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政绩编造数据 暴露中共体系漏洞
2025-11-19 00: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共治下“数据出官”现象频发。多份公开资料显示,部分地方官员在经济增长压力下上调指标,形成持续性数据失真,暴露政绩体系漏洞。学者认为,官员为了政绩,这一现象已成惯常操作。
所谓“数据出官”,是指通过虚报、夸大统计数据来获取政绩或晋升机会的行为。
本月中旬,新华社刊发评论文章“整治形式主义,遏止‘数据出官’”,以湖南耒阳多年虚报童车产业园产值为例,指出地方统计造假问题。文章引发关注,多地基层反映绩效压力已成普遍现象。
评论称,耒阳多年在统计报告中重复上调产值,使项目进度与数据之间长期脱节。通报发出后,各地基层部门陆续反映年度任务与当地经济条件差距扩大。
长沙一位长期代理受贿案件的律师赵先生对大纪元记者说,他在办案中看到,不少地方官员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上都有年度任务。季度考核压力加大时,上报的数字往往被调高。他说:“表面上是展示能力,实际上很多项目的进度与书面数据对不上。往下查财产时,发现贪腐问题,就把人抓起来。”
赵先生表示,地方官员报大数与贪污受贿往往相互牵连。他说:“当局对这些情况都清楚,一查就能查到。”
一位熟悉中共统计系统的人士对记者说,多地在招商、开工率和投资额等指标上存在常态化上调。他说:“官员上下形成配合,在上报环节有默契,导致地方与中央的数据差距逐年扩大,引起中央不满。很多地方贪腐案最后被揭出,导火索常常是数据不对。”
广东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廖先生对记者说,部分地区要求企业填报的预估产值高于企业实际能力。他说:“民营企业负责人会被要求虚报工程数量和支出,还要少报盈利、克扣工程款。不按要求填报,就可能进不了重点支持名单。”
过往中共审计与督查纪要显示,统计造假范围涉及各级政府,从GDP、消费数据、工业用电量,到县级投资与产值指标。已公开的案例包括2019年审计署查出多地固定资产与工业数据被上调;2021年内蒙古多名官员因长期虚增工业增加值遭处理;2023年后多省通报统计违规线索,涉及产值、投资额与进度上报。
北京统计部门退休人员冯先生对记者说,数据造假使固定投资与GDP任务逐级抬升,形成内部压力链。他说:“基层的调整空间很小,数狙腆差会周期性出现。河南安阳几年前就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只差半天没完成任务,最后不了了之。”
对地方统计造假,网民留言指出,官方数狙剔法反映当地生活状况,可信度持续下降。有评论说,在财政紧缩和产业收缩的情况下仍强调政绩排名,只会加重基层负担。
对多地报大数的情况,山东学者邹强(化名)对记者说,官媒多年来要求整治形式主义,但地方普遍阳奉阴违。他说:“官员为保乌纱帽,把指标往上调,下面的人再往上隐瞒,层层加码,形成好大喜功的链条。”
邹强指出,以政绩排名为主导的官场生态,使报大数成为政治需要。他说:“官媒通报看似在警告官员,但如果不往上报,他们的位子也保不住。”他认为,长期依赖数字考核,使造假成为“制度化的惯性动作”。
今年以来,官方罕见以公开通报方式点名地方数狙淌题。5月20日,国家统计局在官网通报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海南、重庆、宁夏等七个省市,以及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三个国务院部门,指其在统计报告中存在数据失实、干预统计作业与隐性造假等问题,并要求三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
舆论指出,统计造假在中共体系中多年存在,是公开秘密。此次通报列举的问题包含企业与项目数据失真、地方干预统计流程及新型造假模式,反映官方试图以行政方式应对多年累积的数据偏差现象,问题的严重程度超出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