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逆袭”成大学博导 如何骗过层层审核的?
2025-11-19 09:26:0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新民周刊

文 | 阿 晖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冒充科研大佬变身为大学博导,进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这样的剧情,别说在现实中,就算是虚构的小说,都显得太过离谱。然而这样荒诞的情节,却真真实实发生了。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深夜发出一则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该校教师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这一通报,让自9月起就在网络发酵的郭某学术造假传闻尘埃落定,证实了公众最不愿相信却又似乎早有预感的事实——这个顶着诸多耀眼头衔的“学术大咖”,其“高考状元”“海归博士”“外籍院士”等身份,全是精心伪造的谎言,而他的真实学历,竟然只是高中。
早在官方通报之前,这场学术骗局的冰山一角就已被学生不经意间揭开。今年9月,郭某指导的学生发现学术成果无法复现,心生疑虑的学生开始自行核查,结果令人震惊:郭某宣称发表的170余篇SCI论文,以及高达6000余次的引用,在专业学术数据库中竟然一篇都查不到,仿佛这些成果从未存在过,于是向校方实名举报其学术造假及经费侵占。
目前,郭某的相关内容已从江苏科技大学的官网上撤下。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办,或许将最终揭示这场精心编织、维持了许久的学术骗局背后,有着怎样丑陋的真面目。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
假履历假头衔蒙混过关
从学历到学术成果,再到各类头衔,郭某都涉嫌造假,每一个环节都刷新着大众对学术不端行为下限的认知。
郭某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是1994年陕西省斑考理科状元,顺利考入西安交大,还师从赫赫有名的周惠久院士,此后更是前往澳、日、德等多个国家深造,镀上了一层又一层“海外名校”的光环,还有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等头衔。

江苏科技大学原教授郭某。图源:九派新闻
然而根据媒体的查证,其公开简历多处与事实不符。比如1994 年陕西省的高考状元是楚怀湘,而且报考院校是清华大学的电机系。而他所谓的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科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的经历,也被相关校方与机构斩钉截铁地否认。
郭某自称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山木准一教授,但山木教授的课题组成员中并没有郭某的身影。郭某还自称2006 年加入了德国国家科学院,成为世界纳米材料权威赫伯特 · 格莱特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但德国科学院 2006 年没有中国人加入,更别说成为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了。他所自诩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洪堡青年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等头衔,均无实证,相关机构官网无记录。

《中华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曾对郭某进行报道。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身份和履历涉嫌造假,郭某的学术造假行为同样令人震惊。而他宣称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拥有68项国际专利,但“成果”却全是虚构的空中楼阁,当人们在该期刊数据库中搜索时,却一无所获。他的部分所谓“研究成果”,竟然是冒用重名学者的名头,将学术研究变成了一场荒诞的“空手套白狼”游戏。
高校管理漏洞值得追问
履历和头衔都涉嫌造假的郭某,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为一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最直接的疑问就是:他是如何混进高校、博得如此高位的?
2023年,郭某通过某猎头公司推荐入职江苏科大。按理说,学校在招揽和评定人才的时候,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尤其是首席科学家、博导这种身份的重量级教授,对其关键身份和主要荣誉应该知根知底。但校方在审核这一关键环节,就如同走过场,完全流于形式。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校对“高端人才”的渴望近乎狂热。为了提升学校的排名,争取包多的教育资源,不少高校陷入了“唯头衔、唯学历”的人才引进误区。单凭郭某那看似华丽却破绽百出的履历,与所谓的“官方”证明文件,江苏科大就引进了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连最基本的向毕业院校、科研机构核实真伪的操作都没有落实,更别提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术能力进行实质考核。背后暴露出的高校管理漏洞与学术圈乱象,远比造假事件本身更令人深思。
高校作为学术的摇篮与知识的殿堂,理当回归“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各方贤才。但这“不拘一格”,绝非毫无底线的放纵。诚信,才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严格审核则是筑牢学术净土的坚固堤坝。如果高校相关部门稍微负责一些,就不会让郭某这样的“李鬼”轻易钻了空子。
入职后的两年,对于郭某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台“提款机”,而这背后,是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巨大漏洞。他累计骗取年薪140万元、安家费300万元,还以“纳米材料研究”“梯度合金技术”等虚构项目套取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资金使用明细从未公开透明,项目成果也无需第三方验收。本应用于科研创新的资金,变成了满足私欲的工具。
当一个仅有高中学历之人,仅凭满嘴谎言与伪造材料,就能摇身一变成为“首席科学家”,将科研经费视作随意取用的“唐僧肉”,肆意践踏学术的神圣殿堂,损害的是整个学术界的根基与公信力。
澎湃新闻评论指出,近年来在学术界出现类似的滥竽充数者,并不罕见,相关打假工作也很有成效。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态势中,或许也可以思考建立更加严格、透明的内部核查与监督机制,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外部监督力量去推动。
江苏科技大学郭某造假事件,不只是个人道德败坏的孤立个案,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高校管理、学术评价与监管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样的漏洞或疏忽,值得追问。这些问题如不解决,类似的学术闹剧恐怕还会在未来的某个角落再度上演。
参考素材来源:北京日报、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