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通缩迈入第三年 或已陷通缩螺旋
2025-11-11 18:25:3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正陷入自1960年代大跃进以来时间最长的通货紧缩。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2025年的情况会逆转,尽管假日消费略有季节性回升,但工业和零售部门价格持续疲软,中国在2025年将连续第三年出现通货紧缩。
彭博社分析显示,中国实际感受到的通缩程度比中共官方数据显示的更为明显,日用商品价格暴跌,亏损企业的比例达到25年来最高水平。
中国或已陷入通缩螺旋
通货紧缩显示经济供需失衡,中国大陆的房地产走势低迷使民众资产缩水,供给远大于需求,损害企业利益,进而导致裁员降薪,使消费支出下降,企业也会减少支出,使经济活动放缓,债务负担加重,这反过来又会加剧通货紧缩。
这种恶性循环称为通货紧缩螺旋,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不断自我强化。
而且,一旦通缩的负面预期形成,各种刺激措施恐怕都会失效。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区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对彭博社表示,“通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对经济的负面预期就越深,经济刺激措施会变得越来越难奏效。”
这一趋势也会有全球性的影响:中国廉价的出口商品可能会压低海外物价,加剧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并对跨国公司造成冲击。
全球机构纷纷发出警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今年的消费者通膨率将平均为零,在近20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二低。韩国央行在7月也警告称,中国可能输出通缩到贸易往来的国家。
“物价无疑正在下降”
民众实际感受到的通货紧缩比官方数据更为明显。中共官方的CPI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提供的商品分类资讯有限,计算方法复杂又不透明,即使这样,自2023年初以来,CPI数据一直徘徊在零附近,偶尔会出现小幅上涨。而且近年来,许多关键数据正在悄悄消失。
彭博社分析了中国36个主要城市数十种商品的价格,包括住房成本、品牌汽车、食品、杂货、消费品和服务等类别,结果显示,追踪的67种商品中,有51种的价格在过去两年有所下降,物价无疑正在下降。
同时,涵盖上游产业的更广泛指标“GDP平减指数”已连续10季持续下降,显示通货紧缩在工业领域影响更为重大。太阳能板原料多晶硅的价格已跌至2022年高峰的五分之一以下,用于建筑的钢筋价格在5月跌至八年来的最低点。
亏损公司数量比例达25年新高
面对通货紧缩,公司经营者同样不好过。在过去五年里,“僵尸企业”(利润无法支付债务利息的企业)的比例从 19%上升到34%;大多数公司的资本和研发支出下降,这是十年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各行业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在2024年裁员。
目前亏损公司的数量比例达到25年来的新高,彭博社分析约6,000家中国上市公司之后指出,对私营企业来说,价格下跌、亏损扩大,利润率下降,对经营造成压力;许多公司将亏损归咎于需求疲软和价格战。
因应价格“内卷”,北京方面开始严厉打击过度竞争,此举一度推高了原物料价格。但由于消费者需求低落,房地产市场仍深陷低迷,专家怀疑政府的这些措施能否奏效。
彭博社报道,知名经济咨询智库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合伙人兼中国市场研究主管洛根‧莱特(Logan Wright)表示:“通货紧缩问题是系统性的。我们不认为这只是短期数据异常或是景气循环,也不认为可以透过某些刺激性政策轻易解决。”
与此同时,面对危机,中共当局的作法仍旧基于明显的政治考量。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直接向民众发放现金,另一方面,中共仍然一直侧重“战略产业”的发展,不愿意在人工智慧、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领域放慢发展步伐。然而,这些战略产业的民间需求疲软,企业只能被迫降价。
外资纷纷撤离中国或调整业务
跨国公司也未能幸免于难。自2022年底以来,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几乎每季都会下滑、星巴克去年业绩下滑、大众汽车和本田汽车预计,2024年的汽车销量将比疫情前减少30% 以上。
欧莱雅集团、资生堂集团等美妆企业、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以及古驰母公司开云集团等奢侈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均大幅下降。
近期中国市场的外资撤离潮更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宣布出售或调整中国业务。如星巴克(Starbucks)出售中国零售业务60%股权;汉堡王(Burger King)也与中国私募基金CPE达成合资协议,CPE将取得83%股权;其它包括麦当劳、家乐福、戴尔、三星、亚马逊、IBM、美光等亦陆续撤出大陆市场或调整中国业务。
根据大陆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前9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737.5亿人民币,年减10.4%。
工作机会减少与薪资下降
压力不仅限于各公司,还波及员工的薪资,并反过来影响需求。
去年,私人企业(雇用了中国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的薪资增速创历史新低。在制造业和资讯科技等行业,私人企业的薪资在官方统计中首次下降。一项在去年停止进行的私人薪资调查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38个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准下降了5%。即使在中国备受瞩目的“新经济”领域,如人工智慧和新能源,入门薪资也比2022年的峰值下降了7%。
同时,中国家庭储蓄额已增至去年国内生产毛额的约110%,创历史新高,显示消费者预期未来物价会下降,经济不确定性也会加剧。
彭博社报道,以38岁的郭芳为例,她曾是上海的科技工作者。不久前,她和先生年收入超过28.1万美元,挥金如土,购买名牌,入住五星级饭店,很少考虑金钱问题。
但她在2020年离职生子,之后想重返职场,但那些答应给她安排工作的同事如今都已被裁员。她的丈夫是汽车业的工程师,现在也担心公司因价格战而遭受重创,他也会面临减薪。
“今年我们减少了一些家庭旅行,因为我丈夫担心他的工作。”她说,“现在我订酒店的时候,都会考虑是不是应该选择更便宜的。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觉得要削减一些开支。”
人们对未来渐失信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朱天认为,中国摆脱通货紧缩螺旋的时间不多了。如果民间消费无起色,经济将面临危机。
他说:“从历史上看,通货紧缩非常罕见。如果物价下跌三年,通膨(数据)没有回升,人们就会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再回来了,到时候中国就会变成(之前的)日本。”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日本外,几乎没有主要经济体出现长期通货紧缩的情况。日本在2022年后渐渐摆脱了90年代以来长期的低通膨与通缩困境,物价渐趋稳定上升;美国则在经历疫情后的高通膨期后,目前仍维持在温和通膨水准。
然而,中国却出现了通缩。1980年代以来,收入和房产的成长曾经激发了人们向上流动的希望,但如今,通缩正在侵蚀中国民众的信心。
(本文参考了彭博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