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有这3个特点的人,心血管病风险更高
2025-11-26 06:25:3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生命时报
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情绪波动后,心慌胸闷;烦心事太多,血压跟着波动;感到孤独时,心脏也会难受;悲痛、暴怒或恐惧时,心跳十分强烈……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因为情绪和心脏紧密相关。

心脏是情绪重要的靶向器官,一些特定性格还容易给心脏“埋雷”。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情绪和心脏的关联,教你用好情绪、科学护心。
负面情绪和心脏疾病斑度绑定
近期发布的两项新研究显示,心脏不只是负责输送血液的泵体,更是十分关注情绪变化的敏感器官。

10月21日,北京协和医院丁荣晶教授牵头发表了一项全国性研究,对五大地区、1049名平均年龄约63岁的心血管门诊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负面情绪与心脏疾病斑度绑定。
其中61.4%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53.4%有焦虑表现,但仅不足半数得到确诊。
11月11日,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的一项研究对中国28省、4192名中老年人进行了7年的随访调查发现:
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剂量反应”,累积抑郁评分每增加1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9%;抑郁最严重人群的心脏病风险是最轻人群的2.66倍。
3种性格是心脏的“雷区”
生活中,不少人的心血管是“情绪敏感型”,情绪波动时会马上出现心脏不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张书宁表示,有3种性格会让心脏长期“紧绷”。
焦虑型
总是过度担忧、紧张,心里像装着“24小时警报器”,时间久了易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管持续收缩,增加冠心病风险。

郁闷型
往往过度敏感、情绪低落,易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加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敌对型
经常愤怒,遇到小事就发脾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心脏频繁被刺激,同样易受损伤。
此外,持续孤独焦虑的老人、绝经后的女性、长期处于过劳或精神压力下的人,更要注意调控情绪和心血管检查,做到“身心同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心脏多学科门诊、心内科主治医生彭娟提醒,上述人群通常伴随失眠、睡眠质量差等,心脏既得不到休息,负面情绪还因睡不好进一步加重,造成叠加伤害。
情绪伤心,主要有两种途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生刘梅颜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解释,情绪对心脏的损伤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剧烈冲击,二是慢性侵蚀。
突发情绪引发“心碎”
急性情绪多由突发强烈负面事件诱发,可“瞬间”造成心脏实质损害。

当难以承受的情绪压力扑面而来时,体内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甚至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出现短暂心脏功能异常,比如晕厥。
典型的“心碎综合征”,即“应激性心肌病”,就是在极度悲伤等情绪下,心肌出现急性病变。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愤怒发作后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升至平时的4.7倍,脑卒中风险达3.6倍。这些均是猝死诱因。
长期侵蚀“温水煮青蛙”
研究证实,长期持续的焦虑、郁闷等负面情绪会显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比如,部分人长期在抑郁、焦虑中来回切换,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心力衰竭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慢性不良情绪还会阻碍日常健康行为,间接损害心脏。
抑郁症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几率降低约50%,戒烟、规律服药、坚持运动等健康行为的配合度也明显下降,不利于疾病控制。
如何用好心情来“强心”
学会维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就好比打了一剂“强心针”。
学会情绪“定格”
突然感到愤怒、激动等强烈情绪来袭时,立刻采用“情绪定格”法,类似按下暂停键:
在接下来的10~15秒内停下所有动作和话语,同时缓慢地深呼吸——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呼气6秒,重复2~3次。

这个简单动作可有效抑制冲动反应,为理性思考赢得时间,避免因情绪失控加重心脏负担。
“动静养睡”相结合
保护心脏,关键在于养成系统性的健康习惯。
动:坚持规律有氧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既能增强心脏功能,又能释放压力、改善情绪。
静:每日安排5~10分钟的独处时间,坐在窗边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或闭目养神,可镇定自主神经,让心脏少加班。

养:以均衡饮食为主,多吃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保证神经递质合成所需营养。
睡:规律作息,每晚睡够7~8小时,睡前不看刺激性节目,如果失眠问题持续1个月,需及时就医,以免点燃“失眠-焦虑/抑郁”导火索。
过了50岁,还要注意定期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空腹血糖,必要时遵医嘱治疗,避免“三高”同步伤心。
别忽视躯体症状
当烦心事“走心”并表现出躯体症状时,一定不要忽视。
刘梅颜特别提醒,如果愤怒、激动时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出冷汗等不适,千万别当成普通的情绪反应,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医。
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心肌酶检测等专业手段,判断是单纯的应激反应,还是心肌保死、应激性心肌病等致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