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为“A Level”续费的中产:不装了,钱不够了

2025-11-01 01:25:5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最人物

拒绝为“A Level”续费的中产:不装了,钱不够了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中产返贫的典型三件套是:贷款买房、孩子上国际学校、老婆在家做全职太太。而如今,不少中产家庭开始面临尴尬的处境——

他们率先选择放弃的,通常是孩子的“教育自由”。



去年,深圳厚德书院因财务问题宣布关停,北京房山的诺德安达也宣布倒闭——这轮民办、国际学校“关门潮”的背后是中产家庭集体断供的缩影。

还有更多家庭采取包保守的教育态度,开始把孩子的教育从民办或国际学校转向公立学校。

而这种行为折射出的,不只有中产家庭的财政危机。

“念书念出一套房钱,就业一看月薪八千”,无数中产正从奋力托举孩子的教育竞赛中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投资的真实回报率。

国际学校,这条曾被许多家庭视为“通往世界舞台”的理想路径,如今正逐渐演变为一场考验财力、耐心与教育理念的漫长马拉松。

本文授权转载自“视觉志”

作者 -小飚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陆续发布学费上调通知。

尽管各校涨幅不一,但整体趋势持续向上。尤其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学校学费的年度涨幅甚至超过25%,远远跑赢中产家庭的收入增长。



那么,国际学校的真实收费究竟有多高?以北京鼎石学校为例——这所成立于2014年的学校因明星子女就读而备受关注,李小璐的女儿甜馨便在此就读。

有网友统计,鼎石的学费平均每年超30万元,若加上寄宿与餐饮费用(约11万元/年),且从9年级起学生必须在校寄宿,那么一个学生每年的基础花费,必然稳稳突破40万元大关。

然而,学费只是国际学校支出的“冰山一角”。

在每年一缴的固定学费之外,学生家庭还需承担一系列看似零碎却不容忽视的日常开销:校服、社团活动、校车接送等等。比如有网友晒出在鼎石买校服的vlog,11件校服一共花费3000多。



而如果家中有两个或三个子女同时就读,相关费用还要成倍上涨。

当然,国际学校所提供的服务也实打实地体现在教学与生活细节中。学校的师资队伍多由外教与中教共同组成,且更注重个性化教育,给予孩子不同于传统学校的知识环境和表达空间。

很多网友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国际学校宿舍条件,这些孩子的宿舍环境十分优越,更像是一套配备齐全的公寓。且除了相对独立的宿舍空间,也有公共活动区——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意识,也能尊重他们的私密空间。



有博主拍摄过学校的餐食,种类丰富、搭配科学,充分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与口味需求。



以上这些,都精准迎合了中产家庭渴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给子女更优渥生活的心态。这也是不少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原因——环境很重要。

但是,付清学费、安排好教学环境,远不是教育的终点。课外兴趣班、暑期海外研学、竞赛辅导、升学规划等这些“隐形支出”接踵而至,持续考验着中产家庭的经济耐力。



此时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一定要努着一股劲儿支付这些课外活动开销呢?

原因可能是,许多家长在将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后才意识到,那笔名为学费的开销只是国际学校的“入场券”,孩子入学后真正的学习环境,那些与同学共同参加的活动、那些关于兴趣的共同话题、日常生活的集体回忆,所有的这些都要靠金钱去构建。

这个时候,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无所遁形。有教育博主分享过真实案例:孩子开口要一双6000元的球鞋,家长第一反应是攀比,但其实孩子的同学中有人每双鞋都是这个价位。



以前,咬咬牙供孩子读国际学校,对不少中产家庭来说,是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选择。可现在呢?学费一个劲儿涨,附加消费也不断叠加,这条路慢慢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些看似承载着中产 “跨越阶层” 希望的国际学校,仔细看看账单才发现,不过是一场用金钱细细编织的梦。这个梦对于曾经的中产家庭来说也许是值得做的,但如今的他们也意识到,这个没有尽头的梦,代价高昂,结局却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中产家庭选柄际学校,差别还挺大的。

一种是“出走型”路线:家长直接选择海外的国际学校,核心诉求就是让孩子彻底躲开国内的教育内卷。泰国、马来西亚这些亚洲国家成了热门,一来当地国际学校学费相对便宜,距国内更近;二来宣传重点都是 “让孩子快乐成长”,特别对想逃离教育焦虑的中产胃口。



这当中又以泰国的国际学校为最火。当地国际学校一年的学费,也就是北京等一线城市同类学校的一半,加上泰国生活成本低,自然吸引了不少家长。

可真把孩子送过去,新的焦虑又找上门了,有些家长甚至最后把孩子接回了国内,理由是再待下去“孩子就废了”。倒不是说这些学校的课程理念不好,只是很多中国家长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泰国国际学校的课程的确轻松,比如,教授给孩子的课程是“如何更正确地呼吸”;还有的家长发现学校教授的是“如何用一块抹布打扫全家”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显然并不符合中国中产对孩子的教育期待。



这种模式确实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却也削弱了孩子的竞争力。可这恰恰是很多中产家长最难接受的。要知道,这些家长中的大多数人是靠高强度学习和竞争才实现阶层跃升的,骨子里还是相信“严格训练”才是成功的关键。

而另一种选择,是留在国内读国际化学校,但家长们同样有自己的困惑和焦虑。选这条路的家长,对教育不抱天真幻想,也不追求“轻松”,他们要的是“精英式”培养。

可国内国际学校水平参差不齐。顶级的学校,中产家长难以承受高昂的学费;一般的学校,师资又缺乏保障,这就特别考验家长筛选教育资源的能力。

前两年不少所谓的 “国际学校”,其实就是挂着国际招牌的双语学校,但架不住宣传猛,所以成了不少中产家庭的选择。后来国内的国际学校遭遇了一波外教离职潮,直接搅乱了这些学校的师资稳定;就算还有一些外国老师,但是不少人可能并非来自英美等英语国家,甚至有的可能来自东南亚国家,教学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没保障。



而事实上,一些老牌的国际学校,学生们并不轻松。那些优质国际学校的学生,日常作息到底什么样?除了排得满满的学科课,课余时间还要被社团活动占满,放学后可能还要做研究性作业、准备国际竞赛;周末也歇不了,SAT(也被称为美国高考)培训、艺术特长班排得满满当当。



这种高强度安排,和外界想象中 “国际学校=快乐教育” 根本不是一回事。有些孩子适应不了,就出现了 “教育回流”,从国际学校转回公立体系。

一些家长除了扛不住常年高额的教育开支,还要面对孩子在生活、学科上的各种不适应:与其花大价钱请家教补课,不如干脆回公立,冲高考,反而简单直接。

这么看下来,国际学校早就不只是个读书的地方,更像一块试金石,照见了中产家庭的价值观和生存策略。家长选哪条教育路,本质上是在回答两个更深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多大的代价?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国际学校对于中产家庭而言堪称完全的教育“奢侈品”,那他们为何还要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道路呢?

其实拨开层层光环,大部分家长选择国际学校的初衷,依然离不开最朴素的"望子成龙"情结——

他们期待孩子能够借助这条通道顺利出国,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最终实现真正的阶层跨越。而一些顶尖国际学校每年超高的升学率,正是这些家长所追求的。



这种追求听起来顺理成章,但现实情况往往困难又复杂。即便成功进入国际学校、适应了国外的教学体系,想要踏入世界名校的大门也绝非易事。国际教育并非一条铺设好的康庄大道,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家总动员的升级打怪之旅。

以美国顶尖大学申请为例,除了需要近乎完美的成绩,学生还需要展现独特的个人特质。这就催生了一场围绕"人设打造"的隐形竞赛。

比如,美国名校喜欢那些有做公益项目经验的学生。这里说的“公益”不是简单地“扶老奶奶过马路”,而是可以直接服务于社区的公益之举。

就像中国南方雨水多,有时下雨井盖会反水,有个南方的同学就做了一个传感器,可以在雨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报警并封闭井盖,从那之后该同学所在的社区井盖就再没积过水。这个公益项目从调研到研发再到生产投放,需要持续的研究和经济支持,而即使是中产家庭,要做到这一点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此外,运动特长也不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谷爱凌就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她的运动特长确实帮助自己申请到了更好的学校。

谷爱凌爆火后,让孩子靠运动特长拿到国外优秀大学的offer,几乎是每个华人家庭都会考虑的教育“捷径”。



但这条路并不“快捷”,如果要走体育“爬藤”这条路,等到高中再开始就晚了,“9年级定项目、查NCAA 认可课程,10年级注册账号,11年级既要备赛又要考 SAT,12年级签录取信……”



这场看似个性化的竞赛,其实都对家庭资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国际教育就这样,悄然从"卷孩子"变成了"卷全家"。

而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即便投入如此巨大,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比如有的毕业生虽然成绩接近满分,拥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最终却与梦想的藤校失之交臂。

这种不确定性让许多中产家庭陷入深深的焦虑。他们既不能像顶级家庭那样从容应对,也无法像普通家庭那样安心接受主流教育路径。在国际教育的道路上,他们像是走在钢丝上,每一步都需谨慎权衡。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那些砸重金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盼着他们靠海外名校实现阶层跨越的家庭,可最后真能如所愿吗?现实比想象残酷多了。

这些年留学生越来越多,海外文凭早就没以前那么“值钱”了。如今在就业市场上,“海归”身份早已不稀罕。网上总传 “海归月薪才5000”,这话或许不全属实,但这类消息一遍遍被转发,确实也慢慢磨掉了家长们当初的高期待。



市场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全球化的热度降了,加上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留过洋”的标签早就没那么好使了。

越来越多想依靠托举孩子完成阶层跃迁的中产家庭开始冷静思考:花几百万培养一个“全球化人才”,到底值不值?他们开始认真算账,考量教育投入能有多少回报?



其实,与其硬着头皮凑钱,赌一个不确定的留学未来,不如选一个更贴合自家情况的教育方式。

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从来都是帮每个人找到和世界相处的方法。当更多中产家庭从盲目追逐国际教育的迷梦里醒过来,才能让教育找回它本来的样子。

就算有人说“中产返贫先烂尾教育”是个常态,但这个现象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家长们用更清醒的头脑,给孩子找一条更适合的成长之路。这条路,配得上孩子的未来,也符合家庭的当下。

量力而为,总不是一件坏事……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习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习会低头念稿 上面写着....
  2. 凯里鹦鹉对答如流,采访视频爆红
  3. 张三丰破解占卜:命理真谛 改运之道
  4. 石破天惊的开门见山 高市早苗如何硬刚习近平
  5. 降血压药疑含致癌物质 近59万瓶药品已被召回
  6. 1957-1967:一位青年物理研究者的生死劫
  7. 王家卫7段录音曝光
  8. 川习会最意外的话题 习近平低头念“超大字稿”被热议
  9. “刑讯逼供”:一名北大女研究生的16天小黑屋噩梦
  10. 厨房妙招:冰箱秒变料理“高手”?
  11. APEC出访庆州下榻四星酒店 习近平一原因钟情它
  12. 辉达计划入股10亿美元 Poolside估值翻涨三倍
  13. “川习会”专家析中方认怂 习表现引猜测
  14. “郑智化事件”:残障人士应“受助感恩”还是平等参与?
  15. 加拿大成中共渗透西方“样板田” 特鲁多之父首被统战
  16. 1.8米的习近平与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议论纷纷
  17.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18. 超级富豪钟爱的纽约超高塔楼成了“危楼”,谁之过?
  19. 美国法院发出禁制令
  20. 专家析川习会:中方认怂 习拘谨全程念稿
  21. 川普下令恢复核试 纽时:中国重启新疆核试场堡程
  22. 川普缺席APEC竟赶去万圣节派对?白宫:历年传统
  23. 没提等于提了?环球时报这样解读川习会对台湾信息
  24. FDA宣布召回58万瓶降压药 称有致癌风险
  25. 最新行为太出格 以媒怒揭北京老底
  26. 子宫写真火遍法国:可看性别
  27. 湖南出现多只黑熊,熊妈带崽觅食
  28. 中共文革期间沦“北京人质” 前路透记者87岁过世
  29. 中国街头现反共标语 要求习下台 引热议
  30. 巧克力价格飙涨 万圣节美消费者转向便宜糖果
  31. 美2026年社安金涨2.8% 每月最多可领多少钱
  32. 川普缺席APEC习近平补上 美中区域竞赛出现变化
  33. 美柬关系回温 暌违8年重启顶级联合军演
  34. 美假日购物季价格恐全面上涨
  35. 现在流行外包儿女:拿人钱财,替人尽孝
  36. 日本首次从澳洲进口重稀土 摆脱对华依赖
  37. 习近平发表APEC领袖会议演讲! 提“延链”非“断链”
  38. 美国房市持续低迷 房屋转手率创数十年新低
  39. 川普未排除地下核试验的可能性
  40. 网购无花果树:很迷你,很奇葩
  41. 白宫林肯浴室获翻新 川普晒奢华装潢图片
  42. 涉知名女演员唐嫣、刘诗诗,7段录音曝光
  43. 静音超音速飞机首次试飞 NASA与洛马联合研发
  44. 大陆41家A股上市房企 前三季巨亏872亿元
  45.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46. 卡戴珊公开质疑美国登月造假,NASA局长急了
  47. 海南国企偷砍农户槟榔树 引发警民冲突
  48. 宾州议员推动法案:保护女子体育公平与安全
  49. 中金资本再震荡 董事长单俊葆被曝失联
  50. 店主关门开枪! 加州5匪持枪抢金店遭反杀 2死3伤
  51. 美中后续发展,彭博很悲观
  52. 中共渗透台湾政军企 前军情局长吁民众提高保防意识
  53. 习近平借APEC强化多边形象 中日首脑首次会晤
  54. 中共国企偷砍海南农民槟榔 爆群体抗议石块砸警察
  55. 演员冯淬帆去世 5天前悼念许绍雄一语成谶
  56. 高盛警告美国中产消费“失速”
  57. 海南爆大规模抗议 农民围国企怒喊“打倒土匪窝”
  58. 柏林机场因无人机入侵一度暂停航班运作
  59. 黄永玉,十万狂花入梦寐
  60. 拒绝为“A Level”续费的中产:不装了,钱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