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天下仅此家——颜值院士邹承鲁
2025-11-20 06: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小雕虫的新世说
身为两院院士的吴阶平曾高度评价这样一家人: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节仅此一家。
地质学家李四光可谓家喻户晓,也学是他的光芒太大,以至于许多人都忽视了他女儿李林院士,为了祖国需要三次改行,最终为钢铁事业、原子能事业、超导材料事业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女婿邹承鲁院士更是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学术界有句流行语:学生物化学的人不知邹承鲁,如同中国人不知北京。

上图是邹承鲁、李林夫妇在1949年完婚时与与父母李四光、许淑彬的留影。当年的邹承鲁院士可谓翩翩潇洒美少年。
李四光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接纳的最小的同盟会员,一生坚持科学救国、坚持真理、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还写出过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行路难》的这样一位全能型科学家,相中的女婿自然必是人中之龙。
邹承鲁先生的父亲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然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因父亲的工作需经常变换地点,加之战乱的影响。邹承鲁先后在长春、沈阳、汉口、长沙、重庆等地换过很多小学和中学,往往同学还没认全,就不得不另换学校,可他依然取得门门功课都极为优秀的成绩,特别是数理化几乎全是满分,文学作品过目不忘,还有极高的演讲天赋。后来考入西南联大,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1946年,邹承鲁参加了第九届,中断了许多年的庚款留英考试。在多届毕业生竞争一二十个名额的激烈竞争中,他获得了化学类第一名,获得了宝贵的留学英国的机会。
1947年,留学伯明翰大学化学系,师从诺贝尔得住霍沃思教授,从事糖化学研究。几个月后又转入剑桥大学,跟从凯林教授研究更加心仪的酶学。1949年12月31日,邹承鲁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单独署名的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随后两年时间内他又先后在《生物化学杂志》等著名杂志发表了6篇论文。如此不同凡响之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如锥处囊中,必然锋芒毕露。被公推为中国同学会会长,也赢得了同在英国留学的李四光之女李林的芳心。
1951年6月,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邹承鲁,在留英中国学子中风头之盛,一时无两。7月,邹承鲁从英国乘船回到阔别4年的祖国。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所工作。
邹承鲁年轻时聪明又傲气,非常坦言沾岳父的光。他曾开玩笑说“有一个当科学院副院长的岳父是‘倒了大霉’!”,了解他的人也开玩笑说“要是想一句话惹恼邹承鲁,就说他是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常常教育女儿要自立自强“外公是外公,你是你,外公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指望一辈子,还得靠你自己努力。”
1958年,邹承鲁参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次年即取得重大突破,本想尽快发表成果,可基于保密要求,直到国际竞争对手于1960年在《自然》、1961年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类似成果后,才在国际上没有影响的《中国科学》上发表成果。1972年,竞争对手之一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因类似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在中断20年后再度开评,邹承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长期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都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声望最高的奖项,一等奖不时空缺,有不少人因获得二等奖或三等奖而当选学部委员(院士),邹承鲁两获一等奖,四获二等奖,科研业绩之佳,罕有其匹。
随着年龄的增长,邹承鲁的性格越来越平和,和岳父李四光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他坦言“李四光是我一生最佩服的科学家之一!”每天晚饭后,他都会陪岳父出门散步。在北京海淀区魏公村中央民族大学南侧,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这条小路被称为“李四光小道”,因为人们经常能见到李四光跟家人在这条小路上散步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邹承鲁的女儿邹宗平,也跟外公一样成为了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