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频喊守住返贫底线 分析:大陆人贫困加剧
2025-08-28 23:25:5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自今年初以来,中共党媒已十余次强调“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人民日报》《求是》等刊物相关表述反复出现,被视为政策高频词。学者认为,中国民众贫困的问题加剧。
中共党魁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称,已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5年以来,中共中央党媒与权威刊物在公开报道中屡次重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从《人民日报》到《求是》杂志的相关表述,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里多次被引用,显示“防返贫”已被提升至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退休学者李先生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贵州、甘肃及云南山区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当地居民的子女上不了学,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此前被称为“运动式脱贫”的人群,在这场运动过后再次返贫。他说:“官方越强调什么,往往意味着问题越严重。”
家庭层面返贫已悄然发生
长期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的北京理工大学学者冯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按照中共官方定义,所谓“规模性返贫”是指大范围的整体性倒退,但在具体家庭层面,返贫早已悄然发生。他说:“统计数字里也许看不到,但在西北地区村庄里,农民每月只有一百多块的养老金,媒体从不报道他们的生存环境。从官方强调守住大规模返贫底线,可见贫困在加剧。”
据记者初步统计,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在今年2月至8月至少四次使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一表述:包括中共农业农村部在江西赣州召开的会议报道(2月18日)、地方回访调研文章(6月3日)、编辑手记(7月25日)及政策解读稿件(8月18日)。《求是》杂志及其网站文章则在1月、2月、5月集中刊发多篇评论,反复强调“必须守住返贫底线”。此外,“理论·人民网”及各地部署会议新闻稿中,也一再出现这句话。
罕见的政策叙事频率
统计表明,今年迄今,该表述已至少在十余篇中央级党媒报道与评论文章中被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年度高频词”的效应。而这种口号在党媒报道频率之高,在近年乡村政策叙事中非常罕见。
政治学者冯先生表示,近年来大陆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收入下滑;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不稳定,工资增幅停滞;加之医疗、教育开支增加,部分家庭只要有一次突发性疾病或意外支出,就可能重新跌回贫困线以下。
他还说:“官方强调‘守住底线’,更多是一种政治承诺,但对民众而言,返贫风险是一种正在发生,而且在加速中。”
按照中共当年的计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设有五年过渡期,到2025年结束。今年正是这一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因此“防返贫”被视为最重要的底线任务。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对边缘家庭、突发困难群体纳入“监测对象”名单。
基层财政与政策落地难题
研究中国农村状况的学者冯先生表示,在基层领域的困境非常多,首先是财政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负债累累。最近,多个地级市财政公开报告显示,地方债务压力高企,要靠所谓“化债”解决暂时的危机。其次是政策落地的精准性问题。
他对记者说:“一些农户反映,监测名单之外的困难家庭难以获得帮扶;而部分纳入名单的群体则因审核流程冗长,救助资金迟迟不到位。在贵州桐梓县,我听说低保户的补助被克扣。”
8月6日,中共农业农村部网站发消息声称,截至6月底,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近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老刘告诉记者,当地的贫困人口在快速增加:“增加速度很快,我们每季度要填报哪些人正在返贫的数据,还要保证‘零规模性返贫’,基层领导政治压力很大,完不成任务要丢乌纱帽。”
老刘语气沉重地说,大陆农民脱贫不可能依靠搞一场运动就能在五年内解决。“我发现许多地方为了完成扶贫任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填各种表格,设计监控脱贫App敛财。”
高价监测系统引嘲讽
2023年11月21日,山西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山西省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项目结果公告》显示,该省乡村振兴局花费859万元采购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项目。这个花高价购买的“返贫监测系统”引来炮轰。有网民讽刺道,这样巧立名目花钱,应该颁发“创新奖”。
北京学者李先生对记者说,所谓“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句话在短短半年里已十多次出现在党媒头版或重要评论文章,成了2025年乡村政策的标志性口号。这种反复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高层对基层经济困境的担忧正在加剧;更重要的是,它已被塑造成习近平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历史任务的政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