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笔记独角兽自曝了:创业初期全靠人工
2025-11-23 10:25:1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量子位
你正在使用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真的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上演的故事,一家来自加州的AI笔记公司近日高调承认——
他们在服务早期客户时根本没用着AI,所有会议纪要都是两位创始人一字一句亲手敲出来的。

接入会议后,我们会默默地坐在那里,详细地做笔记,然后在10分钟后发送给客户。
没错,不仅毫不避讳,甚至还带着几分骄傲。
人工“无”智能笔记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全球顶尖的AI笔记公司“Fireflies”,宣布估值达到10亿美元。
称它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并不夸张。如今,Fireflies服务覆盖全球超过50万家机构、2000万名用户,财富500强企业中有75%都在用它做会议转录。
不过,最近领英上的一则动态,可能会令其中的一些老客户两眼一黑。
不是哪个媒体爆料,Fireflies联合创始人兼CTO亲自公开承认:2017年以前,你们以为的“AI笔记员”,其实是我和我的创业伙伴!
是的,如今AI笔记领域的佼佼者Fireflies,在真的有“智能”上线之前,是靠纯“人工”起家的。

时间回到2016年,Fireflies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刚在加密货币外卖项目上经历了第六次创业失败。身上分文不剩,一日三餐全靠披萨勉强度日。
对两人而言,“AI笔记”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有足足“六次”惨痛教训摆在那里,他们不敢贸然行动。毕竟这次再没客户买单,可能连披萨都没得吃了。
就在这时,一个“天才”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诶,我寻思,就算不写软件,咱俩直接假装成“AI笔记员”,客户好像也看不出来啊。
确实,AI笔记这种产品,只要能在会议结束后交付结果就够了,不像Chatbot那样必须实时回应。
在早期客户规模不大的情况下,直接转人工……好像凑合凑合也能用?
好处更是显而易见:不仅能省去一大笔开发成本,说不定质量还能“碾压”竞争对手。(ps:这还是2016年,Transformer都没问世)
说干就干,俩人拿起大喇叭:我们这有个AI助手,每个月只要100美元,就能为你们提供专业笔记服务。
而当真的有客户安排会议时,他们就会以“Fred”的身份手动拨入,开始旁听。
会议结束10分钟后,“Fred”会发送一份详尽的会议纪要,客户都以为真有AI在后台工作。
但实际上,一言不发的Fred背后,是两位啃着披萨、对着键盘拼命敲字的大汉。
我们参加了100多次会议,不过很多次都睡着了。
写了100多份纪要后,他们终于攒够了钱,从堆满披萨盒的狭小房间搬了出去,在旧金山租下了一间每月750美元的客厅。
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CTO仍觉得满是心酸:
没有什么比捉襟见肘、没有安全感的生存压力更能激励人了。我们当时四处借宿,一边挨过日子,一边拼命追逐自己的创业梦……
不是不是,确实很不容易,但先别急着说“涩话”,你俩干的这事——
不是妥妥的欺诈吗!!?
CTO在领英上声泪俱下地讲完这段Fireflies创业往事后,毫无意外地受到了全网炮轰。
我不懂撒谎有什么激励人心的。

这乍看像是一个充满奋斗精神的“创业故事”……但实际上,这是我近期见过的最鲁莽、最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帖子之一。

确实,咱先抛开人工“无”智能不谈,光是有“人”在旁听客户会议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不少网友表示后背发凉:那么多机密内容,居然让陌生人全程听去了。
哇,我对你理解技术和数据隐私的能力深表怀疑。那不是“笔记软件”,那是间谍软件,懂吗?

一名自动化工程师补充说,这可不是简单的法律诉讼就能摆平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种行为足以重创Fireflies的品牌形象。

未经许可参加他人会议,本质上就是侵犯隐私。客户要的是机器人参会,不是不速之客。
这种行为会破坏信任,人们以后都会怀疑Fireflies的会议是否安全。
对此,CTO作出澄清,表示公司自2017年起便不再采用这种方式,如今的所有笔记记录都已完全实现自动化。
他还补充说,早期的企业客户其实知道“流程中有人为参与”,而且并不在意。
不过,在铺天盖地的批评声中,也有不少人为这位CTO发声。
一名数据工程师指出,“先人工、后智能”对初创公司来说是种很聪明的做法,它能在低成本下验证产品价值与真实需求。
凡是对“不是AI”这件事感到愤怒的人,大概都没有真正把一款从0到1做一款产品的经验。
你需要做的其实是两件事:1)卖清楚愿景,2)验证关于用户痛点和价值主张的假设。
用户会愿意把“Fred”邀请进会议吗?
光是会议记录本身,价值主张是否足够?
用户究竟期待的交付结果是什么?

这名网友进一步指出,如果完全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当你从0开始时,一上来就把所有东西全做出来,是个巨大的错误。
考虑到这是第6次迭代,我敢说他们之前已经犯过足够多次这种错误,才知道在正式动手构建产品之前,先把GTM跑通,才是正确路径。
确实,不可否认的是,这篇CTO的博客之所以能在全网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核心原因在于——
Fireflies的确靠这种方式,活了下来,并成长为AI笔记领域的真正巨头。
Fireflies是谁?
Fireflies,全球顶尖的AI会议助手。

根据其官网博客介绍,Fireflies的愿景,是打造一个能记下一切灵感和想法的工作流程——
无论是销售、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还是产品开发,Fireflies都通过捕捉知识、自动化重复性任务,以及在会议前、会议中、会议后全流程协助完成工作,彻底重塑团队的工作方式。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Fireflies的成长速度堪称惊人。过去18个月间,其用户数量暴涨8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AI应用之一。
目前,Fireflies已被超过50万家组织信任使用,用户范围覆盖从初创公司到包括Uber、Delta、Nike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
具体来说,这些企业使用Fireflies,主要基于两大核心服务:
1、提供语音录制与转录功能,支持100多种语言;
2、将语音数狙剔缝集成至其他应用,帮助客户自动化完成数据录入、任务创建等操作。
在此基础上,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Fireflies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护城河:
构建覆盖所有会议与联系人记录的可搜索知识库;
超过200款AI应用,用于自动化更新销售渠道、跟踪客户需求、整理产品反馈等任务;
无缝集成60多款工具,涵盖CRM、产品管理与企业沟通平台。
近期,Fireflies还宣布与Perplexity达成战略合作,推出“Talk to Fireflies”。这一新功能让用户在会议中即可通过语音激活实时网络搜索,无需切出会议即可即时获取外部信息。
综上所述,不得不承认,虽然Fireflies的诞生与AI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经过数年的演化与积累,其AI能力如今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
或许,这也是公司CTO敢于坦然公开那段“人工冒充AI”黑历史的底气。
只是他恐怕没想到,这篇看似真诚的“小作文”,会在一夜之间,把公司、自己,以及创业伙伴,一并推上了风口浪尖。
One More Thing
值得注意的是,广大网友之所以如此愤怒,除了被欺骗与隐私安全问题刺痛之外,或许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原因——
Fireflies是少有的已经在赚钱的AI初创公司。
自2023年起,Fireflies就已实现全面盈利,而且毛利率水平堪比SaaS企业。
更令人侧目的,是这一成绩的取得,并未依赖任何新的融资——Fireflies自2021年以来再未进行过主要资本募资。
难道说,在“人工智能”的早期摘掉“智能”……
反而更容易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