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撑起了行业的“体面”
2025-08-28 03:25:2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华尔街日报
当地产行业仍在“铁锈时代”的余震中艰难探底,一众曾经的巨头或黯然离场,或断臂求生,一份“逆行者”的财报,却揭示了牌桌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局。
8月27日,素有“工科生”、“利润王”之称的中国海外发展(下称“中海”)发布了其2025年中期业绩。在行业利润普遍“回到常识”,甚至龙头房企也录得亏损的背景下,中海的核心归母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87.8亿元人民币。
这让中海几乎以一己之力,成了行业利润的“压舱石”,撑起了行业的“体面”。统计数据显示,中海的核心归母净利润占目前已披露业绩TOP10房企(除招商蛇口外)利润总额的约六成 ;若剔除亏损企业,占比也高达三分之一。
这并非偶然,而是在穿越数次周期后,一套被反复验证的“中海法则”的必然显现。“行业高潮时不激进,低潮时不保守” ,这句看似简单的总结,是理解中海穿越周期韧性的关键。
回顾历史,即便是作为“净利王”,中海也曾面临利润增速下行、毛利率从30%高位下滑的“回归常态”阵痛。但与其他房企不同,中海的财务纪律与战略耐心,使其在行业出清的寒冬中,手握最宝贵的“弹药”——现金。
截至2025年中期,中海手持现金达1089.6亿元,净借贷比率仅为28.4%,是行业内唯一获得惠誉和标普全球两家国际评级机构给予A-评级的中国房企。
极致稳健的财务盘面,让它在土地价值回归理性之时,拥有了逆势布局的从容。
于是,当大多数企业暂停拿地时,中海却成为了土地市场上最积极的“猎食者”。2025年1-7月,中海权益购地金额高达550.1亿元,位列行业第一。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三年在权益购地金额上领跑全行业。
这种进攻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极度聚焦的“精准狙击”。其新增投资的86%位于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从创下北京楼面价新高的海淀树村地块,到连摘上海核心区宅地,中海几乎将所有子弹都打在了中国最具价值的不动产堡垒之上。
业绩发布会上,面对市场的重重疑虑,中海管理层传递出的并非悲观与收缩,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远见与信心。
董事局主席颜建国给出了一个核心判断:尽管市场仍处下行阶段,但下行压力已呈现边际改善。他坚信,来自政策、市场,以及公司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推动力”,将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从中央强调“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 ,到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城市更新带来增量需求 ,再到公司自身财务健康、资源聚合能力强的比较优势 ,这三大动能正在汇聚成一股托底市场的力量。颜建国强调:“我们对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充满信心,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充满信心” 。
对于行业的未来格局,行政总裁张智超认为,市场会高度聚焦和集中,未来的竞争主要是少数几家优质全国性房企的竞争。
在这样的终局下,中海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答案是,坚守长期主义,坚定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的战略目标。
张智超详细阐述了面向“十五五”规划的“今天、明天、后天”三大产业结构。
“今天”作为基石的销售型业务,要牢牢占据市场第一梯队的位置,聚焦核心城市,在规模和质效上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明天”是做强做优持有型业务,包括商办、购物中心、长租公寓等,将其作为平滑周期的“压舱石”,并通过公募REITs等资本运作,打通全周期资产管理能力。
“后天”则是构建全产业链、全业态的生态型业务,将代建、建筑设计、数字科技等轻资产业务培育成新的增长点,为主业赋能的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这一立体化的战略,意味着中海的目标远不止于“活下去”,而是要在行业新范式下,成为规则的定义者和引领者。他们凭借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在获取城市核心区大型综合项目时,竞争力将愈发凸显。
回顾过去数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的剧烈转换。大浪淘沙,剩者为王。中海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本:在时代的剧变面前,唯有坚守财务纪律、尊重市场常识、笃信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最终穿越迷雾。
在被问及对“十五五”的展望时,颜建国给出的关键词是“充满信心” 。他相信,在新的五年里,中国经济的韧性、房地产市场的改善性需求空间,以及中海自身“攻守兼备”的态势,将共同作用,让公司“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当市场止跌企稳的信号日益明朗,手握重金、粮草充足、战略清晰的中海,无疑已经站在了新一轮周期的最佳起跑线上。这场“工科生”的主舞台表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