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奇迹: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全球首家
2025-10-29 08:26:1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腾讯

10月28日,英伟达在华盛顿举行的GTC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重磅产品更新、战略合作与投资计划,推动周二股价大涨4.98%,报收于201.03美元。该公司股价年内已累计上涨超过50%,较4月低点翻倍。
01.英伟达的市值跃升之路:从1万亿到5万亿,用时两年半

英伟达过去5年的股价走势
英伟达市值达到1万亿、2万亿、3万亿、4万亿美元的时间分别如下:
·1万亿美元:2023年5月30日,英伟达股价开盘涨逾4%,总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美股有史以来首家万亿美元市值的芯片公司。
·2万亿美元:2024年2月23日,英伟达开盘涨近3%,股价站上800美元关口,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
·3万亿美元:2024年6月5日,英伟达股价当日收盘大涨超5%,报收于1224美元,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2024年6月18日美股收盘,英伟达市值飙升至超过3.4万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4万亿美元:2025年7月9日,英伟达股价当日上涨逾2%,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
·5万亿美元:2025年10月29日,英伟达股价开盘上涨 ,总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02.近期利好:英伟达在GTC大会上展示全球科技主导权
在10月28日的华盛顿GTC大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发表主题演讲,重点围绕6G、AI、量子计算及机器人四大领域的技术突破展开。他强调,随着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加速计算与GPU技术已成为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英伟达宣布与诺基亚达成战略合作,拟投资10亿美元认购诺基亚股份,共同研发AI原生6G网络平台;同时联合思科、T-Mobile等电信企业,加速6G无线网络布局,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生态。
英伟达推出融合AI超算与量子计算的NVQLink技术,可实现量子处理器与GPU超级计算机的高效连接,目前已获得Rigetti、IonQ 等17家量子计算公司支持。此外,英伟达还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将建造该部门规模最大的AI超算。
在AI工厂领域,英伟达将推出支持AI工厂操作的Bluefield-4处理器;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热潮再添动力,其与Uber、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达成合作,Uber计划2027年起部署10万辆基于英伟达技术的Robotaxi。
同时,英伟达深化与企业的技术整合:联合AI明星企业Palantir打通GPU计算能力与企业数据平台,携手医药巨头礼来推动GPU技术在制药研发中的应用,还与甲骨文达成合作,进一步拓展AI落地场景。黄仁勋指出,英伟达AI技术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亚马逊、富士康、卡特彼勒等企业的机器人与自动化项目均依托其技术推进。
黄仁勋在现场首次展示英伟达下一代Vera Rubin超级GPU实物。该产品已完成实验室测试,首批样品已从台积电送回,预计明年此时或更早实现量产。Vera Rubin是采用无缆连接设计的第三代NVLink超算,共 72个机架,单机架算力达100 Petaflops,性能为初代DGX-1的100倍,意味着过去需25个机架完成的工作,如今单个Vera Rubin即可胜任。
营收数据方面,英伟达今年上半年营收已超1000亿美元,黄仁勋预计到2026年底,公司GPU销售额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
针对“AI泡沫”的市场争议,黄仁勋明确反驳:“我不认为我们处于AI泡沫之中。我们正在使用所有这些不同的AI模型。我们在使用大量服务,并乐于为此付费。”他强调,当前AI模型已具备足够实用性,客户付费意愿明确,这一需求将反向印证昂贵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
03.英伟达的崛起:从游戏显卡到AI时代的算力核心
英伟达的传奇,始于游戏,却壮大于人工智能。上世纪90年代末,英伟达率先推出图形处理单元(GPU),最初只是为了提升电子游戏的视觉体验。但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意识到,GPU的并行计算特性不仅适用于图像渲染,更适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和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洞察,为英伟达的AI帝国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深度学习和生成式AI的爆发,英伟达的GPU成为训练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系统、机器人及生物计算的核心算力。ChatGPT的问世,进一步引爆了全球算力需求,也让英伟达成为AI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自2022年底以来,英伟达的营收与利润同步飙升。公司市值在短短三年内不断创造历史,从一家高性能芯片供应商跃升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英伟达的成功不仅源于产品性能领先,更来自其构建的“AI生态体系”——涵盖GPU硬件、CUDA软件平台、AI工厂(AI Factory)以及数据中心架构,形成了几乎无可替代的算力闭环。
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全球AI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达到7万亿美元。英伟达正处在这一浪潮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云计算巨头的GPU集群建设,还是各国推动“主权AI”计划,几乎都离不开英伟达的芯片与软件生态。
04.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围绕AI算力的全球军备竞赛
尽管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仍保持统治地位,但竞争者的脚步正在逼近。AMD是最具威胁的直接对手。该公司近期与OpenAI签署协议,提供高达6吉瓦算力的AI处理器,并与甲骨文合作供应5万颗GPU,意图在云端训练市场与英伟达分庭抗礼。AMD的MI系列芯片虽然在生态兼容性上仍逊一筹,但价格更具吸引力,受到部分成本敏感型企业青睐。
与此同时,高通宣布正式进军AI数据中心市场,推出自研AI加速芯片,以期在低功耗推理计算领域抢占先机。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自研AI芯片,如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与Inferentia、微软的Maia系列,都旨在减少对英伟达GPU的依赖。
不过,英伟达的技术壁垒依旧坚固。其Blackwell架构GPU在性能与能效上均领先竞争对手一代以上,且公司在软件生态(CUDA、TensorRT、DGX系统)上的优势极难复制。分析机构I/O Fund指出,即便竞争者在硬件上追平英伟达,若缺乏对应的软件和开发工具支持,依然难以撼动其在AI训练领域的核心地位。
在资本层面,英伟达通过投资与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该公司已计划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并与英特尔结成战略联盟,由后者为其定制CPU,以优化数据中心整体架构。这种“纵向整合+横向合作”的策略,使英伟达在激烈的算力竞赛中始终保持领先。
尽管风险与挑战并存,但市场普遍认为,英伟达仍掌握AI时代最稀缺的资源——高效、可扩展的算力供给。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在AI基础设施尚处早期建设阶段的背景下,英伟达的主导地位短期内几乎无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