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共美化消费数据 掩盖经济颓势
2025-08-27 22:25:3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由于产能过剩和内需疲软,中国经济陷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通货紧缩。北京当局在美化GDP、失业数据之后,从2025年起又开始美化消费增速数据,每月平均高报1.0个百分点,借此冲淡消费紧缩的印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最近几年,北京当局不再公开土地出让数据、外国投资数据和失业率等,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个例外。
在众多经济数据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被视为检验居民消费的指标之一。自疫情以来,社零数据随着中国经济的衰退波动巨大,尤其是一线城市。
8月25日,由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领衔制作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2009年,大陆31省市按月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年增率。此后,诸多省市改为按季发布,一些省市仅发布每年消费总额。但2025年上半年,按月发布总额与年增率的省市比率,回升到80.6%。

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对大纪元表示,这几年中共正在大量收紧数据的发布,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的发布,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是对应北京当局重视消费,所以这数据就变成一个KPI(关键业绩指标)了,等于说是各省市也在迎合北京当局这样的需求。
“事实上,这也是营造给外人看的。”他说。
地方中央数据趋于一致 营造数据可信假象
报告显示,2024年第1季,31省市消费品零售平均年增与国家统计局有较大差距,但到2025年第2季,两者差距渐趋缩减,至2025年上半年收敛至零。

王国臣表示,中国大陆的中央跟地方的数据,通常都是不相容的。“可是我们发现,不管是年增率,或是消费品零售总额,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
王国臣表示,看起来似乎中央在调中央跟地方数据的差距,地方有的在高报,有的在低报。“可是中央跟地方都有误差,两个错的东西,到最后可以拼起来是一致的,所以我说是营造了数据假象。”
消费增速数据灌水
自2025年起,中共国家统计局开始对消费增速数据灌水。
报告显示,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年增率,与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相同,但2025年两者开始出现落差。(见下图)

2025年3月—7月,中共连续5个月高估消费增速。以7月费酞例,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兆人民币,上年同月为3.8兆人民币,实际年增2.7%,但官方统计为3.7%,多出1.0个百分点。
其它月份消费增速都被人为增加了1.0个百分点(3月份:3.7%调整到4.7%;4月份:4.9%调整到5.9%;5月份:4.1%调整到5.1%;6月份:3.8%调整到4.8%)
王国臣表示,过去几年来,当年与过去一年的数据,按照年增率的公式来计算出来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一样。但今年以来,本来应该是4%的,可是他硬要说5%,事实上是灌水,让整个中国大陆的消费都能看起来好看一点点,这是统计上最大的笑话。
“这种灌水我觉得跟北京当局今年特别强调要扩大消费有关,比如说‘两重两新’(所谓‘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所谓‘两新’,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或者乃至于下半年要推的消费贷都是跟消费有关。”
“所以,国家统计局在这种压力下,也只有灌水了。”
新现象:地方低报数据 抵制北京
报告显示,15省市高估,平均高报6.0个百分点。12省市低估,平均低报5.4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河南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兆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实际年增7.2%,是唯一符合官方统计的省份。
(网络截图)
王国臣表示,过去听到都是地方官员为了升官,因此高报数据让GDP好看。现在31个省市中,有12个开始低报数据,这应该是史无前例,把数据搞得那么难看,难道他们不想升官吗?
“我觉得,更迫切的原因是,这些省市不想把税交给中央,因为地方已经够穷了。如果再把数据美化,等于要缴更多的税到中央。”
“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其实反映出地方对北京当局的软性的抵制。”
北上广深连续两季负增长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上广消费品零售实际年减4.4%,连续两季负成长。28省市消费品零售实际年增4.2%,终止连续两季上升趋势。

王国臣表示,中国最重要的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消费衰退了,中国整个消费怎么会是还可以成长5%。“我觉得中央的数据背后是有问题的。”
“当然有人会说,北上广深的一些消费动能移转到其它省市,这当然是会发生的。可是北上广深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线城市,它们的衰退事实上就代表着中国经济或消费的衰退。”
“中国大陆现在制造业不行,然后金融业不行,首先就会反映在这四大城市中。”
王国臣表示,现在整个中国大陆的通缩,会整个继续螺旋往下。大家不消费,那些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那企业本身的盈利就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最近有很多僵尸企业。
他说,如果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它只能不断地减薪,因为中共为了稳就业,必须要稳僵尸企业,至少不要裁员。民众的薪水或预期收入缩减,就更不愿意消费。现在大家都了解,这种情况未来会越来越严重。
王国臣表示,今年上半年很重要,上半年有两新政策,把今年下半年的消费动能,甚至明年的消费动能提前到上半年来花。而整个上半年,28个省市的消费还往下走。那么可想而知,今年下半年的消费会有多难看。
“在这么难看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跟银行呆账的问题只会更严重。”
中国消费通缩不像“日本化” 情况更惨
《日经新闻》近日报道,在中国,与经济停滞相伴随的过度降价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民众日常使用的外带APP上甚至出现了免费提供商品的服务,高级酒和品牌商品也出现了价格下降。从最近的物价统计反映的通货紧缩压力,与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经历的日圆升值通紧不相上下。
“我没这么乐观,”王国臣说,日本化指的是经济一蹶不振长达30年叫日本化。可是日本的经济溃而不崩,虽然衰退但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因为日本在经济泡沫前的科技,就已经达到很高水准,而且人民收入也很高,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在国内不投资不代表它没有钱,日本企业那时候其实有一波大量的海外投资潮。
“所以尽管日本经济失落了30年,日本国内虽然没钱,可是底子够,而且海外的家底也丰。”
王国臣表示,可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就像李克强说的还有6亿人月收1,000块钱以下,国内到处都是债而不是资产。如果通缩继续下去,迟早会发生金融危机。而不会像日本这样很低迷,可是却没发生金融危机。
“另外有一派越来越多说,中国可能不是日本模式,而是苏联模式,也就是你不晓得它会在某年某月的哪一天,突然就爆发金融危机或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