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观察家笔下的明朝大老爷
2025-10-26 15:25:1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历史冷新泡
公元16世纪,西方人开始逐步与明朝进行接触。在尝试入乡随俗之余,敏锐察觉到一个叫做“老爷”的特权群体。现在的我们非常清楚,这些人就是担任官吏的科举士大夫。但在初来乍到的观察家看来,细枝末节的一举一动皆充满标注价值,能够迅速且直观的了解这片崭新世界。

正因如此,无论在福州当过俘虏的伯来拉,还是经常造访广州的克鲁斯,都在私人笔记中为老爷们留下相当篇幅。

老爷们坐轿子出行的队伍充满压迫感
首先,老爷们的出行排场,就足够引起记录者关注,更不说刻意营造出来的压迫感:
这里应该知道老爷是如何受服侍和敬畏的。如在公众集会,他们一声吆喝,所有公家仆役都吓得发抖。当老爷想要行动,哪怕仅到门口,仆人也得用镀金椅子把他们抬去。不管是私事外出,还是到别家拜访,他们在城里走动时也是这样。
因他们有职有权,总有人跟随他们。他们中最低层的也坐这种轿子,至少有两人开道。即使不需要,仍叫百姓让路,为的是叫老百姓畏怕他们。

老爷们的队伍出行 总是要先清空街道
他们的随员还有些军士,拿着镀银的或全用银制的锤。有两名士兵的,有四名的,有八名的,视其等级而定。再大些的老爷,在这些军士前还整齐地有其他很多执杖的人和大批警卫,把竹子拖在地上,因此街道被铺满,你可以老远听见竹杖的声音及喊叫者的吼声。
这些家伙也是抓人的,他们围的是酱红色腰带,帽上插的是孔雀羽毛。老爷身后有些人拿着牌子,牌子挂在棍头,写着他们跟随的老爷名字、等级和官位。

武官出行 同样有很大排场
他们还拿着与官位相称的伞。如老爷职位低,那他后面只有一把伞,但不能是黄色。如地位高些,可以有两把,三把或四把。为首大老爷的伞可以是黄色,那在他们那里被当作一种极大的荣耀。打仗的老爷地位再低也用黄伞。都堂和察院外出,尚有全副披挂的三、四骑前导。
老爷坐一乘涂金的漂亮而华贵的四人抬轿子。这些轿子都是又大又高贵,老爷由所有的书手及下面的吏员簇拥着。当他上街时,他们始终在奔忙着。老爷身穿一件黑色精美的哔叽长袍,有两只长袖,那是寻常的服装。他像修士一样两手交叉,他的眼睛朝下,不左右张望。因为他们即使连眼睛都不愿与百姓接触,以保持一种威严,越威严就越受到敬畏。

许多老爷喜欢穿着精美黑袍
其次,皇权对于士大夫阶层的限制,也可以从职业规律中体察出来:
当察院每三年巡视城市,或因要事外出,或者有某位钦差来时,他们就在他经过的街道关门闭户,工匠停止工作,他路过的街道上不见一人。商店关门,不出卖任何东西。役吏用绳索沿街顺街牌楼的三座门栏出三条道,中间一条只供老爷通过,吏员走两边的,禁止人在中间行走。他们由许多下层老爷步行陪同。
官职的任期是二年到三年、不许延长,授与职位的人不是出生在当地。因为他们可以在处理归他们衙门管的案件时不受情感的影响,同时他们不可能变得强大,从而防止了反叛。皇帝按每人的功过和能力,听取宦官的意见,分配职位。

老爷们每到一地 通常只有2-3年任期
当然,士大夫官僚们的作风,同样显得与其他群非常体格格不入:
老爷是个懒惰的阶级,除吃喝外完全没有锻练和游乐。有时他们到郊外去,叫士兵拿刀箭射靶子。但他们并不停止进食,甚至在别人拉弓发矢的时候他们还在不断吃东西。靶子是蒙在长杆上的大毡。射中靶子的作为最佳射手,得到一块深红色缎子、包在头上。
优胜者这样得到荣誉,老爷则肚子饱饱地回家!

老爷们的娱乐 就是边吃边看士兵射箭
在所有的城市和城镇,皇帝设有许多为大小老爷住宿的华贵馆舍。有足够的经费供给借宿的人,按其地位高低供应。要供给每人花销的费用是已经规定了的。如果服务不满意的话,任何留宿的老爷都可以命令鞭打馆舍的主管人。
有的老爷如要在亲友家留宿,便把钱取走,下级老爷有时也这样做,或为省点钱,或为更自由地随意寻乐。这些馆舍从不缺乏任何东西,因为布政使负责给予充分供给以至一无所缺。每年底要馆舍官吏上报开销的帐目。

官员们可以下榻驿站支取钱银
相比之下,那些为老爷们服务的差役,更让西洋人感到叹为观止:
当老爷坐在椅上听诉讼和处理案件时,门房、书手、军士及其他下级吏员站在门口。有人因事入内,一个门房高声通报谁来了,为何而来,让坐在那里的老爷知道(因为距离很远)。跟老爷说话要双膝下跪,一般都离得老远说话。
他们为老爷服务之敏捷迅速,及老爷之可畏,非笔墨所能形容。亦非言语所能表达,必须目睹方能知其所以然!

老爷们的舒适生活 离不开差役巴结和谄媚
全体人员服从老爷的命令,飞奔去替他服务。不仅书手和军士及其他役吏,连下级老爷对上级亦复如是。如果有人不那么卖劲,速度不如平时,或者在老爷面前稍有懈怠,那此人决得不到宽恕。
老爷衙门的所有吏员,都有挨鞭打的痕迹和涂的膏药。因此,他们当中已经认为没有鞭痕倒不光彩,这事在他们那里十分寻常。当老爷因某件事生气和发怒时,旁立者的害怕和惶恐,看来令人惊异。

尽管地位卑微 差役们仍对工作乐此不疲
此外,早期西方来客还发现第二个类似老爷的群体。那便是一生都有充沛资源供养的宗室:
我们又发现上述这个城内,皇帝有一千多亲属住在大宫室里,分散在城里的不同地区。他们的门是红色的,宫室过道可分辨得出,因为那是皇帝的颜色。城市是那样大,这几千座大馆宅并没有使它显出鲜艳的色彩。这些贵族,根据他与皇帝血统的远近。在他们婚配的时候,接受他们的高贵馆舍。
只要皇帝在世,这地方在任何方面都不增不减。皇帝赐给他们妻妾、奴仆,每月供给他们丰足的各种用品,但他们只是从管治城市和省份的长官接受这些。

藩王等宗室群体 同样是明朝内部的老爷阶层
不管怎样,这些人没有一个生时有任何职位和权力。他们尽情吃喝,多半养得肥肥胖胖。那怕看到其中任何一个未曾见过的,我们也看得出他是皇亲。他们仍很愉快,彬彬有礼,养尊处优。
尽管这些贵人的漂亮居室是那样宽敞、不缺什么,他们仍是处在一种束缚中,一辈子不得出外。狙桃所知,皇帝这样对他的亲属,原因在于不给他们任何造反的机会。因此,他把他们禁闭在3-4个城内。

藩王们 几乎过着被圈禁的生活
显然,上述记录不过是明朝官场生态的九牛一毛。既浮于表面,又看着相当似是而非。然而,这不过是两种文明接触的起始阶段。当双方的差距日益拉大,更为鞭辟入里的评价将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只不过到那个时刻,观察者已从西葡升级为英法,被观察对象亦由大明易帜成大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