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的帝都:莫斯科有多富?俄罗斯有多穷?
2025-10-28 16:26:1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一拳一头北极熊
制图 | 桐 校对 | 朝乾 编辑 | Alicia

中国的胡焕庸线,从东北黑河到云南腾冲,4000多公里。
那俄罗斯的“胡焕庸线”呢?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乌拉尔山(欧亚分界线),在它以东就是西伯利亚。
但在我看来,其真正的“胡焕庸线”只有108.9公里,那就是莫斯科环城公路。
莫斯科环城公路既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
也是欧洲多条E系列国际公路的组成部分
(图:shutterstock)▼

正如俄罗斯著名乐队“事件”的歌词所唱:只要越过莫斯科环城路,那就不是俄罗斯;只要越过环城路,那就是西伯利亚!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他们国家只有两种人:莫斯科老爷和臭外地的。
其差距之大,命运之悬殊,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身在一个国家,同人却不同命
(图:壹图网)▼

四个俄罗斯
莫斯科之外的“外地人”,按收入水平还可以再细分,加上莫斯科,你就能发现 “四个俄罗斯”,分别是被忽略的“非国民”地区、穷得不忍直视的地区、穷但还凑合的地区,以及莫斯科等少数富裕城市。
最贫困的“非国民”地区,就是那些去工业化的、即将消失的小城镇。它们主要是北方的煤炭、冶金、木材等原材料加工城市和附属乡村,这些定居点的基建过于老化,濒临崩溃。
位于俄东北部楚科奇自治区的村庄
尽显荒凉破败之感
(图:壹图网)▼

很多定居点都是雪原中的孤岛,陆路交通基本中断,昂贵的公路铁路根本没钱维护,直升机和小飞机是这些偏远地区居民的交通生命线。
这些飞机很多都是大巴化运营的,长期低票价、缺少维修经费,也让它们极不安全,空难时有发生。
至于穷得不忍直视的地方,大多是因为人力和资源都被吸干了,就如远东的图瓦、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和北高加索的一些自治共和国那样。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图瓦共和国更是穷中之穷
甚至连铁路都没有
(图:图瓦渔民,壹图网)▼

这里只有不到3%的人收入能在10万卢布(约8780人民币)以上,普遍只有2-3万卢布(约1750~2630人民币),而且失业率还很高。
令人意外的是,环莫斯科地区的收入也非常低。像伊万诺沃、奥廖尔、坦波夫、奔萨等州,居民月收入比起老少边穷地区也只多了人民币500块,月工资超过9000人民币的比例不到5%。
这些地方几乎被莫斯科吸干了,相当于俄罗斯的“山河四省”。
种植畜牧、食品和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纺织业等
是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
(图:壹图网)▼
第三种是守着苏联家底凑合过的“大部分地方”。虽然普遍穷,但穷得没特色。
苏联给这里的城市留下了够用但都差不多的基建。苏联解体后,虽然基建更新很慢。但只要维护得当,即使北高加索这种老少边穷的地区,也有靓丽的市民公园、相当不错的剧院。
至于住宅方面,反正大家住的都是赫鲁晓夫楼。
五层高的赫鲁晓夫楼,一款典型的苏联式住宅
(图:shutterstock)▼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和我国东北接壤的远东地区似乎很穷,但实际上,远东固然有像图瓦这样“鹤岗化”的地区,而像海参崴所在的滨海边疆区,在俄罗斯80多个联邦主体中,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综合福祉指数,都能排到二十几名,已经很不错了。
事实上,海参崴经过多年大量的经济补贴,已经略微恢复元气,相当于我国的长春,这里的整体情况要好于环莫斯科贫困带。
拥有港口的海参崴对于俄罗斯的远东利益很重要
(图:shutterstock)▼
而莫斯科有高达40%的人月工资超过10万卢布,其典型工资区间在5万到14万卢布(4385~10500人民币)之间。莫斯科人收入的下限,几乎能达到其他殷实地区正常工资收入的上限。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经济极化和一城独大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以城市为单位计算俄罗斯的平均工资,排行榜的前十名几乎都是人特别少、资源特别多的能源小镇。这些地方,比起阿联酋只差头顶那一块布。
但莫斯科却以高达16万卢布(14000人民币)的人均工资跻身第二位。要知道,能源城市都是几千或几万人分享一个巨大油气田的利润,而莫斯科能以千万人口数量在人均工资上力压这些土豪小镇,想一下就知道这里集中了多少资金。
甚至莫斯科的卫星城克拉斯诺戈尔斯克,都能以每月9.5万卢布的人均工资力压圣彼得堡的9.3万卢布,这就像燕郊人均工资能高过上海一样让人惊悚。
从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可以乘坐地铁到达莫斯科
这里也可以说是莫斯科的“睡城”
(图:Myakinino地铁站,shutterstock)▼

一般来说,房租是判断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金标准,这一点上,圣彼得堡也远远落后于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地铁站的步行距离内,可以找到3万卢布(约2630人民币)左右月租的一居室,在莫斯科则需要至少5.5万卢布(约4820人民币)。
房租贵了近一倍,相当于北京与南京的差异。通过房租,我们大致可以估计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高薪岗位数量上的差距。
人口方面,莫斯科的规模效应在俄罗斯完全是断崖式的,有1300万人口,而第二名的圣彼得堡只有500多万人,其余城市最大的也不超过200万人。
俄罗斯一共有85个联邦主体
而一个莫斯科市的人口就占了全国的9%▼

如果对比市容,莫斯科核心区到处是精美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建筑,而其他的百万级城市,除了圣彼得堡以外,往往只有主街列宁大道上才能看见成排成列的新古典建筑,其余市区则免不了各种老旧的赫鲁晓夫楼。
同样地,在摩天大楼方面,虽然第一高的拉赫塔中心(462米)在圣彼得堡,但这只是一根独苗,前20名中的其余建筑全在莫斯科。
连叶卡捷琳堡这样的经济第三城,也只有一栋188米高的摩天大厦,还有一座在建的200米高楼。而早在1955年,莫斯科就建了200米级别的乌克兰宾馆。
莫斯科街头的精美建筑也给人带来一种审美享受
(图:shutterstock)▼
而莫斯科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则几乎都在“西伯利亚化”,人口萎缩已经无法逆转。
随着俄乌冲突的延续,这些居民点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虽然战争给很多铁锈带带来了订单和就业,但被送上前线的大多是农村人口。即便有伤亡抚恤金,也不能给这些小城市(人口少于5万人)带来复兴,而是加速了其消亡。
偏远农村本就人口凋零,还被抽调了大量年轻人,不消亡是不可能的。
走向前线,也往往就是走向残酷的结局
(图: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