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全运会拿银牌被嘲讽
2025-11-20 02:25:3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顶尖广告
流量,有时候比金牌还烫手。
当吴艳妮在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后,望着手中的银牌泪洒赛场时,她或许没想到,这场眼泪引发的风暴,早已超越了赛场胜负,席卷了她和身后一众品牌方。
痛哭上热搜
一场赛后的“舆论跨栏”
11月19日,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落幕,赛前高调定下金牌目标的吴艳妮,以一枚银牌结束征程。
面对采访镜头,她哽咽着给自己打了0分:“没什么可说的,比差了就比差了,遗憾肯定是有的……挺想哭的,我觉得我现在心里挺难受的,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的坚持和坚强。”

图源:咪咕体育
真诚的懊悔与不甘,本是竞技体育的常态。然而,当#吴艳妮看了眼银牌哭了#、#吴艳妮回应银牌#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舆论却瞬间分化。
评论区俨然分成三大阵营:
嘲讽派直言“表演型人格无疑,银牌比金牌还会营销”,调侃 “永远记不住壁军名字,只记得亚军的眼泪”;



理性派感叹“过刚易折,太过高调难免反噬”;

还有佛系网友玩起梗,“拿不拿冠军无所谓,负责创新比赛动作就够了”。

这场针对银牌得主的“全民审判”,迅速蔓延至商业领域。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涌入“补水啦”和其母公司“东鹏特饮”的社交媒体评论区,留下诸如“品牌押宝失败”、“这波亏了”的调侃。

东鹏特饮作为十五运会官方指定功能饮料,其旗下品牌“补水啦”此前官宣吴艳难酞运动大使,押注之意明显。
全运会前,“补水啦”为吴艳妮量身定制了回应“漂亮是为了流量”争议的广告片,强调其靠实力说话,并将产品包装成“吴艳妮的补水神器”;

图源:补水啦广告片段
官方微博也为吴艳妮参赛积极造势。

图源:补水啦
品牌意图借势吴艳妮的全运会热度“火力全开”,如今这种强关联捆绑,也随着吴艳难檀能夺金而被卷入舆论漩涡。
不过,若单论热度与出圈程度,吴艳妮依然是“赢麻了”的那一个。
这枚银牌引发的讨论声量,远超许多项目的金牌。
对于品牌而言,这究竟是“天塌了”还是“流量盛宴”的另一种开启方式,实属见仁见智了。
争议即流量代言女王的破圈密码
如果说全运会的银牌让吴艳妮陷入“审判”,那她的代言版图,恰恰是在争议中搭建起来的。
这位1997年出生的四川姑娘,有着赛场内外的双重辨识度:
赛场上是“手指指天”的霸气猛将,全妆出镜、飞扬的“川味麻花辫”成为标志性符号;
赛场下是敢说敢做的个性派,每一次自信发声都能引发热议。

图源:@新华网
而这些让她深陷争议的特质,恰恰成了品牌最青睐的“流量密码”。
比如,走进北上广的地铁站,很难不被力士的气泡沐浴露广告吸引。
画面中的吴艳妮褪去运动服,结实的肌肉线条、极具张力的肢体动作,搭配坚定锐利的眼神,将赛场上“舍我其谁”的气场贬彻到底。


图源:小红书
没有传统审美中的“白瘦幼”,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力量感,这组广告不仅打破了美妆品牌的审美刻板印象,更让“运动美”成为新的时尚标杆。
汽车品牌同样精准拿捏了这一点。
一汽奔腾为旗下首款微型纯电车型“奔腾小马”找来了吴艳妮代言,喊出“坚持热爱”“拒绝标签”“宠爱自己”的口号,完美契合她身上的年轻女孩特质。

图源:@吴艳妮Jennie
而曲美家居的操作则更大胆,直接在官宣海报中重现吴艳妮那套备受争议的“指天招牌动作”,配上“不讨好、不迎合”的文案,将代言人的个性与品牌价值观深度绑定,鼓励消费者勇敢做自己。

图源:曲美家居官微
咖啡赛道的合作更是将“争议转化”玩到极致。
挪瓦咖啡在今年7月官宣吴艳难酞“低热量健康大使”,专门推出“不听风凉话 的传播主题,一一回应外界对她的恶评。

图源:小红书@挪瓦咖啡
创维全屋家电也很直白,在官宣海报上直接标注“Z 世代、川味麻花辫、张扬个性” 等专属关键词,赤裸裸地宣告:要的就是这份独一无二的个性。

图源:创维官微
从汽车、家居到咖啡、家电、时尚用品,吴艳妮的代言横跨多个领域。
品牌方选择的,远非一个简单的运动员形象,而是一个集实力、争议、个性、话题于一身的复杂文化符号。
她的商业价值,恰恰在于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和持续制造讨论热度的能力。
从安全牌到风向标运动员代言变天了
吴艳妮现象,标志着品牌选择运动员代言的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
放在以前,品牌押宝运动员,本质上是买“安全牌”——
成绩稳定、形象正面、几乎零负面,比如姚明的沉稳、刘翔的突破、李娜的专业,都是品牌眼中的“黄金标准”。
但近年来,随着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掀起的“奥运热”,以及娱乐明星频繁“塌房”,品牌开始将目光转向运动员群体,而合作逻辑也从“求稳”变成了“求爆”。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运动员商业价值的重构。
以往,运动员的代言价值几乎完全绑定成绩,但现在“话题度”“个性标签”“破圈能力”成为重要加分项。

图源:@吴艳妮Jennie
有时候,争议不等于负面,只要引导得当,争议就能转化为流量和讨论度。
但高流量背后,必然是高风险。
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始终绕不开成绩这一核心,吴艳妮的全运会银牌就是最好的证明。
成绩不及预期,品牌就会被贴上“押宝失败”的标签;而如果出现更大的竞技失利或个人争议或营销失误,品牌很可能面临“翻车”风险。
这就要求品牌在押注运动员时,必须具备“明星级”的敏感嗅觉:
既要看到争议背后的流量潜力,也要评估成绩波动的风险;既要找到代言人特质与品牌理念的契合点,也要做好争议应对的预案。

vivo“漂亮”广告词引争议
这对品牌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机遇在于,与这类运动员合作,能快速获得巨大的流量关注,其鲜明的个性更易于打造有记忆点的营销战役,实现品牌价值观的深度传递,甚至可能引爆销量。
挑战则在于,与争议共舞,意味着品牌必须准备好随时应对舆论的波动。
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言行举止,都可能被放大检视,并直接关联到品牌形象。
因此,未来的运动员代言,将更考验品牌的“选人眼光”和“叙事能力”。
不再是简单地“押宝”夺金热门,而是要精准判断运动员的人设与品牌调性是否真正契合,并具备将争议转化为品牌故事、与公众进行高效沟通的智慧。
说到底,吴艳妮的银牌被“审判”,恰恰因为她被关注;
品牌与她捆绑,看中的正是她身上无法被忽视的流量密码——无论是赞美还是争议。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吴艳妮和选择她的品牌,共同进行着一场必于热度、风险与价值的极限测试。
这场“代言女王”的戏码,显然还未到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