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汉奸:华北军政人物的不同抉择
2025-11-06 22:25:0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水煮历史
20世纪30年代,华北可谓中国的多事之地,军阀余孽云集北平,局势不是一般地错综复杂。因缘际会,宋哲元崛起成为冀察地方军政领袖,他看似没有立场,但大节不亏。卢沟桥事变发生,张自忠倾向局部妥协,但所幸能及时看清形势,重返抗日阵营。而从“知日”“亲日”到“投日”,殷汝耕的骨子里面全都是汉奸味道……
01 宋哲元:晚节善终的地方实力派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民国元年入伍。冯玉祥担任北洋陆军第11师师长的时候,麾下五个旅长人称“五虎上将”,宋哲元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下野,宋哲元率领千余残兵溃退晋南,联合张自忠等部编为一个军,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
1935年夏,国民党中央军受制于“何梅协定”(注:1935年,日军制造事端,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国民党同日军签订了屈辱的“何梅协定”)退出河北,宋哲元逐步成为冀察政务委员会领袖人物。蒋介石心里极不情愿,但也只好面对现实,希望他带领的29军在华北前线与日寇努力周旋,维护主权。
在日本人看来,宋哲元并非南京嫡系,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为自己所用。冀察地方集团当然也会盘算,夹缝中求生存,维持一个模糊空间,不仅对日蒋双方有利,也便于自身发展壮大。有鉴于此,宋哲元遵照“舍小利而保大权”的方针,提出对日交涉“只要大权能归我们所有,地方上的小利即或为日方稍为染指,亦未尝不可”。
不过,总的来说,宋哲元在大是大非上始终保持民族立场,有一群亲日分子口口声声“南蒋北宋”,献上一面“自治政府”的旗帜图样,宋头脑清醒得很,赶紧一把火烧掉了事。
1937年春,为避开日本人纠缠、压迫,宋哲元请假回山东乐陵老家。临走之际,卢沟桥风云突起,宋哲元觉得事态不至扩大,指示副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镇定处之”。蒋介石判断战争不可避免,当即电告宋哲元,应固守宛平城,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而且表示,南京政府随时准备增援。
然而,宋哲元却另有打算,如果引发大规模冲突,苦心经营数年的地盘难保不失,于是由秦德纯出面婉拒中央军北上,擅自和日方展开和平谈判。
7月26日,完成既定部署的日军露出庐山真面目,分兵进攻廊坊和北平广安门,宋哲元幡然醒悟,下令全军抵抗。可惜一切为时已晚,中国军队仓促应战,北平、天津很快陷于敌手。
宋哲元南下保定,充分认识到自己犯下大错,主动请求南京处分。事已至此,蒋介石倒也好言安慰:“务望兄等鼓励全军,再接再厉,期达歼灭倭寇目的。”
抗战军兴,宋哲元历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指挥所部在河北、山东等地抗击日军。1938年春,宋哲元以健康原因提出辞呈,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逝,享年55岁。
02 张自忠:“抗战中最忠勇之一人”
张自忠的老家临清距离宋哲元的老家乐陵200多公里。张家经济条件优裕,张自忠高等小学堂毕业,先是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后转济南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夏,张自忠不顾家人反对,赴奉天省新民县北洋陆军第20镇入伍。那些年战争频繁,第20镇兵败湖南,张自忠经人介绍改投到冯玉祥的部队。
宋哲元当旅长的时候,张自忠是营长。1930年中原大战,西北军溃败,张自忠率领5000余人退入晋南,实力相对完整。两相比较,仅带出千余人的宋哲元地位尴尬。但张自忠对拥戴宋哲元并无异议。
1931年6月,这支西北军残部有了正式番号第29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任副军长,萧振瀛任总参议,冯治安任第37师师长,张自忠任第38师师长。此后,部队扩编,逐渐发展成为拥有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特别市的冀察地方集团。1936年6月,萧振瀛离开平津,张自忠接任天津市市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冲突,张自忠等人出面与日方代表松井等人草签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蒋介石认为冀察地方与中央步伐不一致,也无权签订任何妥协条款,多次去电询问、制止。及至大战难免,宋哲元撤离平津,南下保定坐镇指挥,“所有北平军政事宜,统由张师长自忠负责处理”。
8月初,张自忠认识到对日交涉实属与虎谋皮,在国共合作全国抗战的形势下,无论怎样虚与委蛇,冀察地方都不可能恢复战前的模糊空间,毅然登报辞去所有职务。后在外籍友人帮助之下,秘密离开平津是非之地。
后来,经众人保荐,张自忠以军政部中将部附暂代第59军军长,第59军此后长期划归第五战区战斗序列,从齐鲁大地到长江流域,几乎无役不从,张自忠因此累功升任第27军团军团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大举进犯湖北枣阳,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命张自忠为右集团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第29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固守襄河两岸阵地。日军第13师团十分凶狠,激战至5月6日,张自忠决定亲自过河督战。16日,张自忠及总部特务营、第74师一部被困南瓜店,勤杂人员全部加入战斗,渐渐伤亡殆尽。15时,身上多处负伤的张自忠被日军刺刀刺中要害,高大的躯体向后倾倒在血泊之中。
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追晋张自忠为陆军上将。
03 殷汝耕:钉在耻辱柱上的变节者
殷汝耕是浙江平阳人,17岁首次东渡日本,考入鹿儿岛第七高等工科学校;25岁再度留日,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海归”之后,殷在北京政府谋得众议院秘书一职。没过多久,参加南方护法政府,担任驻日委员,协助唐绍仪进行外交活动。1924年冬,殷汝耕改投唐继尧,出任云南省政府财政顾问。奉军郭松龄倒戈张作霖,殷汝耕脑子一热,又一次更新名片——东北国民军机要秘书,专办对日交涉。郭松龄兵败,殷汝耕逃入新民县日本领事馆避难,得以逃出生天。
1927年春,北伐军底定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国民政府“知日派”黄郛先后担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部长。殷汝耕重出江湖,再操旧业,陆续参与了“济南事件”、“淞沪停战”等一系列对日善后交涉。长城抗战后期,黄郛北上主持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殷汝耕紧跟其后,成为谈判代表之一。这一年,殷汝耕44岁,年纪虽然不大,却已是经历北京政府、护法政府、国民政府的“三朝元老”。
中日签订《塘沽协定》,划定冀东22个县为“非武装区”,日本人扶持殷汝耕走马上任“蓟密区督察专员”。督察专员是国民政府的一种行政职务,大略等于今天的地级市。
日本人为什么如此欣赏殷汝耕?据专田盛寺(曾任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助手)战后交代:“土肥原之所以看中殷汝耕,是因为殷是一个通晓日本情况的人,殷的夫人是日本人,殷真心希望华北安宁。”
土肥原处心积虑推动“华北自治”,多方联络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商震等地方实力派,但这些人谁都不愿意领头扛旗,于是退而求其次,准备“先说服并切实掌握殷汝耕,再从阎、宋、韩、商四人中选择突破口”。结果,双方在天津一家饭店商量起事,一拍即合,殷汝耕比土肥原还积极。
1935年11月25日,“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殷汝耕等败类大放厥词,宣布“脱离中央,宣布自治,树联省之先声,谋东亚之和平”。
消息传开,神州鼎沸,南京国民政府明令通缉殷汝耕,北平、通州近在咫尺,无奈碍于日本庇护,无法实施抓捕。12月25日,“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改名“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为“政务长官”,总揽全区军政事宜,所有保安队改编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正规军,冠以某师番号。
抗战全面爆发后,殷汝耕曾被部下抓获,在押送北平交宋哲元处置途中,在北平遭日军突袭,殷趁乱逃跑。1940年春,殷汝耕复出,做过汪伪政府的山西煤矿公司董事长、治理运河工程局局长等。1945年底,殷以汉奸罪名被捕,后经南京高等法院审理,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