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行销套路重重 消费热情降温
2025-11-11 11:25:4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大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继去年热度明显回落后,今年的市场氛围更加平淡。尽管各大平台提前开启促销,推出“低价”“价保”等行销活动吸引消费者,但实际情况却存在价格虚高、规则不明、价保难兑现等问题。商家套路重重,消费者投诉明显增多。部分商家的促销行为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双十一”正面临信任危机。
“先涨后降”虚假优惠频现
临近“双十一”,不少消费者为了以更划算的价格购买所需商品,特意将商品提前加入购物车,等待大促时下单。然而,大促当天,部分商品价格反而比平时更高。
来自上海的消费者张先生表示,10月27日他将一款剃须刀头加入购物车,想观察价格走势。4天后,同一链接、同一规格的商品到手价从260多元飙升至590多元,涨幅超过一倍。两分钟后刷新页面,价格又降至280多元。而商品原价在同一连结下也经历了“过山车”:从317元涨至670元,又降至523元。
杭州消费者麦女士告诉记者:“我提前加购的商品结算时反而涨价了。”她联系客服反映后被告知,“属于商家正常经营行为”。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每天价格都不一样,刚要下单就涨了。”“商家在活动前临时加价,看似满减、优惠券一大堆,实际算下来比平时还贵。”“现在的双十一,看似优惠的背后,全是套路。”
对比多个比价平台资料发现,不少商品在促销前悄然提价,再以“满减”“补贴”等形式降价销售,表面上折扣力度较大,实则价格高于平日。在京东平台上,电脑记忆体金榜前十款产品较10月初普遍上涨40%以上,部分固态硬碟的双十一价甚至比日常售价更高。
促销规则复杂 消费者疲于应对
今年“双十一”,各平台使用“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多种行销手段,规则复杂多变。各种消费券、满减活动的使用条件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眼花缭乱”。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一些高额优惠券要么无法使用,要么规则设置不合理。
上海市民吴女士表示,她在某婴幼儿用品旗舰店看到“购买5套减525元”的活动,但结算时并未享受优惠。客服解释称“活动仍在审核中”,至今仍无法使用优惠券。
不少网友反映,许多优惠券设置条件苛刻,部分商品无法使用;还有消费者指出,商家宣传的“最低价”往往需要叠加“跨店满减”才能实现,如果不再购买其它商品、未达指定金额,就无法享受优惠。
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多张优惠券不能叠加使用、适用范围有限。买个东西像做数学题,价格规则太乱。”
也有消费者表示:“买个东西要过一关又一关,参与双十一这么多年,第一次感觉心累。”
“价保”形同虚设 投诉量激增
为吸引消费者,不少购物平台推出“全程价保”“30天保价”等宣传口号。然而,记者在某协力厂商投诉平台检索发现,关于“双十一价保”的投诉已达上万条。
多名消费者反映,“双十一”期间购买的商品并未如商家承诺为“最低价”。当提出价保申请时,商家往往以“平台优惠券、赠品不参与价保”或“早买早享受”等理由拒绝;更有商家通过下架商品或更换链接来规避价保责任。
杭州消费者张女士称,她购买的空气炸锅承诺“价保30天”,但活动后价格下降百元,申请价保遭拒。
从狂欢到理性 消费热情降温
自2009年阿里巴巴发起“双十一购物节”以来,这一电商促销活动已走过17个年头。曾经的“全民狂欢”创造了销售纪录,如今热度明显下降。自2024年起,多家平台已不再公布成交总额。
中国经济网今日(11月11日)发文,“价格迷局不破,双11终将失去人心”,文章指出,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变装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欺骗,再到“凑单越凑越贵”的规则陷阱,“双11”曾经的“消费福利”正在被层层套路消解。
(本文参考法治网、中国经济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