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区域冲突频发 美中军事磋商防擦枪走火
2025-11-23 17:25:4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美中军方代表近日在夏威夷举行了2025年度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专家分析认为,此次磋商凸显双方在多个热点海域军事互动风险上升,但机制本身作用有限,美中在地缘战略上的根本性对立难以化解。
美中MMCA会议:在冲突风险中寻求管控
美方与中方代表于11月18日至20日在檀香山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MMCA)第二次工作小组会议和年度会晤。美国印太司令部11月22日发布声明说,此次论坛旨在促进双方交流,“重点是降低不安全和不专业行为的风险”。(声明原文)
中共海军在声明中称,中美双方探讨了两军海空相遇典型案例,以帮助一线部队更加专业、安全地开展互动,有利于双方避免误解误判、管控风险危机。
此次檀香山举行的MMCA会议是川普第二任总统任期开始以来,美中军方首次举行工作级别会谈。
美中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建立基于1998年两国签署的相关协定,分为年度会晤、专门会晤和工作组会晤三个层级。MMCA曾因佩洛西访台被中方暂停,于2023年11月美中元首旧金山会晤后恢复,2025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相关会议。
专家:协议缺乏强制力 对话效果存疑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战略与资源所所长苏紫云分析指出,此次磋商主要体现美中维持最低程度的对话意愿,但在多个热点海域同时紧张的情况下,“擦枪走火”的风险正在上升。
他介绍说,自1998年建立该机制以来,中方持续采取侵略性行为。2014年中美签订海空遭遇准则后,中方仍片面实施不安全拦截,包括抛射热焰弹、抵近飞行、抢占航线以及使用激光干扰等危险动作。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认为,这类事务性协商展现双方避免冲突升级的意愿,但是“中共不一定会遵守这样的协商机制,如果中共想要蓄意制造事端,这样的协商所产生的结果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美中海上“擦枪走火”风险攀升
此次美中磋商举行的背景,是西太平洋多个热点海域的紧张局势不断升温,令美军卷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风险上升。苏紫云表示,中共在海权扩张过程中采取侵略性做法,霸凌周边国家,而美国作为西太平洋的主要海上力量,必然与中方产生战略碰撞。
近期,中共对日本的军事恐吓升级。在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发布“台湾有事”言论后,中共驻日大使馆11月21日在社交媒体引用《联合国宪章》“敌国条款”,声称中方有权对日本“直接实施军事行动,无须安理会授权”。中方在黄海的军事演习也从原定的11月17日至19日突然延长至25日。
而根据《美日安保条约》,美国在日本领土上部署军事基地,并承诺如果缔约国在“日本管理的领土”内受到攻击,两国将相互防御。(延伸阅读:美日防长通话 重申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
在台海方面,美方重申对台湾的支持“坚若磐石”,而中共对台湾的军事骚扰有增无减。中共海警船11月对金门水域的侵扰明显增加。台湾海巡署表示,11月20日当天,4艘中共海警船两度侵入金门水域,海巡署出动巡防艇监控。
与此同时,台湾周边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运输线,美国军舰频繁穿越台湾海峡以保持区域稳定,与中方军舰在该水域相遇已成常态。
在南海方面,回应中共对菲律宾等国的挑衅,11月14日至15日,菲律宾、美国、日本在南海举行多边军事演习。同时,中共军方南部战区组织轰炸机编队在南海进行巡航。
此外,美国在南海执行“航行自由”行动期间,与中方舰机频繁摩擦,中方多次出现危险接近行为。
分析:中共的“灰色地带”战术
针对海上冲突频发的原因,沈明室特别指出中共的“灰色地带”战术。他说:“中共常常用合法掩护非法,或者假装是民间渔船或海警船”,以民兵船和海警船包围对手军舰。
他分析,这种战术“一方面可以制造缓冲,另一方面也可以逐级施压,从民兵船到海警船到海军”,迫使对方感受压力。这种战术在面对美国军舰时同样适用,增加了美中海上互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专家:与美方建立机制 中共目的是约束对方
关于海上安全磋商机制的实际效力,两位专家均持谨慎态度。
沈明室分析中方参与磋商的动机。他认为,当中共在海军实力或战略态度上居于劣势时,会寻求与美国谈判建立机制,“主要目的是要约束对方或约束美国遵守机制”,但中共自己“必要的时候是不会遵守”。
他还表示,中共内部权力斗争可能促使海警或海军“藉由领海冲突制造事端,给党内权力冲突制造筹码”。
苏紫云认为美国不会轻易改变对华立场。他表示,中方试图通过战术示好“裂解美国对日本、对台湾的支持”,但多份美国文件已明确指出中共是最大威胁。(延伸阅读:美联手东盟打造海域监控网 专家析3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