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财政供养的编外与离退休人数快速增加
2025-11-19 05:25:3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面对日益严峻的基层财政压力,大陆多地强调所谓“保工资、保基本民生、保运转”(简称“三保”)。“保工资”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与结构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官方隐藏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等数据
2025年11月7日,财政部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强调“三保”的前提是摸清底数。其中“保工资”一项,延伸出一个公众关心却又陌生的问题:中国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
长期以来,由财政资金承担工资和福利支出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缺乏系统、透明的公开数据。中共财政部在2009年之后不再披露详细规模,使得地方财政压力的来源难以全面评估。
不久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与刘志阔等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估算与结构分析》,利用官方公开数据对这一群体首次进行了系统性测算与剖析,揭示了规模持续增长、内部结构失衡以及地域分布严重错配的三大核心问题。
该论文通过多个核心数据,估算了近年来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内部结构及空间分布,引发广泛关注。
中间口径财政供养近7000万人
南方周末11月18日发表了对该论文作者之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的专访。
刘志阔说,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是一个显而易见,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过去没有给出很多回答。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官方口径。主要使用了财政部的《中国会计年鉴》,它披露了全国预算单位“机构及人员情况表”,这是目前公开资料里最接近财政供养人员概念的一组数据,涵盖2000年至2018年。此外,还利用《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作为在职人员数据的补充。
何为财政供养人员?刘志阔表示,狭义上,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和编制内离退休人员。广义上,还包括机关或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其它由公共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也有学者依据工作单位是否属于公共部门,把相当数目的国企员工、单位自收自支人员也纳入在内。总体来说,现有文献多采取便义口径,关注人员工资是否由财政支付,不区分是否有编制。从绝对数量看,各个口径的数据都显示,近年来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仍呈现上升趋势。
以最具代表性的“中间口径”计算,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从2004年的5212万上升至2020年的6846万。测算还表明,以人口口径衡量的“供养率”已达4.85%;从就业结构看,约5.54%的就业人口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由财政支付薪酬。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人事支出上的压力仍在累积。
编内缩减、编外扩张、离退休激增
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的主要来源并非在职人员,而是离退休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人均寿命提高,离退休群体规模快速扩大,从2004年的1468万人增至2020年的2687万人,占总供养规模的近四成。
与此同时,在职人员内部结构出现“编内减、编外增”的变化。
2013年后,编制数量受到限制,但机关事业单位为了维持公共服务运转,开始大量聘用合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编外人员数量从2004年的215万上升到2018年的442万,增幅超过一倍。这部分人员虽无编制,但同样由财政承担工资,提高了隐性支出压力。
刘志阔认为,若只压缩编制而不调整用人机制,容易出现“人减费增”的悖论:编内减少,但由财政支付的人员经费反而更重。
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基层财政“保工资”的可持续性,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