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争议续发酵 小米市值蒸发逾5300亿港元
2025-11-20 05:25:3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小米集团股价在两个月内大幅下跌,跌势约34.7%,市值蒸发超过5,300亿港元。与此同时,公司推出的电动汽车业务尤其受到安全问题、工厂产能延误、上游成本上升等多重利空冲击。
据第一财经报道,自9月25日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股价跌幅已达34.7%,市值蒸发超过5,300亿港元。这一缩水规模超出同期蔚来、理想、小鹏和零跑等电动车企的市值总和(约5,000亿港元)。
小米股价较6月27日年内高点61.45港元,截至11月19日收盘已累计跌幅约36.83%。
9月25日发布17系列等新品,翌日股价跳水,单日跌幅达8.07%,10月单月市值蒸发逾2,800亿港元,为公司历史上最大单月跌幅。
小米股价下跌主要原因包括电动车今年屡传事故。2025年3月,一辆SU7在高速公路事故中造成三人死亡;10月,成都又发生一起SU7起火事故,车主被困车内无法打开车门。
公司于9月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原因是其L2级高速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识别/响应不足。
工厂建设和生产进度落后也是股价下跌原因之一。原计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但产能爬坡时间延后。据报10月交付量仅约4万多辆,与9月几乎持平。
另外,上游成本压力增大。包括记忆体晶片涨价等使得盈利空间被压缩。投行高盛于11月1日将小米目标价下调超10%。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令市场对小米新能源汽车业务及其整体增长预期转为谨慎。
小米作为智能手机及消费电子起家的科技巨头,自2024年启动汽车业务以来,迅速进入电动车市场。其SU7被视为旗舰车型。然而,随着国内EV竞争加剧,安全事件、召回与生产延迟成为很多新进入者必须面对的“成长痛”。对小米而言,手机业务盈利模式明确,而车企则需长周期投资,成本重、风险高。
当前全球记忆体晶片、功率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上涨,再加上新能源车生产中对软件、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依赖加深,使得车企毛利受压。对于刚刚转型造车的公司,承受的外部环境压力尤为明显。