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背后,渡劫的餐饮

2025-07-13 10:25:2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腾讯网

1高端餐饮,上街“抓”客人

这两天,中高端餐饮和星级酒店在街边摆摊“卖包子馒头熟食炒菜”,百万后厨的标准,星级大厨的水平,配上地摊的价格,让不少网友拍照分享、消费打卡,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舆论。

有网友调侃:“一个‘禁酒令’,让所有中高端餐饮和星级酒店出来摆摊。”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提到“公务工作餐不得提供酒类”,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条例实施后,餐饮行业内各种声音不断。

一位餐饮老板算着账,表示自己的门店在禁酒令实施后,包厢上座率从70%骤降至30%,单桌消费金额从人均300-500元降至150元以下。他表示,“以前一桌商务宴请,光茅台就能开3瓶,现在连啤酒都不点了。”

另有一位餐饮老板说道,“包间的客人都消失了,不摆摊那你说咋办嘛?可不就得去街上‘抓’客人……”

条例实施1个月的时间,“禁酒令”随着社会舆论的发酵,一步步从“禁止违规吃喝”发展到“禁止吃喝”,甚至行业内出现了“禁酒令变为餐饮封杀令”的声音。

6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发表文章《禁违规吃喝,不是禁正常餐饮》,其中多次提及该条例核心在于“违规”二字,杜绝“一刀切”情况;新华社也在6月19日发表时评,“不得影响餐饮行业正常经营和群众正常消费”。

实际上,“禁酒令”只是一根稻草。

时代轮转,有人悄声崛起,便有人无声坠落。近两年的餐饮行业,随着商务宴请需求的减少、消费需求的不断迁移,北上广深等地的餐饮包间消费力下降,早有苗头。

2渡劫的餐饮,下降的包间指数

2024年,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曾提出过一个词:包间指数。

“外贸行业有一个术语叫集装箱指数,就是集装箱的流转速度以及周转频次,特别能反映外贸某个行业的这个繁荣与衰退的程度。

在餐饮行业,尤其是在高端餐饮,其实一个包间的流转速度、利用率、预订量,其实也特别能反映这个行业的生意的兴衰。”

站在2025年再去回看“包间指数”这个词,当前中国餐饮包间的消费频次、消费基数、流转速度等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聚焦在全国各地的餐饮实际情况来看:北上广深等地包间消费客群占比从商务向家庭倾斜,包间人均消费下降、服务费下调、高端贵价菜出场率低。

在北京——

前些天《经济观察报》的一篇《北京餐饮企业正在抛弃包间》,在行业内引发震动,报道中采访的数个北京餐饮品牌均表示包间消费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商务消费人群数量降低、包间人均消费出现15-30%左右的下降。

北京大鸭梨商务宴请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0%,包间内人均消费金额从130-150元下降至100-120元;北京小吊梨汤商务及轻商务客人在包间整体客流的占比,从以往的50%下降到20%。

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品牌负责人对内参表示,整体消费基数的下降也倒逼着企业下调包间消费基数。“现在我们包间消费套餐的价格是3180元以及3980元两个价位,相比较2024年分别下调了300元至500元。”

在上海——

去年时,《餐饮朝前看》节目组拍摄《静静的外滩包间》时,就发现上海高端餐饮的江景包间需求正在缩减。上海高端餐饮巨头甬府创始人翁拥军当时说,“原来包房订不到,现在包房随便订。”

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消费水平的高位,上海中高端餐饮受到商务宴请需求减少,包间消费力下降等因素所造成的冲击似乎更大。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上海各餐饮业态的总营收为48.75亿,较去年同期下降6.56%。人均500元以上餐厅数量从2700家到1300家,锐减52%。

在广州——

广州酒家总店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包间预定量同比增长20%,但客单价从2000元左右降至1500元左右,8-10人的年夜饭套餐中,1988元档销量占比从 30% 升至 50%,而5888元档销量占比不足10%。在所有套餐档位中,价格更低的套餐消费者选择更多。

在深圳——

深圳一家星级酒店表示,目前酒楼的客流量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但总体营业同比下滑,包厢客人预定的菜品总价同比下降30%。为此,该酒楼将包间服务费从30%下调到15%,并推出2-4人小型套餐或其他定价更低的套餐,同时增加外带菜业务弥补堂食收入缺口。

“如果还按过去的服务费水平,担心客人觉得负担大。过去点龙虾吃的客人,把龙虾换成了九节虾。点九节虾的换成了麻虾。原本吃东星斑的,今年说吃条桂花鱼就行了。”

不止一线城市,新一线乃至二三线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包间消费下降的情况。

贵州苗寨的餐饮老板提起自己在景区的餐饮店,三层楼可以观景,能同时安排200人就餐,5月营收4万,6月营收骤减到1万,她重新调整了定价,“昨天团购套餐是367元,线下买单261元。”评价起最近2个月自己的状态时,她说道,“天要塌了,我也要碎了。”

安徽合肥一家主打商务宴请的私房菜馆表示,包间预定量从“一周爆满”到“两三场”……

再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餐饮“黄牛代订”生意下滑,消费端的“包间预定”从日常需求转为节庆需求,从知名传统大牌转向小而美精致餐厅。

一位多年副业从事“餐饮代订”的老板告诉内参君,他明显感受到餐饮消费尤其是包间消费需求下降,自嘲说“我已经是快失业的老牛”。

“(现在预定)高峰基本集中在春节年夜饭以及生日宴,其他日常需求很少。往年这个时候会有不少升学宴的预订,但现在6月都马上结束,也没接几单。

很多我的老顾客都跟我说,不喜欢订那些知名、传统的餐厅了,现在的顾客都喜欢问我订那些年轻化、潮流、精致的新餐厅,服务费低也没有低消,包间环境布置服务更好,拍照打卡还好看,而且更有‘独一无二’的感觉。他们说,‘面子不重要,出片才重要’。”

3为什么包间消费下降这么多?

包间不再吃香,并不是因为一种服务突然失灵,而是消费环境、消费逻辑与社交场景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

1、经济放缓冲击消费能力,“非刚需”场景首先被压缩

包间餐饮常被用于高客单价的社交活动,如商务宴请、家庭宴请、重要节日团聚等,其本质是一种带有仪式感和私密感的消费场景。在裁员降薪、经济承压、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预期的背景下,中高端社交性消费首当其冲被压缩,用户更趋理性,许多原本会选择包间的消费人群开始转向门店大厅或干脆缩减频次、取消聚会。

正如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表示,“包间承载的是社交型中高端消费的主要场景,折射的是消费能力乃至经济社会的缩影。

今天所谓的理性务实消费让更多快餐崛起,他们代表的是经济毛细血管的敏感微妙变化。而精致餐饮更多折射了主动脉现状。当主动脉都感觉有些承压时,我们更需要跳出路径,去思考背后的问题。”

2、商务宴请减少,高利润场景流失

包间往往是商务宴请的主场,在餐饮行业也流传着一句话:散台增人气,包间拉利润。在公务接待、企业应酬多依靠线下交流的年代,包间以其私密性、体面性成为不可替代的选择。

但近几年在“反浪费”、“反腐倡廉”、公务接待透明化等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政府与事业单位相关的宴请数量显著下降。近期多个地方密集召开会议强调“整治违规吃喝”,目的是改善工作纪律,纠正部分领域存在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

尤其是“禁酒令”的加码,在限制酒水消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包间的必要性。

同时,企业端公司业务成交规模波动,商务宴请需求频次下滑,在降本增效的趋势下,也进一步压缩了接待、招待、应酬类预算。

甬府创始人翁拥军就直言,“(包间)满房率下降,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对象没了。”不是包间不受欢迎,而是曾经支撑其繁荣的消费场景正在消失。

3、餐饮社交方式转变,许多包间显得“过时”了

除了外部的消费力在削弱,客流在减少,就内部来看,许多老牌餐厅的包间产品缺乏内容更新,仍以“装修豪华、服务周到”为卖点,但这些已经难以打动年轻人。

新一代消费者偏好“轻社交”聚会,比如街头烧烤、咖啡馆、小酒馆、围炉煮茶等场景更符合年轻群体的“松弛感”与“自我表达”需求。这些消费行为从心理层面减少了“封闭私密空间”的必要性,使包间这一传统聚会形式显得过于正式或拘谨,尤其在80后、90后主导消费的趋势下,这种场景变化也进一步削弱了包间的吸引力。

4包间不会消失,但是会转移

餐饮行业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包间”这一产品形式的价值,深度重构其文化和体验内涵,才能真正留住被改变了的消费者。

实际上,一些敏锐的餐饮开始率先进行调整,尝试将包间从“商务空间”转型为“家庭空间”,适当的“去奢化”。当前,家庭式消费正逐渐取代商务宴请,成为餐厅消费的新主力。相对于商务包间的讲排场,家庭式消费更偏向于氛围温馨,菜品实惠和服务体贴。

部分餐厅通过降低菜品均价、推出家庭套餐、引入亲子友好元素等方式,吸引更广泛人群进入包间,从而拓展了包间的使用边界和频次。

今年年初,海底捞在西安开出首家包间店,也可以视为传统包间模式的创新。15个不同规格的包间构成,部分包间设有独立洗手间和茶桌,此外还有两个包间配备KTV。在用餐形式上,包间店既有适合众人围坐的常规大锅,也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专属小兵。在服务上,该包间店还提供了泡茶、商务礼仪等多样化服务,并支持投影等。

与连锁餐饮的场景延伸思路不同,一批中高端宴请类餐饮也在尝试用“文化底蕴”来重塑包间的吸引力。

据悉,上海“福和慧”素食餐厅创新推出“商务茶宴”,将禅意空间与精致素食结合,虽然人均消费降低至600元,但外资企业订单反而增长35%;北京“大董”则开发“意境菜”,用美学体验替代酒精刺激,午市翻台率提升至3次。

可以看到的是,包间,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只是它的价值形式,正在被重新书写。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王小洪公安部新副手具团派背景 曝陈吉宁任中办主任
  2. 日本7-11标注“中国台湾”引发批评 半夜撤文发道歉声明
  3. 深圳撑不下去了!铁饭碗也不行了!1800万人口 其中90%负债!
  4. 北京:“铁皮装坦克”深夜开上街头引墙内外热议
  5. 林彪飞机副驾驶揭秘:这架飞机上去 就下不来了
  6. “禁酒令”背后,渡劫的餐饮
  7. 历史的好牌落在张又侠头上 揭秘推背图46象后两句惊天玄机
  8. 法拉盛华人超市天天被偷,报警无解
  9. 美国致力摆脱对中国依赖 这州新矿场将开採稀土
  10. 美6月关税年增3倍! 联邦收入由亏转盈270亿美元
  11. 伴侣如果出现这6个表现,或是性回避
  12. 传罗马仕五名高层已“跑路”至马来西亚
  13. 欧盟与印尼达成政治协议 促自由贸易谈判
  14. 为什么全球股市开始对“川普关税大棒”脱敏?
  15. 美国面临咖啡、牛肉涨价压力
  16. 又上演“TACO”?90天谈判期“徒劳无功” 川普急了
  17. 30%而非10% 川普赏欧盟一记耳光 数月谈判全白搭
  18. 一美公民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被定居者殴打致死
  19. 美债不是说好6月要暴雷吗?
  20. 中共紧盯央企高层“逃逸式”辞职潮的背后
  21. 谈的再好 懂王随时变卦!越南吃的亏 全世界都怕
  22. 富人不花钱买8种奢侈品 中产阶级却欲罢不能
  23. 铜互连,挺进1nm
  24. 印度史上最离奇空难之一 起飞即熄火驾驶舱录音凸显疑云
  25. 时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报告出炉 多项惊人内幕曝光
  26. 水果中的“生血”第一名:唤醒脾胃 疏通身体
  27. “心志不定 殊可悲也!”道破张学良人品的还是蒋
  28. 论功行赏:极右翼网红成了美国大使
  29. 以色列试图暗杀伊朗总统,细节披露
  30. 中国垃圾不够烧,企业出海抢垃圾?
  31. 川普恐要扳倒鲍威尔
  32. USIP再遭川普整肃 二度资遣员工 员工控“精神折磨”
  33. 纽时观点:川普内阁—长得好看的笨蛋依然是笨蛋
  34. 中共官媒吹捧普发现金 绿议员批:蓝营瘫痪台湾获肯定
  35. VOA专访:学者罗宇谈中国的人体器官买卖和医生参与的“法外处决”
  36. 【时事金扫描】川普关税大棒会打台湾吗?
  37. 铜关税落地,半导体行业高度戒备
  38. 2025迄今最热卖的10款豪华车 凌志车占三
  39. 苏美尔人记载“尼比鲁星”影响着地球文明
  40.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41. 妻子向道士转账94万,为其买车买房
  42. 官宣突然闪婚,连孩子都有了
  43. 摄入“咖啡因”过量 身体或将出现4种病症
  44. 加萨平民领物资"当场遭以军爆头"!医院泪诉:24人被击毙
  45. “0元购”?外卖“三国杀”周末再升温
  46. 不只关税!川普三大威胁齐发 恐再掀市场动荡
  47. 约炮外国电竞手曝不雅片 中国女生遭退学 挨批有损国格
  48. 布鞋首富的双面人生:宗庆后340亿遗产争夺战
  49. 传递神讯的使者 来自神之国的女孩
  50. 谷歌收编Windsurf:170亿
  51. 纽市建筑就业机会未恢复疫前水准
  52. 宗庆后“美籍子女”现身 争夺娃哈哈340亿遗产
  53. 德财长:若关税谈判失败,欧盟须果断反制
  54. 专家析美国深海采矿计划能否打破中共垄断
  55. 美太平洋舰队司令:中共胁迫南海国家失败
  56. 《大而美》通过,签证费暴涨
  57. 【名家专栏】中共扩大间谍活动 显露战略野心
  58. 娃哈哈世纪遗产争夺战:3位“美国人”要求验DNA…
  59. 国安局长赴美进行关税谈判引发热议 民进党回应了
  60. 国新办将举行两场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