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警世饥荒与刀兵 中国近年频频多日并出
2025-05-26 17:27:4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江西 太阳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X 推特 )
中国近年频频多日并出
2023年2月28日,山西运城:四日并出。山西运城的天空中出现四个太阳并列的奇观,灰色天幕中四个太阳一字排开,亮度由左至右逐渐减弱。目击者拍摄的影像显示,这些“太阳”形态清晰,引发热议。
2023年6月15日,香港赤鱲角机场:双日并出。香港市民在赤鱲角机场拍摄到两个太阳上下并列的景象,照片显示一个太阳在上,另一个稍小的太阳在下,令人震惊。当晚天空还出现粉紫色云彩和彩虹,增添了奇幻色彩。
2023年7月7日,四川宜宾:双日并出四川宜宾一名市民拍摄到天空出现两个太阳的影像,一个模糊橙色,另一个清晰黄色,两者并列且其中一个略高。
2023年7月18日,四川成都:双日并出成都一名骑行者在清晨拍摄到两个太阳并列的景象,两“太阳”均呈鲜黄色,一个稍小且位于下方,街道笼罩在温暖的黄光中。
2024年7月26日,四川遂宁:三日并出四川遂宁市民观测到三个太阳并列的奇观,影像显示三个光点在天空中排列,引发当地热议。
2024年8月18日,四川成都:七日并出成都华西医院一名访客拍摄到天空出现七个太阳的惊人景象,影像显示七个光点排列,亮度不一,宛如科幻场景。当晚,辽宁沈阳还出现“双月相承”的夜空异象,与日间的七日并出形成日夜交错的罕见天象。
2025年3月: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目击者拍摄到三个太阳同时悬于天空的画面,光斑分布如拱形排列。
2025年4月:甘肃敦煌。清晨沙漠地带出现两日并列,持续约10分钟,被旅客拍摄并上传社交媒体。影片迅速爆红,网友留言称“像极了末日预兆”。
2025年4月21日上午七点多,成都有网友拍到天空中现了两个相互半重叠的太阳,由于是在太阳升起的阶段,出现了双日并出、齐升的现象,时间长达七八分钟。查阅《乙巳占》“两日并出,诸侯有谋,是谓灭亡。天下用兵,无道者亡”。“是谓灭亡”谁灭亡?当然是中共以及要保中共的势力了。为什么出现在成都?古语有言“天下未乱蜀先乱”,所以先显现在四川成都,以示上天的警告。
2025年5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天空中出现类似“日环”的多重太阳光斑,有目击者称看见“五日并出”。当地传说:藏族民间传说中,太阳异变常与王朝更替或重大变局有关。
古籍中的多日并出与文化解读
中国古代对“多日并出”的记载极为丰富,视其为重大事件的预兆,常与乱世、权力争夺或自然灾害相关。以下是一些关键古籍记载的补充:
《河图》:“两日照天下,民饥。”预示饥荒与民生困苦,可能与农业歉收或社会动荡相关。
《春秋·运斗枢》:“主弱,公猴狡猾,起莫能匡,则日并照。”暗示君主无能、权臣争权导致乱象。
《荆州占》:“两日以上出,天下有灾,夏以两日亡。”明确指出多日并出预示王朝覆灭或大规模饥荒。
《淮南子》:“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草木,民无所食,尧使羿射之,中其九。”这一神话传说将多日并出与灾难联系,后羿射日的故事象征以智慧化解危机。
历史案例显示,多日并出常伴随重大事件。例如,西晋建武元年(西元317年)三日并出后,天下三分,东晋建立;后周恭帝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双日并出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些记载表明,古人将天象视为“天人合一”的反映,提醒世人警惕乱世与灾害。
双日并出与多日异象:从古籍到现代的警示与反思
近年来,这些罕见天象不仅令人惊叹,也引发了人们对其背后意义的猜测:这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还是上天对人间的某种警示?古人如何看待“多日并出”的异象?结合历史记载与现代视角,我们或许能从中窥见天象背后的深意。
对于2024年的“双日并出”与“四日并出”现象,专家提出了多种科学解释。气象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幻日”(parhelion)现象,即大气中冰晶折射阳光形成的视觉效果。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惑——多位目击者拍摄的清晰影像显示,天空中的“太阳”形态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完全用大气折射解释。另有专家提出,这可能是摄影镜头的反射或后期制作效果,但这种说法同样受到质疑,因为目击者众多,且影像来自不同设备和地点。更有甚者,有人开玩笑称,近期酷暑难耐,或许是“两个太阳”作祟,呼唤传说中的后羿射下多余的太阳,让世界恢复凉爽。
这些天象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有人联想到科幻概念中的“宇宙矩阵漏洞”,也有人回顾古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古人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看待天象,将“多日并出”视为重大事件的预兆。这些记载散见于不同时代的典籍,许多还是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难以简单斥为虚构。
古籍中的多日并出:乱世与争权的征兆
中华文化自古重视“天垂象,见吉凶”,认为天象变化与人间祸福息息相关。古籍中关于“多日并出”的记载丰富而详尽,涵盖了从“双日”到“十日并出”的多种异象,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记载及其解读:《河图》:“两日照天下,民饥。”
这句话直指“双日并出”与饥荒的关联,暗示天象异常可能预示粮食短缺或社会动荡。古人认为,太阳代表阳刚与君权,两个太阳并现象征权力分裂或天下大乱,导致民生困苦。《春秋·潜潭巴》:“两日并出,地裂水不流。”
这段记载将双日异象与自然灾害相连,预示地震或水源枯竭等灾难,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自然环境关联的深刻观察。《春秋·运斗枢》:“主弱,公猴狡猾,起莫能匡,则日并照。”这句话指出,当君主软弱、臣子狡诈且无人匡正时,双日并出成为乱世的征兆。结合上下文,这种天象常与权臣篡位或内乱相关。
《诗纬·推度灾》:“逆天地,绝人伦,则二日出相争。”当社会违背天道、伦理沦丧时,双日并出象征权力争夺与动乱,提醒世人回归正道。
《博物志》:“两日并出,是谓并明;假主争明,天下有两主。”京氏进一步解释,双日并出意味着“假主”(权臣或篡位者)与正统君主争夺权力,先发制人者可能成功,后起者则败亡。
《荆州占》:“两日以上出,天下有灾,夏以两日亡。”这段记载明确指出,双日或多日并出预示天下大乱,甚至可能导致王朝覆灭。文中还提到,若社会不重视农业与粮食储备,可能引发饥荒,“一石值千钱”。
《尚书·考灵曜》:“帝之亡,三日并照。”三日并出被视为国君丧位或王朝灭亡的征兆,显示天象与政权更迭的紧密联系。
《晋阳春秋》:“建武元年,三日并出,观台令史谏章曰:天下其三分乎?”这段记载与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相符,三日并出预示天下分裂为三,与当时东晋、汉赵、成汉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呼应。
《淮南子》:“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草木,民无所食,尧使羿射之,中其九,乌皆死,坠其翼。”这一神话传说将十日并出与灾难联系起来,后羿射日的故事象征以智慧与行动化解危机,恢复天地秩序。
历史案例:多日并出的真实记载
古籍中的多日并出并非纯粹神话,而是与具体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例如:西晋时期(西元317年),三日并出伴随日晕、两珥等现象,随后司马睿建立东晋,汉赵攻破长安,湣帝被俘杀,天下三分。
前秦苻生时期(西元355年),三月并出后,苻生被苻坚所杀,政权更迭。后周恭帝时期(西元960年),双日并出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些记载表明,多日并出常与乱世、权力争夺或重大灾害相伴,提醒世人警惕社会动荡与自然危机。
古人则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将天象视为对人间秩序的反映,提醒世人自省与改过。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古籍中“民饥”“五谷大贵”的预警,《易经·坤卦·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提示我们,个人与社会的命运取决于道德与行为的积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