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阴霾下:“卡”在体面线上的临聘教师

2025-11-11 19:26:0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极昼story

最近几年,随着出生率下降,教师群体中开始频繁讨论起“生源危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教师成批分流到其他单位,而与此同时,没有编制的临聘老师,受到的冲击往往更大。

比如今年7月,一位江西老师在问政平台上投诉自己被无故解约,当地教体局的回复很直接:“因人口减少,小学人数锐减,各小学不再续聘非编教师。”

类似的政策已不新鲜。去年,江苏如皋教育局发文,要求在“生源波动”的背景下,“让有限的编制充分发挥作用”,其中明确提出,“不得再新聘代课教师”。

还有许多地方,没有通知,但岗位的的确确消失了——许多临聘老师临近开学,才知道自己今年没了工作,急忙开始投简历。一些人失去的不仅是薪水,还有教师身份带来的体面。一个女孩至今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已经去了养老院做社工,“怕他们接受不了”。

文丨王熙媛 周航

编辑丨王一然

少子化阴霾下:“卡”在体面线上的临聘教师

直到秋季学期开学前两天,临聘教师杨帆才后知后觉,自己失去了工作。那天,她同校任教的男友被拉进新建的年级教师群,她却始终没有等到邀请。

后知后觉的,还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去年,她带的两个班成绩都名列前茅,学校还特地把“火箭班”交给她。年级主任当面夸奖她:“明年一定要把你留下来。”

但潮水来临时,或许没有人能例外。那天,杨帆去问年级主任,为什么自己没有进群,对方回复:“我把你的名字报上去了,校长筛掉了,说不缺人。”

杨帆所在的学校建校不过三年,她在建校第二年入职,她记得当时临聘教师群里有一百多人;去年秋天只剩三十多个,直到上学期剩下不到十个;到今年夏天,人们互相打听:“你被拉群了吗?”答案都是“没有”。

严格来说,这称不上“清退”,而是不再续约。杨帆每年都要和学校重新签约,只签到六月。她觉得最“鸡贼”之处是,七八月不发工资,学校却照样给她缴社保,“怕开学还得用你”。

临聘老师,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代课老师,合同大多为期一到三年。在过去四年,南京的音乐老师果果换了四所学校,她称之为“流浪式任教”,“每年暑假都像抽盲盒,不知道下一站在哪。”

她签的合同也很不一样。有学校连合同都没签,每月打两千多块到她账户,才教了两个月,就说来了编制老师,不需要她了;有的合同只签到六月,这样可以省下暑假的薪资。

果果最喜欢那所签约一整年的学校。在那里,她有绩效、有奖金,有和编制教师一样上公开课的机会,学校发生活用品、水果券、蛋糕券,也都有她一份,“真的给人一种错觉,我会在这所学校干到退休”。

直到今年教师大会前夕,她接到通知,学校来了有编制的老师,不会再聘请她。而这个时间点,意味着她错过老师招聘的高峰期,她气得索性离开南京,回到了老家广东。



●图源东方IC

这样的群体,在制度上是被允许存在的。教育部2011年的文件规定:因教师进修、产假、病假或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导致临时缺员,难以调剂的学校“可以临时聘用教师”。

但现实往往比政策更复杂。财政吃紧等原因下,不少地方变得更依赖这支“临时”队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临聘教师达到37.83万,比2011年多了近10万。有学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有编不补”和大量雇佣临聘老师同时存在。出生率下滑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也更“巧妙使用”临聘教师——有学者指出,为避免将来超编,部分地区选择“技术性预留”编制。换句话说,许多人在入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只是被暂时需要的那群人。

杨帆也明白自己失业的原因。她老家江苏某县,近几年乡镇人口减少,其中四所初中被直接撤并。有编制的老师调到城区,去年还属于她的岗位自然换人了。

同样在今年暑假,江西女孩素素也结束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原因是相似的:有编制的小学老师过剩,调入幼儿园,挤掉了她的位置。

初中毕业那年,素素就决定做一名幼师。她参加了当地定向培养项目,读五年书,拿到大专文凭后回家乡幼儿园。那是2019年,她大学毕业,通过县教育局考试,成了一名“区聘老师”,和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约,为期三年。

她记得刚工作那年,镇上的幼儿园老师还是没幼师证的“临时工”。她入职那年起,连续几年招区聘老师,才逐渐补齐“两教一保”——每班两名幼师、一名保育员。全园三十多个老师,除了七八个有编制,其余都是区聘。

这几年,她眼看着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刚上班时,镇上还有四所村级幼儿园,今年最后一家也关门了,学生都集中到中心幼儿园,人数仍不及当年。幼师群体里,最先被淘汰的是没证的“临时工”,今年终于轮到她们这批“区聘老师”。先是1月,四位老师合同到期被告知不续签;7月,包括她在内的五人等来同样的通知。

素素说,园长也很焦虑,说她们对幼儿园很重要,还曾和上级沟通,但是最后回复的消息是,“根本就没有位置”。

“我们确实是幼儿园的主心骨,有当后勤主任、保教主任的,有当班主任的。”电话里,素素止不住叹气,“可上级领导不管这些,他只看人数。”

大家很快接受了解约的现实,“都知道工作反正没有了,也没有什么挽回的地步了”。能争取的只有赔偿金。素素拿到了六个月工资,以补偿她过去六年的付出。

杨帆则连赔偿都没敢争取。男友还在学校,她怕给他惹麻烦。得知失业的那天,她一晚没睡,只是默默刷社交平台、招聘网站和人才交流群,为自己寻找下一站。



这次向我们讲述的临聘老师都是女性,这并非偶然。有学者2019年在华北某县调研乡村临聘老师情况,受调查的486位老师中,女性有479人,平均年龄34.3岁。

教师行业女性居多,临聘老师更是如此。另有学者在2020年调研了12个省份36个县的教师数据,在编老师中,女性占比62.19%,而编外的临聘教师中,这一比例抬高至84.47%。

说起为什么做临聘老师,杨帆、果果、素素的答案几乎是彼此的复制粘贴,“父母觉得女生就应该做老师”“世俗眼光觉得,(老师)是一个对于女孩子体面好嫁人的工作”。

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杨帆也曾试图走自己的路。她在南京一家传媒公司做直播运营。下午两点上班,深夜十二点下班。那份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薪资尚可:她作为新人,底薪有六千,算上合作主播提成有八千。

更吸引她的是这份工作的前景,公司旗下有很多百万粉丝主播,负责人欣赏她,没多久就把转正提上日程。但她在县城生活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她“在外面瞎折腾”。她记得刚干半个月,端午节回家,爸妈就说赶紧收拾回来。她回了南京,爸妈每天来一通电话,“一直要我回家”。

杨帆最后还是顺从了。她回到家,听从父母建议考公,但在80:1和120:1的报录比现实中败下阵来。后来,父母托亲戚关系,把她介绍进县城的初中做临聘老师。

杨帆经常觉得,相比自己,父母更需要这份听起来体面的工作。她成了父母口中“在某某学校当老师的人”。不过,“他们从来不会提临聘这两个字。”她说。

她基本月工资三千,比男友少近两千。另外,她没有公积金。但算上奖金、各种补贴,一个月平摊下来六七千收入,她其实也挺满足。

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她比其他人更花心思教学:她发明积分制的“免抄卡”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还精挑细选了四个课代表,给吃给喝,让他们帮忙监督纪律。



●图源东方IC

杨帆的努力也不仅仅为了维持这份脆弱的体面,她也在乎“作为老师的价值”。她常年贫血、低血压,头一年做班主任,累得好几次差点晕倒在办公室,学生成绩没那么理想,她觉得很挫败。第二年,为了“再次认可我自己”,她辞掉班主任,更专注教学,所带的班级月考一直第一第二。这份成绩让她即使失去工作,“也没有很失望伤心,因为至少也证明过自己。”

她有时也会羡慕男友的松弛感,有次对他说,“你(的班)哪怕考十次倒数第一,领导也不能把你辞了。我(的班)要是考两次,领导就说这老师不行,明年不要了。”

家庭餐桌上,男友经常被拿来当作让她考编的正面典型。但杨帆在家乡根本没法考。她学的是财会专业,而教育局招聘都要求师范类专业。只有少部分岗位不限专业,但要求硕士学历,她也只有本科学历。当年她也打算过考研,书都买好了。但和父母的一次长谈改变了她的想法:家里条件一般,弟弟还在读初中,读研需要学费和生活费,财务专业的费用还更贵。就这样放弃了。

在体制里,编制永远是条清晰的分界线。和在编老师相比,临聘老师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有着显著差距。福利也有差别,大到过节费,小到体检,她们经常发现自己被忽视了。

在宁波某小学,音乐老师陈可欣享受到的公平待遇是能收到同样的节假日礼品,但又没公平到能参加年度体检;教育局组织旅游,编制老师能报3000元档的,她只能报1500元档的。

陈可欣也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失去工作,她选择主动疏远人群。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别的老师在一起有说有笑,她只低着头玩手机。

就连考编,工作三年的她也已经“摆烂了”。她毕业于综合性大学音乐师范专业,和专业的音乐学校有差距。而当地音乐老师的统考招录比例大概是100:1,和更年轻的毕业生一起竞争,她已经不抱希望。

老师莫莫同样讨厌自己在学校的处境。每年都有人问她,“你报名了吗?”“考上了没?”在这里,在编老师默认代课老师一直要考编,“默认你会一直考到35岁”。

莫莫很坦率,说这份工作是父母走关系安排的。在江苏某座小城市,她觉得身边临聘老师有一些共同之处:家里经济尚可,家长看重学校的社交环境,“毕竟有的职业碰到的同事层次比较低。”

但真进到学校,她觉得这工作根本不像社会上说的那么轻松。领导经常让她做杂活,还安排无薪帮上课,“美名其曰锻炼能力”。她觉得这也和临聘老师身份有关:年轻、怕失去工作、普遍比较听话,领导更愿意使唤。

但她不一样,“我觉得我拿2000多,没有必要干一万的活吧”。有次,领导找她做PPT,她以太忙为由拒绝了。之后领导把聊天记录发给她父母告状,“说我太懒,不懂得职场人情世故,连领导都敢拒绝。”

在学校,她也能感受到老教师们语言的不屑。有次他们讨论学校活动,她凑过去,想一块听下,他们说,“这个跟你没关系,这是体制内的事”。

这份传说中好找对象的工作,却让她自己相亲时没有底气。介绍完自己工作,总要补充,“我会继续考试的”“我是个上进的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她说“自己都感到脸红”。

只待了一年,在经历一个暑假的思考后,莫莫决定离开,开学前领导问要不要来上课,她说不去了。



莫莫说,她害怕像学校里那些30多岁的临聘老师,结婚有了孩子,更陷入这泥潭中。“代课老师就是温水煮青蛙,拖得越久,越难找工作”,她觉得所谓体面,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语,“大部分当代课的人不可能就这么甘心一直待下去,他们心里肯定是很挣扎的,只不过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吧。”

刚开始,父母埋怨她裸辞,但她找到现在这份薪资翻了几倍的工作后,他们也不说什么了。她觉得自己有了真正的“尊严”,再去相亲,“很有底气说出自己的工作”。

但干了六年幼师,失去工作两个月后,素素还是怀念着幼儿园的工作。下班走着就能回家,晚上还有时间打球,到了周末,能约朋友出去玩。她老家有景区,家里开了民宿,忙的时候,还能帮帮忙。她觉得已经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当地工作机会也很有限。最近,她看到县里其他镇有私立幼儿园在招老师,月薪两千多,她还犹豫要不要去面试。身边朋友都不理解她,“说去厂里打工都能有五千块”。

她自己想想也觉得好像不值当。她现在领着失业金,都有1500元,而且她也不知道那所幼儿园能维系多久。

也许也是自己太追求安逸了,但她确实也不想跟着父母做民宿。那样太累了,几乎全年无休。何况她还有个弟弟,“民宿以后肯定是他的吧,因为女孩是要嫁人的”。

处处是围城。当一些人离开,一些人被驱逐,还有许多人在挤破脑袋,求一份临聘老师的工作。

在广东一个地级市,这学期应聘时,陈晓玲看到一张面试签到表上的竞争更激烈了:应聘者不乏教龄5年、8年,甚至10年以上的,有重点大学本科,也有研究生。

这个2001年出生的女孩,社交媒体签名是长长的句子:“一直在努力的师范生,一直在奋斗的师范生,一直在期待上岸的师范生”。

过去的三四年,陈晓玲已经考了十次编,她觉得临聘教师的工作至少让她不用脱产备考。为了更好地准备教师编的面试,她离开此前教学要求不高的原学校,去往区里更好的学校,希望借此锻炼面试能力。像追逐一趟末班车,她觉得考上了,也不用再担心生源减少,“就算调岗了也还是会有你的位置”。



●图源东方IC

转行总是需要更多勇气的。从南京换了四份临聘老师工作后,回到广州的果果走出了第一步,在一家公司做电商文员。收入比不上做老师,单休,但她想给简历增添点不一样的内容。

“我想通过我的转型告诉大家,你的人生除了当老师还可以干很多事情,不要被所谓的‘体面’、世俗的眼光给束缚,趁年轻,赶紧逃离这份‘夕阳产业’。”果果说。

但其实果果也很纠结,要不要再做回音乐老师。她很怀念待在讲台的日子,学生们也喜欢她,会围着她,下课了和她打招呼。她最新的帖子记录了自己工作的点滴,像是一篇对过去生活的讣文,“那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满足感,谁懂啊! ”

失去工作后,杨帆第一时间也想再找一份临聘老师工作,但时间太晚了,所有缺口都补上了。

她来到县城里最大的教培机构。面试时,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是正规机构,以教学为主”。但正式上班,她头天就被告知,“老师们,今天我们的电话KPI是160个”。

事实上,只有周末安排了一节课,她其余时间全在公司打电话招生,每个电话要填表、拍照,还被家长频繁质问“你们哪来的电话号码?”只干了三天,工资都没要她就跑了。

刚失业的时候,杨帆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离开县城,去更大的城市。但感情让她留了下来——在县城,她说除了体制,最高薪的工作就是进厂或销售。她觉得自己身体受不了12个小时不停在纺织厂拉布,再者,“我觉得自己还没到需要去做体力活的地步。”

在求职网站看了一圈后,她决定到小区10分钟路程外的一家养老院做社工。单休,每个月三千多,比她看的其他工作薪资低,但她看中这是个朝阳行业,没准还能发展做自媒体。

养老院和原来的学校在一条街上,她很快感受到了尴尬。小区里认识的邻居在养老院看到她,“你怎么来这了?”“你不是做老师的吗?”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她去了养老院。大家也不知道社工干嘛的,她听说自己在别人口中,变成养老院前台了,“虽然社工也没什么含金量”。

她心里清楚,自己也没有完全跨过内心的阻碍,“面子上确实有点挂不住”。有次在养老院,她碰到认识的快递员,他们各自瞄了对方一眼,她帮对方叫完取件人后,立马逃跑似地走开了。她担心别人以为她之前说自己当老师的事情是在撒谎。

让她困扰的还有,这件事要怎么告诉父母。中秋节,她照例给父母送礼物,但自己没敢去,让男友代劳了。她没让男友吐露她现在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很难接受”。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分析:中国电力市场为何频现“负电价”
  2. 北京做半套?美媒爆"松绑稀土出口"排除美军供应商
  3. 外资大撤退 中国第3季FDI环比跌51%
  4. 美移民局推“国土卫士”招聘计划 申请破纪录
  5. 川普:外国留学生对美大学有益
  6. 美参院通过政府拨款协议 黄金与股市上扬
  7. 德州教堂给联邦雇员发$2000支票
  8. 广州优质剩女焦虑!18女抢1男倒贴也没人娶!幻想嫁给高富帅霸道总裁
  9. 大陆银行App现关停潮 直销银行模式走向终结
  10. 上海市民沈永梅家园遭强拆 22年维权受尽打压
  11. 上海交大非全日制会计博士学费78万/期 引关注
  12. 中国蛋鸡供应严重过剩 导致蛋价“大跳水”
  13. 被问解放军攻台支持哪一方?薄毕瓜如此回应
  14. 中共保密局和国安部争相发文 分析:涉争权
  15. 导演陈可辛出车祸,警方正调查
  16. 河南新乡门诊医保报销每日限额50元 引关注
  17. 四川红旗桥垮塌:视频曝光 官方:山泥倾泻造成
  18. 张又侠罕见现身广州 习张合影曝两个“核心”?
  19. 健身前先喝一杯“它”浑身酸痛不见了!
  20. 日本朝野一致谴责中国总领事薛剑 呼吁驱逐出境
  21. 四川阿坝州红旗特大桥垮塌 腾起巨大烟尘
  22. 激怒川普,BBC身陷“最严重危机”
  23. 从第一手史料谈1950年共谍吴石案
  24. 近50年首次!日本拟2026年调涨签证费
  25. 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发言惹怒北京,日政府重申台海和平重要性
  26. 内地“暴走团”杀入香港!沿路播大声音乐 途人侧目
  27. 江西省5所高校拟撤销11个硕士点
  28. BBC剪辑风暴下的信任崩塌 川普纪录片事件深度解析
  29. “500年前是一家”?中国人姓氏的奥妙与玄机
  30. 巴基斯坦首都发生恐攻:12死27伤
  31. 石鲁写生册,笔力豪放
  32. 50元外卖工服,戳破了“中产三宝”的体面
  33. 六大名家笔下的蜀山行旅图
  34. 美政府"关门"最早12日结束,民主党因8人倒戈愤怒
  35. 日本拟2026年调涨签证费
  36. 上海“曙光计划”项目拟入选名单公示
  37. 没有国旗,没有摄像机,叙利亚总统从侧门进入白宫
  38. “双十一”行销套路重重 消费热情降温
  39. 山西一发电厂征地建厂 供热承诺落空 村民抗议
  40. 美101岁二战老兵成乐坛新人 谱写人生第一曲
  41. 2025江苏本科教学名师榜单揭晓
  42. 老人不“听话”就用剪刀扎 黑龙江托老所虐待老人
  43. 纽约时报:中国绿色科技浪潮正颠覆全球气候政治
  44. 叙利亚加入国际联盟 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45. 联合国专员:科技巨头为人权带来挑战
  46. 美政府“关门”最早12日结束
  47. 费城这区域铁路削减班次,通勤族陷困境
  48. 川普这波操作 猛捧中国怼盟友 连MAGA都看不下去了
  49. 曼哈顿地铁女子被撞身亡
  50. 风暴明日或登陆南加州
  51. 百度发售AI眼镜:价格便宜 有各种AI黑科技颠覆想象
  52. 川普发红包 停摆期间坚守岗位 航管人员奖金每人1万
  53. 指明了方向?比利时组建“川普党”:他是终极象徵
  54. Rokid乐奇眼镜,上市5天销量破4万
  55. 印度德里汽车爆炸酿8死 警方展开反恐调查
  56. 川习会后,中国发新规全面防范制毒物资流出
  57. “小野人”风波:男童已习惯穿衣服 父母未参与邪教
  58. 贝森特:两年摆脱稀土依赖 中国:想法天真属空谈
  59. WSJ:中国正酝酿一项计划 阻止美军获取稀土磁铁
  60. 退伍军人节 川普现身阿灵顿国家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