其是高科技产品,但面对美国的禁运,无法有效实施。
此前,川普已经豁免了半导体、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品类加征的“对等关税”。不过,2025年2月至3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加征20%的关税,叠加自2025年1月开始对华半导体征收的50%关税,目前美国对华半导体征收的关税达到70%。
2018年其从中国进口半导体芯片价值38.8亿美元,占美国半导体芯片整体进口额的10.33%;2024年已经降至20.9亿美元,份额降至4.49%。因此,2025年以来升至70%关税的边际影响相对有限。70%的税率还在进一步压低这一份额,今年3月,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金额约占美国整体半导体进口额的3%-4%,相比去年同期未发生显著变化。
而受到影响的,不少是美国企业,比如AMD、英特尔、美光、三星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完成部分工序回运美国加工、销售,面临着不小的额外成本支出。
一位在深圳从事芯片业务的贸易商向BBC中文表示,过去几年,中国输美的芯片量已经很少了,以前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传感器,有成本优势,美国在高端芯片有技术优势,现在这两种优势都被打断,没法发挥出来。“未来90天内生意继续做,马照跑,就是订单不一定会很激进,一个怕订单太大风险太大,后续付款项也会有问题;一个怕下单太多,本地的需求下行而堵库存。”
虽然对华芯片关税还居高不下,但美国高端芯片的出口禁令正在松动。背后是川普和拜登的不同策略倾向——川普执着于贸易平衡,降低贸易赤字,拜登则执着于建“小院高墙”,联合盟友围堵中国。
今年1月13日,即将卸任的美国前总统拜登发布《人工智能扩散规则》,限制部分高算力的先进GPU的出口,而且限制范围从过去的个别实体或国家,扩大到全世界,即无论出口到全球哪个国家,都将需要美国的许可,只是待遇不同——将全球划分为:第一层级的17个国家及台湾可无限制获得AI芯片;第二层级的约120个国家须遵守芯片数量上限;第三层级则将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列为禁区,完全禁止进口这些高端器件。
该计划原本会在5月15日正式生效,但就在中美谈判后第二天,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Jeffery Kessler)表示,已指示BIS执法人员不要执行《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因为他不仅会扼杀美国的创新,还会给企业增加繁重的监管负担,还可能将许多国家降为次级地位,破坏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
该部门还公告称,已经啓动程序,着手废除这一规则,并将在未来发布新的替代规则。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废弃这一分层模式,转而采用基于政府间协议的全球许可制度,若以政府对政府的模式取代现有等级体系,更契合川普总统“与个别国家单独达成交易”的整体贸易思路,也便于美国将出口美国设计的AI芯片作为其他谈判的筹码。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3月一次公开场合亦明确表示,希望将出口管制议题纳入双边贸易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BIS在同期发布规定,要求使用华为升腾系列等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的企业,可能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并有可能受到美国商务部的处罚。管控不仅限于华为。BIS称,只要高端芯片的生产商位于、总部设在或其最终母公司总部设在中国等24个“美国禁运国家”,都将触发BIS的管制。如果违反,可能包括每项违规最高20年监禁、最高100万美元罚款,此外还有交易额的两倍的行政处罚罚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示范效应:印欧日都有强硬表态
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结束后,国际社会的目光迅速聚焦于谈判成果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后续。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日本与欧盟,以及新兴经济体印度,分别以不同姿态回应这场牵动世界经济神经的博弈。
在亚洲,日本展现出谨慎而强硬的姿态。在中美发布联合声明的当天,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说,不能接受在不包含汽车领域的情况下与美方达成协议,也不会为了汽车产业而牺牲农业、以扩大进口美国大米作为谈判筹码。
由于日本是美国的忠实盟友,这使得石破茂相对强硬的表态,引发关注和讨论。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2024年日美贸易逆差达600多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逆差总额的 62%。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川普在中美联合声明发布数小时后,迅速将贸易战的矛头转向欧洲。同样是在中美发布联合声明的当天,川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突然将矛头转向欧盟,宣称“ 欧盟在贸易上的做法比中国更恶劣”,并威胁将对欧盟汽车啓动 “301 调查”。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欧盟委员会的强烈反应。欧盟委员会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Olof Gill)表示,欧盟坚决反对任何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和单边关税措施,强调欧盟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护自身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他指出,欧盟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反对单边主义,但绝不会容忍不公平的贸易做法。
而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一直被美国视作在该区域制衡中国的盟友,但在川普的关税攻击中同样“中枪”。中美联合声明发布数小时后,印度常驻世界贸易组织(WTO)代表向争端解决机构提交文件,拟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以此回应美国以“保障措施”为由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的25%关税。印度强调,这一反制措施旨在通过“实质等效”的贸易调整,平衡美方举措造成的经济损失。彭博社形容,这是印度首次提出反制美关税政策的举措。
前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明显,川普先眨眼了”,并认为中国在未改变核心政策的情况下迫使美国妥协,这一案例可能鼓励其他国家在贸易谈判中采取包坚定的立场。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专家菲利普·A·勒克(Philip A. Luck )表示,美国政府曾警告贸易报复将带来后果,但中国的反制使其实际关税水平降回去了,这削弱了美国政府“能够通过不断升级获胜”的立场,损害了美国的信誉。缺乏一致性和持续执行的威胁式贸易政策不仅无效,反而适得其反,危害美国的战略目标和普通民众利益。若未来政府为恢复信誉而盲目执行威胁,后果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